縣扶貧開發工作主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20 06:06:00
導語:縣扶貧開發工作主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XX縣位于XX省東部邊境,隸屬撫州市。全縣國土總面積1612平方公里,總人口23.51萬,轄5鎮6鄉1個墾殖場,129個行政村。XX是革命老區,曾經是中央蘇區的“北大門”,是第五次反“圍剿”的主戰場,、、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從事過偉大的革命實踐。在革命戰爭年代,XX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僅在蘇區時期,參加紅軍的人數達1.5萬多人,占當時XX人口的五分之一,犧牲人數達6100人。解放后,特別是“十五”以來,國家給予了XX無微不至的關懷,將XX列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財力、物力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對于促進XX經濟和社會發展硬環境的改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到2006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86513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07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68元,分別較2000年增長1.13倍、2.23倍和31.5%,貧困人口下降25%。
(一)立體開發,講求扶貧投資綜合效益。
“十五”以來,國家加大了對我縣的扶貧攻堅力度,從多渠道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我縣農村的脫貧解困,連同本縣自籌配套資金,總值近億元之巨。為讓這些資金發揮最大的扶貧綜合效益,我們緊緊圍繞脫貧致富這個總體目標,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切入點,將這些資金投入貧困農村,形成了一個分進合擊、立體開發的扶貧新格局。
一是以以工代賑方式對貧困農村生產、生活等軟硬環境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造,使全縣農村交通、水利、水保、人畜飲水、特色產業等有了明顯的改善:新辟XX至木蘭、XX至建寧、XX至安遠3條省、縣際斷頭公路,129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路;重點實施了XX水庫等4座小(一)型和8座小(二)型水庫的除險加固,新建、修復中小水陂70余座,渠道34條,完成河堤加固21處,新增灌溉面積1.8萬畝,改善灌溉面積2.4萬畝,使全縣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斷增強;新建了70余處鄉村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3.45萬人、1.64萬頭牲畜的飲水衛生問題;扶持地方特色產業,興建了萬畝的優質高產高效太空白蓮良種基地、萬畝國際型優質煙葉開發基地和萬畝南豐蜜橘基地。
二是以扶貧開發方式,對貧困戶發展生產給以貸款扶持,每年額度平均都在2000萬元左右;資助自然災害高發區、生態環境惡劣區的農民進行整體搬遷,新建移民新村12個,使4500多農民告別深山踏上新的致富路。
三是以社會救助方式,實施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合作醫療、救災補助等,每年投入都在1000萬元左右,使全縣1萬多“三無”老人、因災致貧和喪失謀生能力人口的生存和溫飽得到保障。
四是以新農村建設方式,對相關方面的支農資金進行整合,實施貧困地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項目,整村推進50個行政村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二)多措并舉,確保扶貧工作落到實處。
1.加強組織領導。縣政府成立了“XX縣扶貧工作委員會”,由縣長擔任主任,各分管副縣長擔任副主任,縣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委員會負責對事關全縣扶貧工作的重大問題進行決策、指揮和統籌協調。委員會下設“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以工代賑工作領導小組”等具體工作領導小組,由各分管副縣長任組長,行政主管部門主要領導任副組長,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各相關扶貧項目的組織實施。各具體工作領導小組都設有專門的辦公室,開展相關的扶貧日常工作。
2.強化規劃指導。在縣扶貧工作委員會的主持下,縣里制定了《XX縣扶貧工作十年規劃》,從時間上提出了全縣扶貧工作的中長期目標和分階段目標,從任務上將各階段目標分解落實到具體的扶貧部門和項目。在《XX縣扶貧工作十年規劃》的總體框架下,各扶貧主管部門分別制定出《XX縣扶貧開發工作十年規劃》、《XX縣以工代賑工作十年規劃》等具體規劃,環環緊扣地將全縣扶貧各階段工作目標進一步分解,使之落到實處。每年度各部門扶貧項目計劃的申報,除特殊情況外,一般都嚴格依據規劃進行,以保持扶貧工作的連續性。
3.完善制度規范。為避免扶貧工作中的隨意性、盲目性,減少不必要的人為因素干擾,縣里先后制定了《XX縣扶貧工作委員會工作制度》、《XX縣扶貧開發項目管理規定》、《XX縣以工代賑資金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在這些規章中,對扶貧工作的運作程序、項目儲備、計劃申報、招標承包、資金管理、質量監督等各方面都作出了具體明確的規定,使扶貧工作有章可循,確保整個扶貧機器嚴謹有序、協調高效運轉。
4.落實經費保障。對于扶貧項目工作的日常經費,除正常的人頭經費照撥外,縣政府另按照各部門本年度實際獲得的上級扶貧項目資金總額的5%比例掌握,在縣鄉兩級財政中列支。此外,對扶貧工作開展出色的單位,以目標管理考核的形式給予獎勵,獎金的50%可作扶貧工作日常經費。
(三)整體聯動,實現扶貧工作全面推進。
