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運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5 10:43:00

導語:資本運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資本運作調研報告

資本運作是公司擴張的重要手段,也是企業納稅籌劃的重要工具。目前,我國稅法對企業資本運作的稅收管理還處于滯后狀態。這給一些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通過所謂的資本運作技巧,利用企業會計制度、具體會計準則和稅法對資本運作相關規定的不夠完善之處,規避國家稅收征管帶來了可乘之機。如何密切關注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資本運作方式,積極防范稅收執法風險,切實維護我國的稅收利益,是當前國際稅收管理需要積極加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

一、資本運作的概念和資本運作的方式

資本運作的概念為中國企業界所特有。西方沒有資本運作的概念,只有企業的兼并與收購。中國資本運作的概念是指利用市場法則,通過資本本身的技巧性運作或資本的科學運動,實現價值增值、效益增長的一種經營方式。它除了包括西方的企業并購和整合外,還包括上市融資(注:上市融資其實也是零賣企業股權)和企業整體或部分資產出售。

企業資本運作的具體方式可細分為7種:

a、成立新公司;

b、發行股票或債券(包括可轉換公司債券);

c、配股、派送紅股、增發新股;

d、股權轉讓、轉增股本;

e、股權回購(減少注冊資本);

f、企業的合并、托管、收購、兼并、分立;

g、風險投資,等等。

二、我市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運作的基本形式

近幾年泰州市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運作的形式主要有:外商并購內資企業股權后變更為外資企業;外方收購中方投資者部分股權達到控股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目的;外方收購中方投資者全部股權變合資為獨資,達到獨享豐厚利潤的目的,同一外方投資的多家外資企業在各自定期減免稅享受期滿后進行合并;稅后分得利潤再投資轉增股本;借殼上市企業股權被境外公司收購等等。

三、加強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運作管理需要重點研究的法律法規

一是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運作涉及投資總額和注冊資本方面的規定。每個外商投資企業都須涉及投資總額和注冊資本的概念。投資總額是一個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基本建設資金和生產經營流動資金的總和;注冊資本是投資各方認繳的出資額之和,也是投資各方對外商投資企業承擔責任的限額。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的關系,可簡單表示為:投資總額=注冊資本+借款。為防止注冊資本過少,借款比例過大,風險分擔不合理,中國法律規定,注冊資本與投資總額的比例須符合下列標準:

投資總額(美元)注冊資本(美元)

300萬以下占投資總額7/10

300萬以上1000萬以下占投資總額1/2

(若在420萬以下至少210萬)

1000萬以上3000以上萬以下占投資總額2/5

(若在1250萬以下至少500萬)

3000萬以上占投資總額1/3

(若在3600萬以下至少1200萬)

因此,當收購或重組使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總額或注冊資本發生任何改變時,應始終保持它們之間的比例符合相應的法律規定。

根據中外合資企業法和中外合作企業法及其細則的規定,作為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外方的出資比例至少占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注冊資本的25%,由此,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才可享受一定的稅收減免優惠及其他各種優惠待遇。

二是外商投資企業合并分立、股權重組、資產轉讓等重組業務所得稅處理規定。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外商投資企業合并、分立、股權重組、資產轉讓等重組業務所得稅處理的暫行規定的通知》(國稅發[1997]71號),對外商投資企業進行資本運作涉及的有關營業活動延續性認定、資產計價、稅收優惠和虧損結轉等稅務處理問題進行了統一和規范。通知規定,合并、分立、股權重組后的企業,其內外資股權比例不符合有關外商投資企業法律規定比例的,除稅收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以外,不再繼續適用外商投資企業有關的所得稅法律、法規,而應按照內資企業適用的所得稅法律、法規進行稅務處理。同時,對重組前的企業根據稅法第八條規定已享受的定期減免稅,應區分以下情況處理:

