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就業稅收思考

時間:2022-09-04 03:31:00

導語:殘疾人就業稅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殘疾人就業稅收思考

財稅[2007]92號關于促進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調整,是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對進一步擴大殘疾人就業,更好地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促進廣大殘疾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政策的調整,特別是減免稅方式的改變,還將有利于稅制的規范和完善,對于健全增值稅鏈條機制、堵塞多年來存在的稅收政策漏洞,公平各類企業的稅收待遇,都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新政策突出了將保障殘疾職工的合法權益作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重要條件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殘疾人數量眾多的國家,根據中國殘聯最近公布的一項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目前有6000多萬殘疾人,大約每5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殘疾人,而且7成多的殘疾人分布在農村。解決殘疾人就業和生活問題,一直是政府部門重點研究的課題,這不僅是關系著殘疾人的自身利益,還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在我國,限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財力、物力的條件,要解決殘疾人問題,不可能仿效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政策,因而,只能是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種形式,來最大限度地解決殘疾人的生活和就業問題。興辦福利企業,安置殘疾人集中就業,國家在稅收政策上予以積極地扶持和保護,這是解決殘疾人生活、就業的一種良好形式,促進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新政策是對過去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再完善和再發展。調整后的政策對單位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條件,進行了嚴格規范。除了安置殘疾人的比例、人數必須達到規定的條件外,還規定了其他四個與保障殘疾職工的合法權益有著密切關系的條件:1、企業必須依法與安置的每位殘疾人員簽訂一年(含一年)以上的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并且安置的每位殘疾人在單位實際上崗工作;2、企業必須為安置的每位殘疾人員按月足額繳納所在縣級人民政府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3、企業必須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安置的每位殘疾人員實際支付不低于企業所在縣(市)適用的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4、企業必須具備安置殘疾人員就業的基本設施和規章制度。這些條件的設置,既有利于加強稅收政策的管理,防止企業弄虛作假的現象,又有利于運用稅收引導的手段,強化企業對殘疾人權益的保障,更好地體現了稅收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政策導向,對全社會維護殘疾人的利益將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二、新政策調減了納稅人殘疾人安置比例,且未強調殘疾人必須在生產崗位從事生產勞動,減少了企業采取多種弄虛作假的手段來達到稅收政策規定的比例要求,也降低了責任區管理人員的管理風險

過去有些福利企業為達到政策規定的安置比例,往往采取多種弄虛作假的方式來達到稅收政策規定的比例要求:①賬外賬的形式。把超比例部分的實際生產人員以及工資、獎金、福利等不通過企業正常的財務核算來加以處理,而是用賬外循環的形式,少報企業生產人員以隱瞞企業的實際職工總人數;②“四殘”人員掛名形式。表現為上崗率與出勤率的低下,以養待崗現象較為普遍。一些福利企業盡管在財務資料(四表一冊、出勤表等)以及財務核算處理方面都符合有關政策的安置規定,其表現出的人員定崗、出勤率都相當不錯,但如與實際核對,卻相差甚遠,有相當一部分的“四殘”人員都是在企業中掛個名,并不參加企業的實際生產勞動,其人員工作崗位僅是一些表面文章。③生產人員與管理人員混崗現象。在一些殘疾人員較少的福利企業,為了提高殘疾人占生產人員的比例,在實際生產過程的安排上,企業的生產人員與管理人員混崗現象也將不可避免地發生。

財稅[2007]92號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單位的條件:(一)依法與安置的每位殘疾人簽訂了一年以上(含一年)的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并且安置的每位殘疾人在單位實際上崗工作。此條沒有規定殘疾人必須在生產崗位就職,那么生產人員與管理人員混崗現象就不存在。(二)月平均實際安置的殘疾人占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比例應高于25%(含25%),并且實際安置的殘疾人人數多于10人(含10人)。此條規定放寬了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享受的條件,由原來的占生產人員50%的殘疾人比例,降低為占全部人員的25%。條件的放寬減少了企業采取賬外賬的形式、“四殘”人員掛名形式等弄虛作假的手段來達到稅收政策規定的比例要求,這無形中降低了責任區管理人員的執法風險。

三、新政策關于對安置殘疾人的單位,實行由稅務機關按單位實際安置殘疾人的人數,限額即征即退增值稅或減征營業稅的辦法,有效地防止了一些福利企業不擇手段地采取一些弄虛作假的違法方法,以達到轉移銷售、轉嫁稅負、提高福利企業的退稅額的做法

新政策實行前,福利企業由于可享受的是實質上的減稅或免稅額,為了獲取更多的稅收優惠,一些福利企業就不擇手段地采取一些弄虛作假的違法方法,以達到轉移銷售、轉嫁稅負、提高福利企業的退稅額:①財務混亂,把非福利企業的產品銷售通過福利企業來開具發票;②把福利企業的進項發票轉移開具給一些征稅企業或故意在購進貨物時不取得進項發票;③把高于市場價的產品銷售給關聯企業,以減低關聯企業的應納稅收。上述情況,不僅給征稅企業(包括關聯企業)提供了偷逃國家稅款的方便,而且又給福利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優惠”。新政策實行實際安置的每位殘疾人每年可退還的增值稅或減征的營業稅的具體限額,由縣級以上稅務機關根據單位所在區縣(含縣級市、旗,下同)適用的經?。ê灾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下同)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最低工資標準的6倍確定,但最高不得超過每人每年3.5萬元。新的稅收優惠方式由于實行限額退(減)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原來全額即征即退帶來的問題,對于促進增值稅制度的完善和規范、防止稅收流失將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新政策的調整能夠有效地促進殘疾人就業,這是有利的方面,但在稅收管理方面因為新政策存在的一些弊端我們又會面臨一些新的難點:

(一)新政策沒有規定殘疾人必須在生產崗位就職,那么在行政管理、門衛、食堂、保安、及其他一些做雜事的崗位上上班也應認可,這樣可能導制納稅人為套取稅收優惠政策而“虛養殘疾人”,納稅人享受稅收優惠所得遠遠超過“虛養殘疾人”的費用支出。我們不妨幫助福利企業納稅人算一筆賬:以海安為例,海安規定殘疾人最低工資標準為520元/月,加上四項社會保險400元,全年支付一名殘疾人大約11000元左右,而其享受的優惠有:退增值稅35000元,所得稅稅前列支(含加計扣除和社會保險)17280元,可少繳企業所得稅近5700元左右。

(二)新政策規定經認定的符合減免稅條件的納稅人實際安置殘疾人員占在職職工總數的比例應逐月計算,當月比例未達到25%的,不得退還當月的增值稅或減征當月的營業稅,這一條規定沒有明確不符合退稅條件月份的稅款是否以后月份可以結算退稅,如果可以結算退稅,則當月殘疾人比例要達到25%的規定就失去意義;如果不可以結算退稅,則要提防納稅人人為控制當月無稅款實現,等殘疾人比例達到25%的月份實現。建議按平均月稅款計算剔除不符合規定月份的稅款,具體方法如下:當年應納稅額小于核定的年度退稅限額的,以當年應納稅額為限除以12個月剔除;當年應納稅額大于核定的年度退稅限額的,以核定的年度退稅額為限除以12個月剔除。

(三)新政策規定平均實際安置的殘疾人占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比例應高于25%(含25%),并且實際安置的殘疾人人數多于10人(含10人)。

此條規定放寬了福利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享受的條件,由原來的占生產人員50%的殘疾人比例,降低為占全部人員的25%。這種狀況有可能促使福利企業籌劃將超過比例的殘疾人轉移到關聯企業,使不能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關聯企業也能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