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15 03:00:00
導語:針對人口較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三少民族基本情況
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族三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區呼倫貝爾市,三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4萬人,其中鄂溫克族2.75萬人、鄂倫春族0.38萬人、達斡爾族7.28萬人。三個少數民族人口分別集中在鄂溫克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和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其中莫旗為自治區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在全區19個民族鄉(蘇木)中,三個少數民族占13個。三個少數民族自治旗的基本情況是:
(一)鄂溫克族自治旗成立于1958年,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草場面積129.9萬公頃。轄3個鎮、1個民族鄉、5個蘇木,共44個嘎查。全旗總人口14.5萬人,其中鄂溫克族1.01萬人,占總人口的7.23%。牧業人口1.7萬人,占總人口的11.82%。*年,全旗國民生產總值27.3億元,財政收入4.84億元,牧民人均純收入4781元。由于牧區生產方式的落后,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差,致使一部分牧民仍處在貧困狀態。全旗現有貧困人口5592人,占全旗牧業人口的32.6%。其中鄂溫克族貧困人口2051人,占鄂溫族人口的19.5%。貧困人口人均牲畜4.09頭只,戶均草場584畝。
(二)鄂倫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全旗總面積為5.99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0萬畝。轄8個鄉鎮,82個行政村,其中有4個獵區鄉鎮、7個獵民村。全旗總人口28.2萬人,其中鄂倫春族0.24人,占全旗總人口的0.85%。*年,全旗國民生產總值16.8億元,財政收入8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90元,由于生產方式滯后于經濟發展,相當一部分農獵民處于貧困狀態,現有貧困人口2.1萬人,占全旗農業人口的32.5%。7個獵民村貧困人口0.22萬人,占獵區總人口的81%。
(三)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立于1958年,總面積1.04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89萬畝。轄11個鎮、6個鄉(其中包括2個少數民族鄉)、220個行政村。是一個由17個民族組成的自治旗,也是自治區重點扶持的貧困旗之一。全旗總人口32.4萬人,其中達斡爾族3.05萬人,占全旗總人口的9.43%。*年,全旗國民生產總值28億元,財政收入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全旗現有貧國人口0.95萬人,占農業人口539%。達斡爾族貧困人口1.91萬人,占達斡爾族人口的54.1%。
二、三少民族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情況
建國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鄂倫春族、鄂溫克族、俄羅斯族與各兄弟民族攜手并肩為祖國的繁榮和振興做出重大的貢獻,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狩獵業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經濟,鄂溫克族的祖先早期主要以采集、捕魚、狩獵為生。解放后,鄂溫克族逐漸由季節性狩獵轉向農業、牧業和多種經營,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二十年來的建設,鄂溫克旗已成為畜牧業大旗。1949年解放后,鄂倫春民族從原始社會末期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鄂倫春民族發展史上的第一次跨越。1958年底,自治旗境內的鄂倫春獵民全部實現定居,結束了游獵生活,實現了第二次跨越。為加快轉變獵民單一的狩獵生產方式,盡快提高獵民生活水平,1996年以來,自治旗在全旗范圍內實施禁獵,這一舉措標志著鄂倫春獵民徹底轉變傳統單一的生產方式,開始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實現了第三次跨越。解放前,達斡爾族以耕種、養畜、狩獵、捕漁、放牧等為主。本世紀40年代以后,經過,農業合作化和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生產力得到一步解放。80年代以后,達斡爾族注重農業投入和重視農田基本建設,播種面積擴大,耕作技術和機械化水平提高,糧食產量增加;由封閉落后的小農經濟向現代化生產、商品經濟過渡;由較為單一的種植業向多業發展,現在莫旗已經成為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
三、三少民族扶貧開發進展情況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實現了鄂倫春族等民族的幾大歷史性跨越,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國家、自治區和呼倫貝爾市對三個少數民族扶貧工作十分重視,幾年來,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區三少民族扶貧開發工作已形成了領導重視、部門支持、地方努力、群眾參與的良好氛圍。自治區于2003年制定了扶持三少民族發展的規劃,并加大了對三少民族聚居地區的項目資金投入。自95年以來,自治區從財政扶貧資金中拿出近3000萬元專項扶持三少民族發展。自治區民委、扶貧辦從2004年開始,選擇了10個人口較少民族貧困嘎查村,開展為期三年的扶貧開發整村推進試點工作,每個試點嘎查村投入資金150萬元,扶持項目全部進村入戶,幫助三少民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盡快解決溫飽。經過2年扶持,試點嘎查村整村推進已初見成效,*年8月,自治區在呼倫貝爾市召開了人口較少民族扶貧開發現場會,全面推廣試點嘎查村的經驗。