(一)凡重組前企業的外國投資者持有的股權,在企業重組業務中沒有退出,而是已并入或分入合并、分立后的企業或者保留在股權重組后的企業的,不論重組前的企業經營期長短,均不適用稅法第八條關于補繳已免征、減征的稅款的規定。

(二)凡重組前企業的外國投資者在企業重組業務中,將其持有的股權退出或轉讓給國內投資者的,重組前的企業實際經營期不滿適用定期減免稅優惠的規定年限的,應依照稅法第八條的規定,補繳已免征、減征的企業所得稅稅款。

上述兩個方面的規定,都從不同的側面要求外商投資企業的外方出資比例不得低于25%這個底線。如果外商投資企業存在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以及不按期繳付注冊資本的行為都要納入工商、稅務監管的重點。因此,外商投資企業在進行資本運作時,若因收購或重組導致外方的出資比例少于25%,則原有的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將被視同一個一般的內資企業,將喪失作為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可享受的一切優惠待遇,并可能包括補繳以往所享受的所有稅收優惠待遇。

若外方要完全撤出其投資而將其在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或外商獨資企業中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中方或其他的中國公司,則原有的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或外商獨資企業就變成了一個純粹的中國內資企業,正如以上所述它便不能再享受原來所享受的任何優惠待遇。同時,如果是生產性的外商投資企業且經營期在10年以下的,則還須補繳以往所享受的所得稅“二(年)免三(年)減半”的優惠及其他任何稅收優惠。由于這些規定的存在,使得外國投資者采用股權轉讓方式撤資在經濟上很不劃算,因此,有些外國投資者通常謀取以外商投資企業清算解散的方式來撤資。

四、企業資本運作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涉稅風險

一是外商收購資產設立新公司涉及的稅收執法風險。外商可通過收購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的資產并成立另一新的外商投資企業,而現有外商投資企業予以解散。這種收購資產的方式,對外商來說,其有利的一面是,外商作為收購方無需承擔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的任何債務或責任;其不利的一面是,收購資產一般會涉及多種稅負,如增值稅、營業稅、土地增值稅、預提所得稅等。對稅務機關而言,無論是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的整體出售,還是新外商投資企業的注冊成立,都涉及到企業所得稅的監控管理問題。舊企業財產轉讓所得如何確認和計量、新企業資產入賬價值的確認和處置時對當期所得額的影響等,如果對稅收法律法規規定不熟悉、對企業資產轉讓與受讓的時間、交割的價格和過程不掌握,就有可能導致國家稅款的流失。

二是外商收購股權變更原公司涉及的稅收執法風險。外商也可通過收購現有外商投資企業中方或外方的股權而成為該外商投資企業的投資一方,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繼續經營。這種收購股權的方式,對外商來說,其有利的一面是,相對收購資產的方式,稅務問題不多,一般只涉及預提所得稅,所以實踐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外商均采用收購股權的方式;其不利的一面是,外商作為現有外商投資企業新的投資方,要與其他投資方一樣按投資比例承擔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的所有債務和責任。所以外商在收購現有外商投資企業中方或外方的股權前,一般都會聘請律師、會計師或審計師、工程師對現有外商投資企業進行全面的謹慎的調查,以免掉入陷阱。外商收購股權,通常又有下列兩種方式:

1、直接收購。是指外商在中國境內直接收購外商投資企業中方或外方的股權。這種收購方式有利的一面是,外商可以更有效地參與或控制其所收購的外商投資企業,此外,若該外商用其在中國其他外商投資企業所分得的利潤收購或投資于一個新的外商投資企業,還可享受再投資部分已繳納所得稅退稅40%的優惠待遇;不利的一面是,這種收購須經外商投資企業董事會和各股東方的同意以及原審批機構的批準,將來的再轉讓還須再經批準,有諸多不便。

