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抓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的調查
時間:2022-02-23 02:22:00
導語:縣抓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的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乾安縣共有15個鄉鎮,164個行政村黨支部,3248名農村黨員。從1998年開始,縣委把大力加強以初、高中畢業回鄉青年為主體的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實現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五個好”目標,實現農村小康目標的基礎工程來抓,探索出了一條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村級人才隊伍建設,推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經過幾年的實踐,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題目的提出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人才隊伍建設是否適應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帶著這個問題,乾安縣委首先對農村黨員隊伍和村干部隊伍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調查。調查中發現,農村人才隊伍建設上,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黨員隊伍結構不夠合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較差。全縣3248名農村黨員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433人,占74.9%;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1329人,占25.1%。年齡在55歲以上的776人,占23.9%;35歲以下的776人,僅占23.9%。有63.3%的黨員靠耕種土地謀生,有一部分生活比較貧困。二是村干部隊伍素質不高,整體功能不強。164個村黨支部中,支部書記平均年齡43.3歲,其中50歲以上的33人,35歲以下的17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13人,占7.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71人,占43.3%。有一個村只有8名黨員,在村黨支部換屆時,找不到合適人選,只好選一名63歲的老黨員任黨支部書記。三是科技帶頭人匱乏。絕大多數農民依然按照傳統的耕種方式春種秋收,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經濟發展步伐慢。
在全面審視現狀,認真分析形勢的基礎上,縣委研究確立了以農村初、高中畢業回鄉青年為主體,以集中培訓、強化教育、跟蹤培養、大膽使用為主要措施,以培育入黨積極分子、村級后備干部、科技人才隊伍為目標的總體工作思路,制定了乾安縣《1998年_2005年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并納入了各級黨組織的工作日程,付諸實施。
二、加強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措施
1998年,加強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的規劃做出來以后,縣委在先行試點的基礎上全縣推開。
1、制定標準,嚴格選拔。縣委依據《規劃》要求,明確了選拔村級人才的四條標準。一是有較高的政治覺悟,思想積極要求進步,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二是有較強的進取意識,思想解放,有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決心和信心;三是有較好的道德品質,講文明,講禮貌,遵紀守法;四是身體健康,文化基礎好,年齡在30歲以下。在選拔中縣委組織部對1990年以來的返鄉初、高中畢業生進行了調查摸底,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全縣建立起了500人的村級人才隊伍。
2、精心培養,提高素質。在對村級后備人才的培養上,一是強化集中培訓,在提高人才政治、業務素質上下功夫。堅持進行鄧小平理論、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市場經濟知識、農村實用技術教育,培訓中采取班上講、分散學、外出參觀等形式。幾年來縣鄉共集中舉辦培訓班188期,其中縣委辦培訓班8期40天,組織外出參觀12次。二是加強實踐鍛煉,在提高人才的能力上做文章。各級黨組織,積極為村級人才創造條件,經常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設臺階,讓他們在實踐中經受考驗、增長才干。各鄉鎮黨委還把那些文化基礎相近、培養目標相同的后備人才結成競賽對子開展對手賽,全縣共結成競賽對子350個,通過競賽激勵人才的上進意識,加快成長步伐。三是總結樹立典型,在發揮后備人才示范、引導作用上加力度。縣委先后總結樹立了經過黨組織的培養,加入黨的組織,密切聯系群眾,無私奉獻的宋文獻;走上村黨支部書記領導崗位,開拓進取,干凈干事的鄭善海;依靠科技致富,幫助群眾共同致富的金英敏等“十大標兵”和百名鄉土科技人才的先進事跡。通過召開經驗交流會、事跡報告會、總結表彰會等方式,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大張旗鼓進行宣傳。幾年來,縣委共召開表彰會、事跡報告會、經驗交流會20多次,拍攝電視專題片5部,有效地發揮了后備人才典型的效應,帶動了村級人才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3、強化管理,確保后備人才健康成長。各級黨組織普遍建立健全了村級人才管理制度。統一建立了村級后備人才除了參加所在的黨、團、婦女和民兵組織活動外,每月確定一天時間集中學習或開展活動;建立了定期匯報制度,每季度向黨支部匯報一次思想和工作情況,與黨組織保持聯系,自覺接受黨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建立了民主評議人才制度,村黨支部結合民主評議黨員,對人才進行一次集中評議,讓后備人才在黨員、群眾的關心幫助下健康成長。嚴格實施考核。鄉鎮黨委每季度考核一次,年終進行總評,并將考核結果報縣委組織部備案。縣委組織部每年對重點村級人才進行一次全面考核,做出公證評價,考核結果記入后備人才檔案,作為任用的依據。正確應用考核結果。對思想積極要求進步、符合黨員標準的人才及時發加入黨的組織,對群眾公認、德才兼備的后備人才及時充實到村干部隊伍中來,特別突出的委以重任;對進步不大、表現一般的加強教育,使其迎頭趕上,對個別問題突出,經教育不能改正的堅決調出人才隊伍,幾年來共有46人被調出人才隊伍,補充123人。
4、落實責任,為村級后備人才提供熱情服務。縣委層層落實了包扶責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縣農行、計劃局先后解決項目貸款28萬元,滿足了村級人才發展經濟的需求。農業科技部門還成立了水田開發、井旁經濟、養殖業、林果業等9個專業技術協會,定期開展活動,相互交流信息和經驗,有效地調動了后備人才發展經濟的積極性。
三、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取得的效果
實踐證明,在農村全面加強以初、高中畢業回鄉青年為主體的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有效利用人才的現實選擇,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長遠大計。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對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起到了積極而深遠影響。
1、加強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和村級干部隊伍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1998年以來,127名村級人才加入了黨的組織,有102人走上了村級領導干部崗位,有效地改善了黨員隊伍的結構,提高了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增強了黨組織的戰斗力。鱗字鄉東陶村過去是有名的后進村,99年初,村級人才、共產黨員、高中畢業回鄉青年鄭善海被選為黨支部書記,他在工作中,大膽運用所學的知識,堅持走群眾路線,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大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積極發展經濟,使各項工作出現了嶄新的局面,一舉摘掉了落后帽子,跨進了先進村的行列。
2、加強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村經濟發展開辟了新的境地。贊字鄉父字村共產黨員、高中畢業回鄉青年金英敏,在黨組織的培養和自身的努力下,掌握了農科實用技術,在村里率先搞起了井旁經濟,開發生產27畝蔬菜,年收入達10萬元,成了全村第一個科技致富大戶,被省人事廳授予“農民高級農藝師”。在他的幫助和帶動下,全村已有37戶村民從事蔬菜開發生產,成了全縣有名的蔬菜村。目前,全縣村級人才中有195人成了科技帶頭人和致富能手,在他們的帶動下,有1680戶農民成為了實用菌生產、蔬菜種植、蓄禽養殖專業戶,推動了全縣經濟的快速發展。
3、加強村級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就是重要教育廣大群眾徹底擺脫和摒棄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觀念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用社會主義思想和健康、文明、進步的風尚占領農村陣地。通過對初、高中畢業回鄉青年的培養教育,發揮了他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他們作為先進思想的傳播者、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活躍在群眾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村級人才中,有95%的家庭,是精神文明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