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26 06:00:00

導語: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老年人生活狀況工作調研報告

一、選題背景

農業是我國經濟的基礎,農民是我國農業的基礎,盡管隨著現代化的進程加快,但是農村老年人在農村中的地位仍然沒有多大改變,隨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罕見的農民工大潮涌入城市,大規模的老年人孤獨地留在了農村,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農村老年人已經成為我國“三農”問題中的又一個工作重點。關注我國農村老年人口,了解他們的現狀,積極解決他們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位于四川成都市西北郊的安靖鎮一行政村(沙灣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位于江西省最西北部的羅溪鄉的一行政村(坪源村)的村民,包括:老年人,村干部,中年人。這些對象都是在訪問的過程中隨機選擇的。

2.調查方法:考慮到農村留守人口的文化水平和結構性訪談的彈性大,有足夠的自我發揮空間的優點,因此本人在這次實地調查中,從農村老年人的思想政治狀況,農村老年人的住房狀況,農村老年人的醫療狀況,農村老年人的養老狀況,農村老年人的再婚狀況,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狀況6個方面采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隨機訪問了兩村群眾,并認真做好記錄。

三、調查結果

1.行政村基本狀況:

沙灣村地形平坦,本地人口(不包括外來務工人口)3500多人,其中老年人有1000多人,老齡化程度高達30%。村上的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以出租土地和外出務工。農業只占其收入的極少部分,可以這樣說,農業只是自給自足的。

坪源村地形崎嶇,以丘陵為主,本地人口5000多人,其中老年人1000多人,老齡化程度達20%。村中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外出務`工種田`林木,村政府收入極少,屬于貧困村。

2.思想政治狀況:

這里所指的思想政治狀況包括老年人對政府的態度與評價、對黨的態度與評價、對改革理解與認同程度等三方面。

通過調查分析發現:由于時代的原因和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狀況也有了改善,信任黨的領導,擁護黨的領導,贊成政府在農村的改革政策。同時,部分老年人對目前社會上的貧富分化、腐敗現象和村民自治中存在的不健全方面表示了自己的憂慮。但是絕大部分老年人都表示不怎么關心國家大事,只要天下太平,有好日子過就可以。

3.住房狀況:

主要從農村老年人有沒有自己的住房,若有自己的房子,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是否滿意;若沒有自己的房子,那自己的住房問題是如何解決的,以及自己對目前的住房狀況是否滿意等角度展開調查和分析。

根據3天的訪談,有八成以上的農村老年人有自己的房子,他們中大多數人對自己目前的住房狀況感到很滿意或滿意。他們的房子大多是改革開放后由自己或自己跟兒女們一起修的。近二成的農村老年人沒有自己的房子,跟兒女或其他親戚住在一起,主要是跟兒子住在一起。他們中有一半略多的人常年住在一個兒子家中。調查中發現,由于外出務工的人口比較多大部分時間都是老年人和小孩留在家里,照看家,照看小孩。有極少數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也被送老了鄉上的敬老院,或是村委會和村民給予極大的幫助。在沙灣村的調查過程中經村張的介紹,了解到有一位孤寡老人,不管村委如何勸說就是不愿意去敬老院安度晚年,只愿住在自己簡陋的房子里,最后村委決定經常去看望老人,給她上“五保”戶,為她提供盡可能的幫助,這一事實后來從村民口中也得到證實。

4.醫療狀況:

主要是從農村老年人得病后的反應(立即找醫生還是采取拖、扛的辦法)、老年人對自己村里的醫療條件的滿意程度、老年人得病所花的錢由誰出等方面開展調查和分析。

根據對一位叔叔和一位爺爺的訪談,我們知道盡管沙灣村開始實行了醫療保險由于對它不是很了解,也很少用它,大部分老年人得了小病之后都不去就醫,而是用自家的土方法,他們是這樣說的:“小病能扛就扛,現在身子骨還算硬朗,總會好的。大病就死扛吧,那得花多少錢來治,咱又沒有錢,還不是花兒女的錢,整得不好錢花去了,病都還沒有看好,何必花那個冤枉錢,再說現在農村有幾個人可以看的起大病呢?人都這把年紀了,何必還給孩子們拖后腿呢。”經過調查發現只有那些兒女比較富裕的老年人才會在得大病的時候去就醫,只是沙灣村的農民大部分都不是很富裕,坪源村由于地處山區,收入來源較少,負擔過重(主要是兒女的受教育花費),富裕的家庭不到5%。不過大部分老年人對村上的衛生所的條件還是比較滿意的,唯一有意見的就是說藥太貴了點,買不起!只有近20%的農村老年人認為他們村的醫療條件比較差或很差,村里醫生少,好醫生更少。大量無學歷甚至未經過培訓的人員充斥著鄉村衛生人員隊伍,農村老年人所接受的醫療服務質量不容樂觀。

