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重點企業人才現狀與需求情況的調查
時間:2022-07-18 04:38:00
導語:市重點企業人才現狀與需求情況的調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和吉林市重點企業(項目)提供人事人才支持和服務,筆者對我市重點企業(項目)人才現狀與需求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通過調查,了解掌握了相關情況,研究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有關建設和意見。
一、基本情況
*年我市共有市級以上重點企業(項目)116個,其中,已進行調查統計的有65個,已調查但未進行統計的有51個(主要原因是這些項目處于正在籌建或續建當中,還沒有涉及人才的需求)。已進行調查統計的65個重點企業(項目)現有各類人才8,591人,涉及62個專業,其中,博士生12人,碩士生137人,本科生3,228人,大專以下5,211人;29歲以下2,350人,30歲至39歲3,716人,40歲至49歲1,983人,50歲以上539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942人,中級專業技術職務3,026人,初級2,707人,未評聘1,913人;專業工作年限3年以下1,527人,4年到5年902人,6年以上4,664人,在管理崗位3,386人,科技活動崗位902人,研發崗位660人,生產崗位2,439人,銷售崗位284人,其它崗位559人。從調查的情況看,重點企業(項目)的現有人才主要集中在醫藥、化工、食品、冶金、機械等支柱產業上,占被調查人才總量70%左右。人才的年齡大多數在30歲-39歲,占被調查人才總量30.2%,職稱大部分集中在中初級,占被調查人才總量的46.7%,崗位類別主要集中在管理和生產崗位上,占47.5%。
2006年65個重點企業(項目)人才需求總量為1,093人,涉及44個專業。其中,需求博士生3人,碩士生47人,本科生679人,大專以下364人;需求高級人才91人,中級261人,初級以下741人;需求管理崗位人才341人,科研活動崗位的70人,研發崗位127人,生產崗位423人,銷售崗位62人,其它崗位70人。從上述人才需求情況分析,需求專業集中在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化工工程、企業管理、營銷等幾個方面,占需求總量的61%;需求的學歷集中在大學本科,占需求總量的62%;需求的崗位類別主要集中在管理、生產崗位,占需求總量的69.8%。
二、存在的問題
1、高層次人才較少。從調查的情況看,65個企業(項目)中,博士學歷的只有12人,占被調查人才總量0.9‰;碩士學歷的127人,占被調查人才總量的1%;高級職稱占7.5%。主要原因是多數企業(項目)是科技含量不高的生產型企業(項目)。
2、人才需求相對不足。從人才需求調查可以看出,65個重點企業(項目)只需求各類人才1,093人,特別是高學歷、高層次人才需求不足,大部分企業(項目)都需求本科生及專科以下學歷應屆畢業生。
3、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不強。表現在企業難以引進、難以留住人才上。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吉林市高層次人才,尤其是掌握高新技術的高層次人才群體規模過少,學術氛圍不濃,學術信息交流不便,使得部分人才難以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研究動態。第二,企業為高級人才提供不了更高的工資福利待遇,僅管一些企業已經盡了努力,但與經濟發達地區仍無法相比,這是造成孔雀東南飛的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外縣(市)“留不住,引不進”人才的問題更為突出。第三,企業提供不了更多的科研經費。許多企業有科研課題而沒有調研經費,至使科研課題得不到實施。如,永吉經濟開發區的長城機械,想成立防爆機車研究所,走企業辦科研之路,因缺少資金,只好暫時擱下。第四,對現有人才的培養、提高上下功夫不夠。一提到人才,總是眼睛向外,走不出“外來化”的誤區,而忽視了現有人才的培養,使他們開闊視野更新知識。第五,企業文化缺乏。一些企業不注重企業文化建設,員工缺乏與企業共榮的價值觀念,對企業缺乏認同感,往往造成個人的自身價值觀念與企業理念的錯位,企業缺少凝聚力,這也是企業難以引進、留住人才的重要原因。
三、對策與建議
1、要加大人才工作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大力宣傳重視人才,以人才工作帶動事業發展的典型事例,宣傳實施人才戰略,重視人才的重要性,使全社會從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人才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尊重人才、尊重知識的良好氛圍。
2、要建立全面、多樣的培訓模式。企業培訓要找準位置,緊帖生產經營主題,分層次、分類別采取代培、成教、短訓等多種培訓形式,確保各類人才跟上企業管理和技術進步的步伐,為企業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政府相關部門要廣泛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鼓勵和引導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為企業培訓搞好服務。尤其是對企業家隊伍建設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要利用各種條件和形式,采取集中上課、舉辦講座等培訓方式,不斷加強我市企業家隊伍建設,尤其是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增強企業尊才愛才意識,幫助他們提高企業轉型做強的欲望和責任感,增強投資意識、誠信意識、弱化投機意識。
3、要落實經費保障,加大人才資本投入。市、縣(市)、區都要建立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由組織人事部門統一管理使用。人才開發資金除用在人才引進、人才培訓和項目補貼外,還要投到建立人才成果獎勵機制上。對于那些在社會、經濟發展上有重大科技、管理成果的給予導向性獎勵,以鼓勵各類人才多出成果,努力營造“創業出成果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
4、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在搞好高校畢業生的引進這一常規性工作外,要充分調動政府有關部門和僑聯等社會團體與海內外的關系,用鄉情、親情、友情吸引海內外吉林籍人才(智力)來吉林發展新興產業,促進傳統產業改造轉型,真正使吉林市人經濟變為吉林市經濟。
5、建立連鎖高效的人才供求協作網。從大的方面來講,全省的人才總量相對還是可以的,尤其是對縣級地方企業來說,人才需求也是相對容易滿足的。但是由于信息不夠暢通,缺少簡潔明晰的人才交易平臺,招聘人才難和求職難的問題同時存在。面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建立一個信息資源共享、人才供求互補的人才協作網,從而實現全省范圍內的人才流通順暢和人才流動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