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企業職工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報告

時間:2022-07-11 06:51:00

導語:工業企業職工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業企業職工隊伍建設現狀與對策報告

一、我區臨港工業企業職工隊伍基本現狀

我區臨港工業主要是水產加工業和船舶修造業。其中船舶修造業中的相關產業配套復雜,涉及門類廣泛,包括機械、電子、化工、鑄造等;水產行業屬勞動密集型行業,且用工季節性強。我區臨港工業企業的用工主要集中在機械鑄造、電子化工、扳金冷作、食品加工等行業。目前我區臨港型工業企業現有職工2.5萬人左右。其中外來務工者占70%強,水產加工與機械制造(包括船舶修造)比例約5∶1。其中水產加工行業的職工流動性大,而船舶修造業包括其他相關產業的職工和水產企業中的經管人員相對穩定。

近幾年來,我區臨港型工業發展迅猛,企業用工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船舶修造業突飛猛進,與船舶修造業相配套的機械制造業技術工人的需求大量增加,技術工人難招的問題更加突出。除了原有的揚帆船廠、龍山船廠和中遠船廠、東鵬船廠、臺門港船廠、螺門船廠、螺金船廠等幾大船廠外,今年即將投產的鑫亞船廠、永躍船廠、歐華船廠等和一批已能配套、即將配套的船舶修造后續產業企業一旦投產,我區的技術工人需求又將成倍激增,我區至少還需要增加5000-8000名熟練的技術工人。按照我區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預計,到2010年,臨港型工業勞動力需求將達到3.5萬。勞動力的競爭將成為重要焦點,發展和建設好這支隊伍,無疑對進一步提升我區臨港型工業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我區臨港型企業職工隊伍存在問題

目前我區臨港型企業職工隊伍建設中的存在的問題是:

(一)人才市場預測機制不健全,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目標。我區工業企業多屬粗放型的生產經營模式,用工很少有長遠性的計劃。同時,勞動力來源地區廣泛,素質參差不齊,熟練工人更是來去不定。少數集群的打工者,也是親帶親鄰帶鄰,企業很難量材而用,民工不能施才而就。政府有關部門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資源總體規劃,缺少必要的組織引導和服務,對企業職工隊伍建設的總體思路還不是很清晰。

(二)職工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區臨港工業企業招收的職工,尤其是直接從事一線生產的職工,大多是外來民工,文化程度基本在初中以下,從事承包的也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工種。由于企業的發展,近年來,用工企業對務工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要在目前的用工環境下提高職工的素質還需要克服許多難題。特別是我區以船舶工業為核心的機械、鑄造、電子、化工等行業的快速發展,勞動力資源素質還遠遠達不到工業發展的要求,從而也影響到企業的生產和管理質量,導致企業產品質量難以提高,安全事故等問題的發生。

(三)企業職工缺少培訓,新老結構失衡。許多用工企業片面追求短期經濟效益,以降低企業成本為由取消企業培訓機構或出于對職工培訓投資風險考慮,不愿在職工培訓上化錢,把企業培訓看作是額外負擔。我區臨港工業企業職工培訓費用很難到位,多數一線生產工人的低技能狀態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競爭能力。此外,在年齡結構上中年技術工人占極大多數,高技能人才年齡偏大,青年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企業中正在出現技術斷層、人員老化趨勢。

(四)缺乏統一的勞動力信息網絡。我區70%以上的一線生產工人需要外地引進,但我區的勞動中介服務網絡目前尚停留本區范圍內,且運作不完善,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用工信息收集、篩選、以及招聘不及時,勞動力組織不到位,致使有組織的勞務引進工作成效不是很明顯。同時,由于過分強調市場的調節作用,政府管理部門的服務工作滯后于企業生產實際,政府在宏觀層面作用發揮不夠。

(五)周邊地區的激烈競爭,造成用工困難。一方面周邊發達地區“招聘大戰”,以便捷的交通條件、優越的生活環境條件吸引外來務工人員;另一方面我區一些用工單位變相加大勞動強度、超時加班加點、拖欠或壓低務工人員工資、不執行勞動合同、不按規定交納社會保險費等,務工人員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問題時有發生,使得職工心猿意馬得隴望蜀,從而造成企業難招工、招工難。