5.養老狀況:

主要從農村老年人是否投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商業保險及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了解情況以及如何養老等方面來展開調查和分析

根據訪談有100%的被調查沙灣村和坪源村老年人沒有投過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只有10%左右的老年人比較了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有90%左右的老年人則根本不了解二者的區別。

為了積極穩妥地解決好農民的養老問題,我國政府從1986年開始探索,到1991年,民政部在國內調查的基礎上出臺了《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方案》,同年在上東牟平縣組織試點,隨后在全國逐漸推廣,已經有十多年了,但僅有10%的農村老年人比較了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區別,他們中大多數人是通過聽收音機`看電視而得知的。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有些人認為推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會增加農民的負擔。同時,農村老年人參保投保意識淡薄,在投保問題上思想顧慮重重,怕政策不穩。

農村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在家中靠兒女給的錢和自己種地,自己做飯,自給自足,只要不出大病,過著風順的生活,對他們來說就是安度晚年了,別的什么也不求。

6.再婚狀況:

主要從農村失去老伴的老年人是否想再找個老伴,他們的再婚狀況以及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各種阻礙因素等角度展開調查和分析。

有將近60%的農村老年人,在失去老伴后還是想再找個老伴的。一位姓沈的沙灣村老人說:“人老了正是需要老伴的時候,兒女們跟自己親,但人家不能總在自己身邊。”

從訪談中我們發現,很少有失去老伴的農村老年人能再找到老伴。眾多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怕經濟上負擔不起。農村人一生中辦的兩件大事,一是蓋房,二是給兒子娶媳婦,到自己年老時,自己手中已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其次,是怕兒女們不養活自己了。中國農村實行的主要是延續了幾千年的家庭養老方式。兒女們在負擔一個老人都覺得吃力的情況下,他們一般是不會允許自己的老人再娶老伴的。再次,是怕別人說三道四。農村中流行著這樣一種說法:失去老伴的老年人再娶老伴是老不正經。

7.精神文化生活狀況:

主要從農村老年人的文體活動、村委會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中所起作用、老年人對老年生活是否感到孤獨、寂寞以及農村老年人與下一代關系等角度展開調查和分析。

根據訪談我們發現:幾乎沒有老年人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年輕人也沒有這個習慣,主要是因為兩村的經濟水平都不是很高,體育鍛煉設施幾乎沒有(只有學校里才有),學校里老年人那里是小孩子學習的地方,不好去打擾,也不意思去。只有不到20%的農村老年人經常讀書看報,這主要是因為:由于經濟原因,很少有農村老年人訂報刊雜志,而村里訂的報刊雜志主要是給干部們看的;在目前的農村老年人群體中識字的并不多;有部分老年人是因為年紀大了,眼睛老化,看不清楚書上的字。

在沙灣村我們發現大部分老年人都聚集在茶館里,自己帶上茶葉,聊天看青年人打麻將,但是他們也只是老年人之間聊天,很少和年輕人聊天,似乎有一種很深的代溝。老年人也幾乎沒有打麻將的,鑒于這個現象我們訪問了幾個叔叔和爺爺,他們都說老年人都不大會打麻將,也沒有錢去打麻將,會打的也湊不起一桌。

在坪源村經過調查發現:老年大部分也都是以小賣鋪為中心,或是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如:大樹底下,祠堂)聊天,很少看別人打麻將或是打牌,因為著兩項娛樂項目在最近才進入坪源村,他們都不會。

幾乎沒有農村老年人參加過村里組織的老年活動。村里也幾乎沒有組織過老年人的文化活動。訪談中有部分農村老年人向筆者反映,鮮有村干部上門慰問他們。大部分村沒有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設施,就算有也只是形象工程。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經常感到孤獨、寂寞。可見,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還很薄弱,村委會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還有許多事要做。

有將近一半的農村老年人覺得他們與下一代的關系和睦融洽或和睦,有35.1%的人覺得一般,感到兩代人之間關系不和睦的只占7%。可見,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老年人享受到越來越多的天倫之樂。

四、對策與建議:

根據上文的現狀描述和原因分析,筆者認為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使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至少應從下面六個方面著手:

第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目前農村老年人所遇到的養老、醫療等各種問題,是“三農”問題的一部分,要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解決農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應緊緊地圍繞“三農”問題來進行。不論是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醫療還是再婚問題都需要經濟的支撐。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戰略性產業,但目前農業面臨著總體收益低,谷賤傷農的現狀。因此,要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積極地探索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提高科學技術在農業收益中的貢獻率。努力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加快農產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進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事實證明,鄉鎮企業發達的地方,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也比較高,如蘇南地區。加快鄉村城鎮化建設,完善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切實維護農村老年人在農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中的各項合法權益。

