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收管事制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06 04:43:00

導語:稅收管事制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稅收管事制調研報告

新征管模式的實行,使稅收征管工作實現了由“管戶制”向“管事制”的轉變。征管查三分離的順利推進,為稅收收入的穩步增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由于稅收管理工作過分強調管事而忽視管戶,產生了“疏于管理,淡化責任”的情況,使稅收管理水平與依法治稅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在當前稅收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管理信息落后,造成漏征漏管現象嚴重。新的征管模式以取消專管員制度為其主要特點,但在向管事制轉換過程中,管事并未能真正落實到位。隨著征管面越來越廣,征管戶數日益增多,管理事項也不斷增加。目前信息資源尚未在政府各部門完全實行共享,推行管事不管戶的征管模式后,稅務部門與納稅人的聯系就大大減少,對轄區內納稅人開業、停業以及走逃情況及其生產經營情況難以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有的企業發生變更事項不能及時到稅務機關辦理變更手續,導致信息不準;有的企業幾年不進行換證、年檢,但仍在繼續生產經營;有的取消一般納稅人資格,但沒有及時下戶進行稅收清理;甚至有的手工作坊式的生產加工企業,既不辦理營業執照,又不辦理稅務登記,連續生產經營多年,也未被發現。由于管理信息的滯后,又缺乏一對一的稅企聯系,造成了管理環節的空位和斷層。

2、管理職能不明確,造成稅源不清。稅源管理作為全部稅收管理工作的起點和基礎,貫穿于稅收征管工作的全過程。如果不能及時準確地掌握稅源的規模和分布情況,不能及時掌握納稅人經營情況、經營方式、核算方式和稅源變化,征管工作勢必會出現極大的盲目性。現行征管模式是依托計算機進行稅收管理,而計算機的運用是以信息準確、全面為基礎的。而在“保姆式”的管理取消后,由于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計算機網絡依托作用尚未得到有效發揮,并且網絡系統要求數據資源的完整性、真實性和統計查詢功能的多樣性目前均未能達到征管工作的要求。而稅務責任區的管理人員,由于管理職能沒有明確,管理人員往往采用坐、等、靠的方式進行管理,完全通過征收部門傳遞過來的資料進行催報催繳。責任區人員手中無任何企業資料,對稅源分布情況缺乏了解,更談不上通過企業財務報表來進行指標分析和發現異常問題。管理工作往往缺乏主動性。再加上經濟結構、經濟組織、交易方式的日益多元化、復雜化,稅務機關僅僅靠征管系統產生的數據來分析、預測,難以全面、真實、有效地掌握納稅人的相關信息,難以準確掌握稅源結構的真實狀況,更不要說實施有效的監控。

3、管理方式不到位,造成申報不實。在廣大農村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財務制度不健全,經營活動不規范,稅法遵從度偏低。實行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集中征收以來,征收服務廳作為辦理納稅事宜的主要陣地,所有的納稅人都到服務廳來辦稅。征收部門平時不接觸企業,無法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坐等納稅人上門來申報納稅。申報前的數據審核,只能就表審表,就事論事,再加上時間上不允許,簡單的審核后,又必須忙于將納稅人的申報資料錄入計算機,而后又忙于將納稅申報的稅款收繳入庫。征收部門手中有資料但來不及審核,責任區人員有時間但苦于手頭無資料,結果造成稅務部門在對納稅人管理環節上出現“空白”地帶。在納稅人的素質遠未達到征管新模式對納稅人的要求情況下,管理上的空白,勢必導致申報不實,造成納稅申報質量不高,零、負申報過多。