我們在三少民族扶貧開發工作中有以下幾點認識和體會:一是加強領導是做好扶持三個少數民族發展的前提。針對三少民族分布地域偏遠、情況比較復雜的實際,必須要各級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腳踏實地做好工作,切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扶持三少民族的特殊政策落到實處。二是通過項目扶持是做好三少民族發展工作的基礎。必須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改善區域基礎條件,為長遠穩定發展奠定基礎。三是幫扶措施落實到村到戶,是做好三少民族發展工作的關鍵。針對三少民族特點和有利條件,堅持以扶持規劃為總綱,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盡快解決溫飽為重點,采取集中扶持、進村入戶、整村推進的方式,優先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四是建立協調落實機制是做好三少民族發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做到上通下達,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真正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五是落實責任是做好三少民族發展工作的有效途徑。把責任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不斷完善績效考評制度,改善工作手段。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由于自然地、地理的、歷史的原因,我區人口較少民族扶貧開發工作仍面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區域性貧困特征突出。我區人口較少民族大多位于大興安嶺延伸山丘、草原,這些少數民族人口居住地區生態環境惡劣,農牧業基礎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繁,社會發育程度低,基礎設施薄弱。三個少數民族絕大多數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人均占有糧食不足400公斤、人均占有牲畜5只羊單位以下。三少民族地區區域性貧困特征突出,生產生活水平低下的狀況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二)生產經營粗放,產業、產品結構單一,農牧民增收困難。我區人口較少民族原來多以狩獵、游牧、捕漁、馴鹿等為生,生產方式單一,在定居和全面禁獵后逐步轉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很多人在短期內難以適應,農牧業生產仍處于傳統的粗放經營階段。由于從事農牧業生產時間短,缺乏資金技術,經營管理粗放,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收入偏低,返貧致貧現象十分普遍。
(三)地域偏遠,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抗御自然及各種災害的能力弱。我區人口較少民族大多居住在地域偏遠地區,交通十分不便。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欠帳較多。三個少數民族重點嘎查村人均占有耕地15.6畝,其中水澆地人均0.3畝;人均占有草場317.8畝,其中人工草地人均0.6畝,草庫倫人均3畝。仍有22個嘎查村不通電、44個嘎查村不通公路、31個嘎查村不通電話、43個嘎查村不通廣播電視、49個嘎查村沒有安全飲用水。由于基礎條件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差,特別是近年來連續多年的自然災害,造成農牧業欠收、絕收,人口較少民族農牧民收入普遍下降到了1000元以下。
(四)維持溫飽費用高,生活質量差。由于人口較少民族居住地區地域偏遠,大部分居住在山區、林區、牧區,遠離中心城市,交通不便,居住分散,不僅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成本大,而且生產、生活資料價格高。這些地區地處寒冷地帶,枯草期、取暖期各長達7個月,加大了生產、生活支出。另外,看病、子女上學等費用也明顯高于其它地區。當地有關部門測算,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年人均消費比內地高出1000元。人口較少民族大多住房比較簡陋,以茅草房、土坯房、蒙古包居多,目前莫旗仍有4200戶達斡爾族群眾住房條件差。鄂倫春旗鄂倫春旗人均住房面積12.3平方米,目前仍有近百戶群眾沒有住房。
(五)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發展落后。受少數民族歷史發展進程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響,大部分地區信息封塞,生產、生活方式落后,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半文盲率高于其他地區,適齡兒童失學率特別是中學生輟學率超出國家規定的標準。人口較少民族群眾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到多數。目前這些人口少數民族地區普遍存在著醫保網絡不健全,醫療設施嚴重不足,醫療條件和醫療水平嚴重滯后,醫務人員缺乏,群眾就近看病難等問題,衛生防疫、婦女保健、計劃生育等工作難以正常開展,農村牧區缺醫少藥的情況未能得到全面改善。各種地方病流行,尤以結核病、碘缺乏病、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病率呈現出居高不下的特點。以莫旗為例,目前全旗結核病患病率為1.5%,其中少數民族患病率為2.75%,估算全旗有活動性肺結核病近5000人,其中少數民族病人1000人。
(六)林業旗縣發展受到了挑戰。鄂倫春旗屬森林資源型經濟,林業經濟占地方經濟總量的50%以上。過去鄂倫春旗利用林業資源優勢,為國家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自1998年實施天保工程以來,林業經濟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逐年減少,由于森工企業退稅、林地確權發證等因素影響,財政收入及資源利用稅減。此外財政入不敷出,歷史包袱沉重,歷史性債務達2億多元。保吃飯都很困難,根本沒有能力搞建設。
四、扶持三少民族發展的對策、建議總書記指出,“民族地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歸根到底要靠發展來解決”。