扶貧工作是事關區域經濟發展大局的關鍵環節,只有注重木桶效應,致力接長短板,才能實現整個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進位。正是基于這一認識,縣委、縣政府多年來致力動員各方面力量集中解決農村貧困問題,要求各級各部門視扶貧為己任,形成一個縱橫結合、整體聯動、全社會參與的扶貧工作新格局。在扶貧形式上,全面開展縣、鄉、村三級領導定點掛戶,部門包村,黨員干部一對一等幫扶活動,一定三年,不解決貧困問題不脫鉤。在扶貧內容上,大家根據自身優勢,八仙過海,各顯其能,做到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有技術出技術,急人所難,幫其所需。在扶貧方法上,各級各部門結合自身工作職能,揚長避短,突出特色,作出了項目扶貧、生態扶貧、科技扶貧、信息扶貧、就業扶貧、移民扶貧、助學扶貧、計生扶貧、康復扶貧、捐贈扶貧等一系列扶貧新舉措,普遍取得良好效果。
二
多年來的扶貧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XX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山區縣,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基礎差,財力底子薄,經濟和社會發展動能不足,起步乏力,與發達地區的差距還在日益拉大。2006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8元,全縣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924元以下)還有1.89萬人,低收入人口還有6.1萬人,主要分布在XX、XX、XX、XX等邊遠偏僻山區。幫助這些地區的貧困農民盡快脫貧致富,仍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農村生產、生活基礎條件仍然較差,直接制約著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交通基礎設施仍然落后。XX縣地處丘陵山區,公路是唯一的交通運輸途徑。目前全縣還有65%的鄉至村公路未實施路面硬化,路況極差;村至組不通公路的更占很大比重,這些地方群眾的生產、生活十分不便。
二是水利基礎設施依然脆弱。我縣屬自然災害頻發區,2002-2004年連續三年都是全省水災最嚴重的縣。在現有水利設施中,小型山壙、水陂較多,骨干性蓄水工程少,抗旱能力差,加上大部分水利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缺乏必要資金進行維修加固,水庫險情多,渠系跑、漏、滲水嚴重,不能正常發揮效益,致使全縣旱澇保收面積僅4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業收成和農民收入的穩定和增長。
三是農村人畜飲水困難還未得到根本解決。2006年底,全縣農村還有飲水因難人口3.2萬人,大約20%的農戶代復一代地人畜共飲不潔壙水、河溝水以及不符合衛生條件的高氟井水。由于飲食衛生得不到保障,導致人口身體素質下降,部分地區甲狀腺、鉤端螺旋體等地方多發病還時有發生和蔓延。
(二)由于經濟條件的制約,農民受教育水平依然偏低,農業勞動力素質低下,這也是農民收入水平難以提高的重要制約因素。據統計,農村勞動力讀完初中便得不到繼續教育的達90%,其中沒有經過任何專業技能培訓的占85%。大多數在家務農人員,對現代農業新技術接受能力有限,收入難以提高;外出謀生者大都身無技藝,不能適應就業轉變的要求,只能從事簡單體力勞動。尤其是受教育水平的限止,導致思想觀念上的陳舊,使相當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對拓寬增收門路、創辦實業信心不足,情愿長期滯留于傳統農業或非農“打工仔”行列。
(三)貧困鄉村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低,農民收入提高困難。這些鄉村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以糧食生產為主,產品半自給、賣原品;第二、三產業和第一產業中的多種經營發展滯后,生產經營陷于低投入、低商品率、低附加值、低回報的惡性循環。
(四)尚有部分地處偏遠山區或地質災害區的村組,居民點稀疏,人口稀少,交通、飲水、醫療保健、供電、通信、電視等基本生存環境和現代文化生活條件非常差。要改變諸如此類的貧困自然村之現狀,所需投資巨大,投資效益低微。目前全縣該部分人口仍有1.9萬人,他們要就地實現脫貧致富和生產、生活的現代化極為困難。
三
針對上述情況和問題,“十一五”期間,我們將以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立足XX經濟發展現狀,結合《XX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要求,貫徹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學發展觀,創新扶貧思路,實現扶貧方式由單純撥款捐物向扶貧扶智轉變,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由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轉變,增強扶貧的實效和長效,開創扶貧工作新局面。
(一)繼續抓好項目扶貧,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經濟的硬環境。基礎設施項目是貧困地區發展不可或缺的硬件要素。以項目帶動聚集生產要素,改善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貧困地區的整體實力,始終是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的基礎工作。
1.加大對全縣交通建設的扶貧投資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縣級公路網絡,力爭到2010年,使我縣縣至鄉公路全部達到4級以上公路標準,完成80%的鄉至村公路硬化,實現村村通公路,同時解決一批邊遠山區自然村組通公路問題,改善邊遠山區的交通運輸條件。
2.進一步完善現有水利設施,新建一批新的蓄水工程及引水工程,增強抗衡自然災害能力,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全縣耕地總面積的70%以上。通過多種措施改造中低產田9000畝,年增水稻產量180萬公斤。
3.基本解決全縣貧困人口及牲畜的飲用水困難,使全縣85%以上的農村群眾用上符合國家衛生標準的飲用水,提高飲用水困難區人口健康水平。
