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行政許可法調研

時間:2022-09-06 03:59:00

導語:國稅行政許可法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稅行政許可法調研

《行政許可法》是繼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之后又一部規范政府共同行為的重要法律。它所確立的合法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原則、便民原則、救濟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監督原則,以及行政許可設定范圍制度、設定權制度、實施制度和監督責任制度,是對現行行政許可制度的規范和重大改革。它的實施,對政府管理理念、管理職能、管理體制、管理方式以及政府工作人員的管理行為,都將產生重大影響,對加快政府職能根本性轉變,推進依法行政,改進行政管理方式和提高行政許可水平,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將發揮有力的促進作用。

稅務機關作為國家重要的行政執法部門,行政許可是稅務行政管理中經常使用的重要手段,其稅收征管行為必將受到行政許可法的規范,行政許可法的實施,是對現行行政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對稅務機關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多方面的,下面就六個方面具體闡述行政許可法的實施對國稅征管工作產生的重大影響:

一、對稅收征收管理方式的影響

按照行政許可法對設定行政許可范圍及設定行政許可權限的規定,包括國家稅務總局在內的稅務機關都不能自行設定行政許可項目。此外,行政許可法規定的行政許可在實施條件、程序等方面的要求比原來的要嚴格得多。因此,原來以行政審批方式管理的一些稅收征管事項勢必要改變管理方式。這對我們習慣進行審批管理的思路和手段提出了挑戰,必須對現行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進行調整,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一是要探索實行一網式稅務許可服務,將涉稅許可事項、程序和申請書格式全部納入稅收征管軟件和網絡管理,逐步做到網上申請和辦理稅務許可。二是要實行一站式稅務許可服務,把稅務許可的申請受理一律放在辦稅服務廳前臺一站內辦理。三是要實行一窗式稅務許可服務,保證在基層辦稅服務廳各窗口都能夠為納稅人及時辦理一般納稅人認定、發票領購、減免稅受理等各項許可。四是要建立無償許可咨詢制度。在辦稅服務大廳、辦公場所實行許可申請無償咨詢制度、首問責任制度和申請書文本示范制度。五是要全面執行一次告知、兩次辦結制度和當場受理、當場辦理制度。對申請材料不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要當場或在五日內一次性告知補正。對材料齊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如非初次發票領購,要當場受理并作出準予購票的許可決定。六是全面開通稅務許可內部直通車。對涉及多層級實施、需要下級稅務機關審核報上級稅務機關許可決定的事項,要一律使用內部直通車報送,變納稅人跑許可為稅務機關跑許可。七是推行并聯式聯合許可辦法。對一項許可涉及國稅、地稅兩家實施的前置性許可事項,如辦理統一代碼的稅務登記,應實行國稅(地稅)受理、抄告地稅(國稅)、聯合辦理、限時辦結的并聯式許可模式。

二、對稅務行政許可的影響

目前,稅務系統行政許可實施主體最突出的問題是不具備許可主體資格的稅務機構亂許可。行政許可法規定,只有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決定、地方性法規以及省級政府規章具有行政許可的設定權。但是,從稅務系統來看,一些地方仍然或多或少存在一講管理就是審批、自己為自己設審批的現象。一些不具備行政許可獨立主體資格的稅務內設機構,卻在以自己的名義、蓋自己的公章對外實施許可執法,造成眾多稅務機構齊許可的混亂局面,給納稅人帶來諸多不便。對部門規章設立的稅務許可,應盡快上升為法律、行政法規;對稅務總局以及與相關部委規范性文件設定的許可,應盡快上升為國務院決定,或者依法予以取消;對省級稅務局及省以下各級稅務機關設定的許可,或者自行增設的許可條件,要堅決予以取消。

行政許可法規定,有關行政許可的事項、條件、標準、程序、期限都要公開,行政許可的實施和結果,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以外,也應當公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享有陳述權、申辯權,行政許可直接涉及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重大利益的,可要求舉行聽證。現行的稅務行政審批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透明度不夠,甚至暗箱操作現象,廣大群眾難以進行有效監督。因此必須大力推行稅務行政許可公開,有效約束執法行為,做到取信于民,為納稅人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稅收環境。我們必須在這個問題上求真務實,依法推進稅務機構和體制改革,明確誰能許可誰不能許可,依法讓許可權歸位;加強許可主體執法權監督,規范稅務許可權行使。

三、對工作效能的影響

行政許可是規范與效率的統一體。這幾年,由于少數稅務機關一味追求嚴管,層層設立程序,導致稅務許可程序過于煩瑣和僵化,行政效率低下。比如,納稅人申請辦理發票領購審批,需要具體管理人員、股所長、分管局長等多人審核簽字,來回讓申請人跑好幾趟、折騰好多天。行政許可法規定了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制度,一個窗口對外制度,實行統一、聯合、集中辦理制度,從許可申請方式到受理程序和期限,都體現了便民快捷的原則。這就要求稅務機關必須進一步樹立服務意識,改進工作作風,按照行政許可法規定的程序和期限辦事,不斷簡化程序,壓縮時限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納稅人辦事,防止多頭審批、重復審批,克服官僚主義和辦事拖拉現象。同時也對加快征管機構改革,合理設置征管機構、配置稅收管理資源,有效實施征收管理和提高征管效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對行政許可責任的影響