第二,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在繼續穩定和強化家庭養老方式的前提下,農村養老保險必須由家庭養老方式向社會養老方式過渡。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家庭養老方式受到強烈沖擊。家庭規模和家庭收入是家庭養老的前提條件。隨著計劃生育的不斷深入,家庭逐漸小型化、核心化,我國農村不少地區出現了"4-2-1"家庭結構。由于家庭結構的小型化、核心化,相應的家庭收入減少,贍養的能力降低,現行的農村家庭養老方式已難以承擔農村養老保障的負荷。勞動就業制度的變革,自主用工使得就業競爭激烈,要求子女在事業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家庭養老功能。

第三,加強農村醫療衛生工作,完善合作醫療制度,改善農村的醫療服務。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合作醫療的組織領導。按照自愿量力、因地制宜、民辦公助的原則,繼續完善與發展合作醫療制度。有條件的地方,提倡以縣(市)為單位實行大病統籌,幫助農村老年人抵御個人和家庭難以承擔的風險。

要加大力度鞏固農村醫療衛生三級網,要充分發揮縣級醫院在農村醫療市場中的"龍頭"作用,積極指導鄉政衛生院開展新技術、新業務,加強對鄉鎮衛生專業人員的培訓。鄉鎮衛生院發揮在農村醫療衛生三級網中的樞紐作用,加強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鞏固農村合作醫療,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要大力加強村衛生所的技術力量,迅速提高村醫的整體技術素質。

國家應加大對鄉村衛技人員的培訓和管理力度,加大衛校培養鄉村衛技人員的規模,提高鄉村衛技人員素質。克服目前農村醫生缺,好醫生更缺的狀況。改善農村老年人的醫療條件。

第四,村委會在提高農村老年人生活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1、在村民委員會中應專門設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專門組織。該組織領導不由村長任命,而由全體村民在村委會換屆選舉中跟村長等一起由全體村民選舉產生,以更好地保護農村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村委會婦女主任應明確自己的職責,應經常組織婦女們開展關于贍養老人的宣傳和教育工作,并建立相應的激勵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在多子女尤其是兒子多的家庭,在贍養老人方面,媳婦的人品、素質很重要。由于媳婦與自己的公公婆婆并無血緣關系,在嫁給自己的丈夫之前,該姑娘與自己未來的公公婆婆可能并不認識,即使認識也并無撫養關系。因此,在關于老人的贍養問題上,很多媳婦偏向于考慮自己小家庭的利益,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公婆的合理利益。而農村長期的風俗習慣是“兩家的喜事一家辦”,即兩家辦喜事所花的錢都由男方家出錢。因此,娶一個媳婦對男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經濟負擔。一旦與自己的妻子離婚,多數男方很難再有經濟力量娶老婆,而且多數農家里的家庭收入是由媳婦掌握。因此,在因老人贍養問題發生矛盾時,男方及其父母多數忍讓于媳婦。中國農村主要實行的是家庭養老方式,老年人在自己年輕時省吃儉用,把攢下的錢給自己的兒子蓋房子、娶媳婦,到自己年老時,已沒有積蓄或積蓄很少,有的老年人還背上了一身的債。當他們年老體弱,失去勞動能力時,當他們需要自己的兒女贍養自己時,遇到的是因老人贍養問題而起的復雜的家庭矛盾。在農村,在多子女尤其是兒子多的家庭,此種情況并不是少數。

第五,營造敬老愛老的社會氛圍。

1.充分發揮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強對青少年學生尊敬老人,關心老人的教育。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訪談中有許多老人反映農村社會道德下降有好多年輕人認為老人老了沒用了,不孝敬老人。對公民敬老愛幼的教育應從娃娃抓起,但據筆者的調查,兩村小學都沒有開設思想品德課。學期開始,學生們從學校領取思想品德`圖畫`音樂等課的課本后就帶回家里仍在一邊不管了。即使開設了,這些也被稱為副課,也只是隨便找個老師帶一下,并不把這些課列入考核學生的范圍。有位老師無奈地說:“人家考什么,我們教什么,成績上不去不行啊!”

2.移風易俗。改變農民互相攀比,大辦喪事的陋習,提倡簡辦喪事,把節約下來的錢用于農業生產,子女教育等。據調查農村中大辦喪事之風盛行,一次喪事多則花七八千元,少則花三四千元。有農民向筆者反映:“有的老年人活著的時候兒女們也沒在老人身上花過那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