(二)著手實施智力、科技扶貧,培植貧困人口創業振興的軟實力。通過大力扶持發展職業教育、開展科技扶貧和勞動力技能培訓,教給農民新形勢下的謀生本領和發展經濟的實用技術,不斷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能力;加強農村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普及工作,圍繞結構調整和優勢特色產業開發,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辦好科技示范基地,發揮基地的聚合、輻射、示范作用;同時,加強科技服務,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技術優勢,對農業生產進行全程跟蹤服務,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
(三)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提高貧困地區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大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培育其優勢特色產業,將我縣白蓮、煙葉、食用菌、林果業等特色農業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做大;同時,有針對性地培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強貧困農戶與龍頭企業、特色產業之間的對接,簽訂龍頭企業帶動貧困農戶脫貧責任狀,實現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對接,帶動農戶脫貧。把產業扶貧列為整村推進的重要內容,實現產業扶貧與整村推進的對接,進一步提升貧困地區產業扶貧水平。
(四)搞好生態移民和易地扶貧搬遷,攻克扶貧攻堅地域上的最難點。在“十一五”期間,將目前尚居住在地處偏遠山區、地質災害區的貧困農民,作為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點,有計劃地安置易地扶貧移民8500人,讓他們走出困境,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四
多年來,國家在改革開放,致力加快東部沿海地區發展的同時,統籌兼顧,在政策、技術、人力、物力和財力諸方面大力支持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擺脫貧困,為我們貧困地區的發展注入了動力,帶來了生機。我們在感謝國家這一英明舉措的同時,也期盼著國家扶貧政策的日趨完善和扶貧力度的不斷加大,謹在此提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關注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日益拉大的現實,繼續加大對老區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XX一類的老區貧困縣,在漫長的革命戰爭年代里,廣大人民浴血奮戰,為中國革命作出過巨大的犧牲;建國后幾十年來,又響應國家號召,顧全大局,以農為本、以糧為綱,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在當今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這些地區由于底子薄,區位差、生產條件惡劣等客觀原因而日益落伍。對此,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這些貧困農村的扶持和對農業的反哺力度,增加對扶貧和農業的投入,幫助這些地方盡快趕上經濟發展的時代步伐。
(二)堅持輸血政策與造血政策并重,物力扶貧與智力扶貧共舉,適當加大智力扶貧力度。農村落后的根本原因,除了客觀條件的差異外,就是人的素質的差異。授人以漁優于授人以魚。因此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智力、科技扶貧,乃是扶貧攻堅題中應有之義。目前,雖然國家全面免除了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但貧困地區高中教育、職業教育資源仍然饋乏,費用仍然偏高。我縣每年應屆初中畢業生中能繼續升學的僅占46%,一大半的初中畢業生要在身無長技的情況下進入社會謀生,其境遇和結果可想而知。因此,建議國家加大科教扶貧投入,扶持貧困地區改善職業教育、科技培訓條件,做到自然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源開發并駕齊驅,相得益彰。
(三)實行后促推動式扶貧和前導引領式扶貧相結合,激發貧困地區群眾發展經濟擺脫困境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長期來,國家幫助貧困地區建設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工程,解決了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最急難的問題,為其實現脫貧奠定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但是,如何擺脫年復一年勉強維持簡單再生產的巢臼,卻是他們普遍感到迷茫和無奈的問題。建議國家適當增加產業化扶貧項目資金,幫助貧困地區完善從良種繁育基地、科技服務體系、農特產品基地,到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產品營銷網絡等完整產業鏈,實現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擴大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以看得見的利益、靠得住的依托、拉得動的引力,誘導農民邁出擴大再生產的步子,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促進農民的增收和就業,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四)正確處理扶貧工作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只搞雪中送炭,不搞錦上添花。消除貧困是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新農村建設是扶貧工作的最終落腳點。因此,建議上級有關部門在實施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注意防止將扶貧工作淡化、偏化,進而釜底抽薪,將大量救急解難的扶貧資金分流到新農村建設示范點上,去做一些無關癢疼、粉飾門面、急功近利、顯耀政績的表面文章的傾向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