2、間接收購。是指外商在中國境外通過收購外商投資企業外方在中國境外公司的股權以達到間接擁有外商投資企業的股權。這種收購方式的有利一面是,純屬中國境外交易,無需經中國任何方面的批準,再轉讓中國境外公司的股權也很方便,也不用繳中國有關的稅負;不利的一面是,外商不易直接參與或控制外商投資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

上述收購股權的方式對稅務機關來說,稅收監控和管理的責任與風險依然較大。外商在中國境外間接收購企業股權,一般不涉及中國稅收監管問題,但是,如果外商直接收購外商投資企業中方或外方的股權,就涉及到股權轉讓收益的稅收監管和外商直接再投資退還企業所得稅的監管問題。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轉讓中國境內企業股權,一般來講,都要對股權轉讓收益按照10%的稅率征收外國企業所得稅。而外商以其在其他外商投資企業稅后分得的利潤直接再投資,新辦外商投資企業或增加原企業注冊資本可以享受再投資退稅優惠。但是如果是用稅后分得的利潤購買已經存在企業的股權是不可以享受再投資退稅待遇的。如果我們對政策不熟悉,對股權轉讓的價格、成本、收益計算不準確、對股權收購進行再投資的方式不調查清楚,就有可能少征稅款或多退稅款,造成國家利益的損失。

三是外商投資企業資本運作中注冊資本和外方到位注冊資本比例變化涉及的稅收執法風險。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無論是設立初期還是其后的資本運作,其合同、章程和相關批準證書中,外方的出資比例能夠達到中外合資或中外合作企業注冊資本總額的25%,但實際到位資本中,外方的出資比例如何,仍值得關注。從企業方面來說,外商投資企業各方的出資應按法律和合同規定及時到位,包括收購或重組所需投入的資金也應及時到位。否則,外商在其實際繳付的出資額未達到其認繳的全部出資額前,只能按其實際繳付的出資額的比例分配收益。已投入的資本金未達到企業投資各方已到位資本金25%的外商投資企業,不予享受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稅收優惠待遇。就稅務機關方面而言,如果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后,不及時掌握外商投資企業注冊資本比例的變化和外方實際到位注冊資本比例的變化,就有可能讓不符合法定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享受稅收優惠,從而導致稅收執法風險。

五、關注企業資本運作,防范和化解稅收執法風險的思考

無論企業采用什么方式進行資本運作,稅收執法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作為稅務機關,無權干預企業資本運作的時機、方式,但有責任對企業資本運作的結果及所涉及的稅收問題進行調查、監控和管理,防止因監管不力而導致國家稅款的流失。如何有效地防范企業資本運作可能導致的稅收執法風險主要方法有四。

一是要積極主動地關注企業資本運作的信息披露。重點解讀企業的中期和年度財務會計報表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報告,對企業對外投資、對內增資減資情況、注冊資本和投資總額的構成比例情況進行動態把握。

二是加強稅收法律法規的學習,重視對企業具體情況的實地調查和研究,不斷促進稅制和政策完善。針對稅制本身的缺陷和稅收政策的漏洞,作為基層稅務部門而言,雖然沒有修改完善的權力,但可加強這方面的調查研究,積極向上級提出解決完善的對策,進而推動稅制和政策的不斷完善。

三是加強企業資本運作專題業務的教育培訓,提高稅務干部的執法水平。建立和完善促進干部學習業務、鉆研業務、提高工作水平的教育培訓管理機制。鼓勵干部報考注冊稅務師、注冊會計師,將擁有這“兩師”資格的干部放在國際稅收征管第一線。

四是推行和完善稅收管理員制度,強化對責任區納稅人的調查和管理。要進一步完善稅收管理員制度,開展納稅評估,強化稅源監控,有效地解決“淡化責任、疏于管理”的問題。

五是探索科技管理方法,提高國際稅收征管質量和水平。目前,國、地稅系統信息化建設硬件已經具備,只要聯合辦稅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就能有效地加強信息溝通,用高科技手段的先進性堵塞稅收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