為了能真正把管事與管戶有機結合起來,稅務責任區作為稅務部門與納稅人聯系的主要前沿陣地,應盡快健全其管理職能,充分發揮其管理作用,并建立對責任區的考核監督機制,從而真正實現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以責任區為核心的征管體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漏征漏管戶,解決申報不實問題,達到對納稅人多方位、連續性的動態監控的目的。為此,筆者認為對稅收責任區的建設和管理應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責任區職能,強化對納稅人和稅源稅基的日常管理。針對目前責任區人員的主要工作僅局限于催報催繳的現狀,切實有效地改變責任區工作被動應付的局面,進一步改進工作作風,轉變工作觀念,應盡快在原有責任區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責任區的管理職能,并授予責任區相應的管理權限,使其能主動參與稅收管理。只有通過管理部門的調查、了解、收集信息,才能使稅源監控工作落到實處,才能及時掌握轄區內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真正做到降低稅收管理成本,優化稅收征管效率的目的。具體管理職能應包括對轄區內納稅人的戶籍管理、稅源調查和分析、了解重點稅源戶的生產經營變動情況、一般納稅人資格認定和個體戶稅款評定和定額調整的調查核實工作等多個方面,解決稅務機關對企業信息、動態變化不了解的問題,監督納稅人不斷提高申報質量,解決非正常申報的問題,從而實現對稅源進行有效的事前監控。

2、健全協稅護稅網絡,實現責任區管理信息資源共享。為了能及時掌握轄區內納稅人的動態,盡快健全協稅護稅網絡,責任區人員應進一步加強部門配合,協調作戰,群體聯動,形成合力。在與工商定期聯系的基礎上,責任區管理人員還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務必做到勤跑、多問、細察,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轄區內納稅人的信息。緊緊依靠協稅護稅網絡,加強與個體勞協、鄉鎮企業管理站的橫向聯系,全面了解轄區內所有工業、商業以及個體戶的開辦、經營情況。同時還要應盡早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使國稅局域網延伸至各責任管理區,使責任區人員能隨時通過征管系統查詢企業納稅信息,及時了解納稅申報情況,積極、主動地參與管理工作,有效防止稅收的流失。稅源管理上,進一步強化與工商、公安、街道辦事處的協作,盡量避免漏征漏管出現;在納稅申報和稅款入庫上,要繼續強化與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的協作,確保稅款的及時、足額入庫;在協稅護稅上,進一步健全舉報獎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協稅護稅的積極性,增強納稅人的稅收法制意識,形成依法誠信納稅的氛圍。

3、加強業務培訓,提高責任區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責任區管理是稅務部門聯系納稅人的一個重要途徑,提高征管工作的水平,優化納稅服務質量,是責任區管理工作的基本職能。由于責任區管理內容繁多,因此對管理人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責任區管理員不再是只處理單一的業務工作,而要求掌握所有的管理業務。作為責任區的管理人員,既要加強稅收政策、業務技能方面的學習,又要加強對財務知識的學習,還要學習計算機基本技能和市場經濟方面的知識,不斷進行自身的業務知識的更新,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增強為納稅人服務的本領。否則,責任區管理人員就不能很好地勝任日常的稅收管理工作。稅收管理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稅收服務過程,責任區人員有義務對企業進行稅法宣傳,有義務為納稅人的電子報稅和防偽稅控發票開票等提供技術幫助和業務指導,同時還要能為納稅人輔導有關稅收業務操作、財務會計處理等,規范企業財務管理,督促企業如實記帳。并應充分發揮部門優勢,為企業提供各種信息,促產增收,真正體現在管理中服務,在服務中管理的原則。另外,管理人員還要善于通過企業財務指標分析,及時發現和處理納稅人的錯誤和異常申報問題,給予提醒服務,避免企業會計因業務不熟悉而產生的差錯,減輕企業的不必要的負擔。通過責任區“稅務門診”式的管理服務,既能了解稅源動態變化,提高稅務征管的質量,又可優化稅務服務的質量,融洽稅企關系。

4、建立考核監督機制,把責任區管理真正落到實處。應結合當前稅收征管工作的實際,制訂一套切實可行的稅務責任區管理辦法,既便于操作,又便于監督。在明確稅收責任區管理職責的基礎上,必須強化監督制約機制,制訂相應的崗位責任量化考核制度。可從征管質量考核的“七率”方面對責任區人員管理工作進行綜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年終考評相結合,促使責任區人員有創造性地開展稅收管理工作,充分調動工作的積極性,增強工作責任感,達到強化監督、獎優罰劣、提高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