行政許可法對行政機關違法、越權以及不遵守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許可,規定了嚴格的法律責任。同時規定實施行政許可原則上不得收費,以確保權力與責任掛鉤、權力與利益脫鉤。這就要求稅務部門必須強化責任意識,勤政廉政,要認識到行政許可不僅僅是一種權力,更是人民賦予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亂許可或者濫許可都是違法的,因此導致納稅人合法權益損失的要負賠償責任。依法行政遵循的最大原則是合法,體現的最大價值是公平、公正。稅務系統要堅持依法許可,秉公執法。這就要求稅務機關清醒認識到“許可責任”不僅意味著稅務機關行使的每一項許可權力背后都連帶著一份責任,意味著該許可不許可的行政不作為也要承擔失職責任,還意味著違法行使許可權必須承擔行政或刑事責任,必須敢于對民負責、能夠對民負責、愿意對民負責。

五、對監督檢查的影響

為了解決重許可輕監管、只許可不監管的問題,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作出了明確要求。因此,要加強監督制約,建立對稅務許可申請實質內容的二人實地核查制度,形成互相監督;建立重大稅務許可事項回避制度和聽證主持人回避制度,防止影響執法公正;建立稅務許可受理與決定相對分開制度,除當場受理能夠作出許可決定的之外,應堅持受理人員不決定,決定人員不受理的原則;建立健全減免稅審批、大額出口退(免)稅審批等重大稅務許可集體決策制度。要堅決克服重審批輕監管、只審批不監管的問題,按照誰許可、誰負責、誰監督的原則,加強對行政許可活動的監督檢查,把事前審批與事后監管有機統一起來。稅務機關不但要依法實施行政許可,還要對被許可人實施行政許可行為進行有效監督。要將直接管理與間接管理、動態管理與靜態管理、事前行政許可與事后嚴格監督、加強管理與提高服務有機統一起來,充分利用間接管理手段、動態管理機制和事后監督檢查加強對納稅人管理,提高服務水平和效率。要加強稅務機關內部執法監督。建立健全稅收規范性文件備查備案制度,對擅自設定稅務許可的,應責令改正或依法予以撤銷。加大稅收執法檢查力度,及時糾正稅務許可違法行為。認真貫徹執行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對不該許可準予許可、該許可不予許可的,要責令改正,給予經濟懲戒和行政處分。

六、對行使行政許可權的影響

行政許可法規定行政機關必須誠實守信,的信息必須真實可靠,政策必須保持相對穩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應當受到法律保護,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外,行政機關不得隨意變更或撤銷已生效的行政許可;因法律、法規、規章改變,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造成群眾利益受損的,要依法予以補償。這一規定要求稅務機關要進一步樹立誠信意識,在履行行政許可職權時不得出爾反爾,隨意取舍,要更加謹慎、理性,更加注意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在稅務系統推行“陽光下的許可”,就是要防止“暗箱操作”、權力尋租。一是要建立稅務機關許可公告制度。對保留實施的所有合法的稅務行政許可事項,國家稅務總局和各省政府都應一律面向社會進行公布,而且對今后有權機關新設定的稅務許可事項,也要設定一項,公布一項,未經公布的,一律不得實施。二是要實行稅務許可公示制度。各級稅務機關應當將稅收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有關稅務許可的事項、依據、條件、數量、程序、期限、收費、結果等內容,全部面向社會公示。三是要全面開通稅務許可公開的渠道。各級稅務機關應當以辦公場所、辦稅服務大廳為主載體,設立許可公告欄、張貼窗或電子觸摸屏等,公開稅務許可事項;全面開通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稅務許可電話公開;在稅務系統網站公開許可事項以及申請書格式文本等,推行稅務許可網上公開。四是要禁止實行歧視政策。在實施稅務許可時,不能搞許可的雙重標準,不能從主觀出發區別對待。五是要避免偏私。不能憑借手中權力變無償為納稅人服務為有償服務,不能通過稅務中介機構,把本應由企業法人和其他組織自主選擇的各類涉稅許可申請服務變成強制性服務,并收取費、捆綁銷售指定商品,不能超越稅收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收費項目、收費范圍和收費標準亂收費。

積極研究并應對行政許可法對稅收工作的影響是當前稅務部門的一項重要任務。稅務機關必須嚴格按《行政許可法》處理有關事務。《行政許可法》實施后,各級稅務機關將不再享有稅務行政許可的設定權,實施稅務行政許可必須嚴格遵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條件、程序、方式和時限。能否貫徹、落實好這部重要法律,對于各級稅務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合法有效地履行職責、對于稅務系統鞏固各項改革成果和繼續推進改革、對于反腐倡廉和樹立稅務機關良好的社會形象都具有重要意義和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