加快三少民族發展,關鍵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當前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難點都在民族地區,目前從總體上看,我區三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明顯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加大對少數民族的扶持,既要幫助三少民族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又要在民族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方面加大投入,實現三少民族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一,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按照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牧區)的要求,要以改善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從三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的問題入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把著力點放在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上。實施村村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通電話的“四通工程”,實施人畜安全飲用水工程、安居工程,基本農田(草場)建設工程。要一個村一個村地制定具體建設規劃,并保證資金投入到位。
第二,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促進群眾增收。一是要大力發展農牧林業和農牧林產品加工業。要下力量抓好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草場基本建設,建設旱澇保
收的基本農田。要大力發展養殖業和多種經營,增加群眾收入。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培育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戶連鎖經營,力爭形成特色農牧業。二是大力發展旅游業。大力挖掘三少民族地區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風情,發展旅游業。三是大力扶持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地區搞好小城鎮建設。對不適宜農牧業發展的地區和實施天保工程的林區,可以通過異地搬遷的方式,將居住分散的人口適當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地區逐步形成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小城鎮,發展城鎮經濟,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四是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第三,大力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一是要加快發展民族教育事業,這是三少民族發展的根本。要確保如期完成“兩基”攻堅計劃和普九義務教育,搞好教
育布局的調整,堅持“兩主一公”辦學方式,認真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在普通教育中,要根據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三少民族專業技術人才。二是要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要加強三少民族基層醫療衛生設施建設,鄉鎮建好一所公立衛生院,承擔起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基本醫療、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工作。每個行政嘎查村建立一個衛生所(室)。要優先在三少民族自治旗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建立醫療救助制度,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三是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實自治區建設文化大區的方針,加大資金投入,豐富文化生活,滿足群眾精神需求。同時注意挖掘和保護三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文化產業。
第四,把三少民族自治旗列入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旗縣予大重點扶持。目前,三少民族自治旗均未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旗縣,基礎投入歷史欠帳太多,導致三少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明顯低于全區平均水平,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仍十分困難。為此建議國家在《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中期調整中把三少民族自治旗全部列入國家重點旗縣,或者把三少民族聚居的行政嘎查村全部列入國家重點村中給予專項扶持。
第五,加大對三少民族地區的投入。一是加大對三少民族地區的財政轉移支持。三少民族自治旗多數為上解財政,由于近年來增收速度低于增支速度,財政赤字逐年加大。為此,建議上級財政從體制上解決財力缺口問題,并逐年消化外欠資金。二是設立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用于人口較少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在繼續爭取世行、亞行貸款扶貧項目的同時,建議從自治區信貸扶貧資金中安排一部分小額信貸解決人口較少民族無畜戶養畜問題。
精品范文
10針對業務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