三、分析與對策

從我區的產業結構來預測分析,根據我區水產加工和船舶修造業及相關產業的用工方式、時間、總量和技術素質上存在的不同要求,以水產加工為主的食品行業,用工的季節性變化較大。但囿于水產資源的制約,用工總量將不會有大的增加;而船舶修造及相關產業正方興未艾,且技術性較強,對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需求量大。同時,根據全市“3X3”產業發展重點的規劃,我區臨港重化工項目在今后幾年將有新的突破。臨港重化用工面廣量大,將是臨港工業用工的新亮點。

在今后的若干年里對職工需求必有大幅度的增長,尤其在修造船及相關產業的技術崗位,需求量更大;民營企業就業已經成為新增就業崗位中主要部分,民營企業用工在培養、管理、規范上存在的問題,已程度不同影響我區臨港工業職工隊伍的建設。

針對上述問題和預測分析,我們認為,為了建設一支符合我區臨港型工業發展需要的職工隊伍,保持經濟發展的后勁,企業和政府管理部門需要實現良性互動。具體要抓好以下幾點:

(一)精心打造區域勞務使用品牌。面對我區本地臨港型工業勞動力資源嚴重缺乏,企業用工以引進為主的現實,必須全力打造勞務使用品牌。各級政府要認識到發展勞務經濟是發展經濟的實事工程、民心工程、政績工程,是發展經濟重要基礎和基本條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用工單位要通力協作,以人為本,建設環境優雅、人性管理、規范有序的外來務工人員的樂園,塑造我區勞務使用品牌。必須動員全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為此努力,為此出謀劃策貢獻力量。比如外來職工及其家屬生活、工作、求學等該享受的一切權利和待遇,包括其在普陀創業發展的機會不得“另類看待”,必須與當地職工一視同仁等。

(二)加大引導力度,提升職工隊伍的組織化程度。針對我區職工組織化程度低的現狀,要運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尤其要充分發揮企業和各級黨群組織作用,加強對職工的組織領導,明確工作職責和任務。我區臨港型工業以水產加工和船舶修造業為主的相對集中性,為我區發展專業性的勞務公司和工程承包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提高勞動力引進的組織化程度和勞動力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方便。我們可以此為突破口,提升我區務工群體的組織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要發揮黨團組織和社會團體等作用,加快外來民工融入本地社會的進程,探索現代勞工管理的新思路。

(三)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力度,提高職工素質。針對職工的政治、文化、技能狀況,采取夜校與職業技校合作、中介勞務機構與學校合作、勞務公司與政府有關部門合作等形式,把任務落實到各職能部門,責任明確到人。大力實施漁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實行訂單培訓。廣泛開展上崗前培訓,上崗時輪訓,下崗后轉訓。把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起來,走“使用+培訓”的路子。依托勞動力市場,開拓一條培訓、考核、發證、就業,以用工帶動培訓,以培訓促用工的新路子。

(四)加強勞務引進網絡建設,發展和規范勞務中介。一是按照“區內區外統籌有別”的原則,真正建立起遍布各地各企業(包括各類職業技術學校)的功能齊全、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的勞務引進網絡體系。并建立職工資源信息數據庫,將資源供求雙方意向進行逐項內容登記造冊,分類型實行網絡信息,統一管理。同時隨時掌握國內外勞務市場的行情,實現全區勞務信息資源共享。一方面為企業和民工提供可靠的供求信息,另一方面則為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政策服務。二是完善社會中介行為,做好勞務輸出輸入的協調工作。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勞務中介機構的溝通,統一信息匯集和權威;要加強對企業用工的指導與服務,積極與勞動力富余地區政府和有關院校溝通,及時掌握民工流信息,及時有效地幫助企業組織集合有用的勞動力。三是積極培育具有現代社會特征的勞動力市場,即用工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的規律,實現相對穩定合理流動。

(五)形成全社會關心勞務工作的良好氛圍。首先要改變觀念,將外來打工者作為共同推進普陀經濟發展的成員,將“以人為本”的理念惠及所有為普陀經濟做出貢獻的外來勞動者。要在工作、學習、生活等諸方面關心和幫助,使他們真正感到普陀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六)進一步加大擇業觀念教育。針對我區許多漁農村富裕勞動力不愿到企業就業的情況,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宣傳勞動光榮的理念,樹立吃苦耐勞的精神,跨越“白領”與“藍領”之間的心理障礙,從經濟和政治上雙管齊下,切實提高“藍領”階層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營造全社會尊重“藍領”支持“藍領”的良好氛圍。

(七)宣傳獎勵勞務引進先進單位和個人。一是在區一級開展勞務引進先進單位評選活動;二是開展先進培訓機構評選活動;三是開展“高產狀元”“優秀操作能手”比武和評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