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建設的方法途徑報告

時間:2022-10-15 05:45:00

導語:社區建設的方法途徑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區建設的方法途徑報告

共駐共建是當前街道社區黨建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有效舉措,有利于推進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有利于促進駐區單位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有利于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新格局的形成。發揮社區共建單位與在職黨員作用,實現資源共享,共駐共建是加強社區黨建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幾年來,**區在這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嘗試,在實踐中使我們深深感到由于受思想觀念、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的影響,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發揮作用情況不盡人意,一些問題不容忽視,需認真對待加以解決。

一、社區共建單位與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認識上存在偏頗,共駐共建意識不強。一是共建單位的“單位意識”仍未完全打破。由于駐社區單位與社區之間存在的依靠和制約關系程度不一,導致一些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將社區黨建工作視為“份外事”,不愿參與社區建設。二是部分在職黨員對社區黨組織的認同感淡薄。在職黨員的“單位意識”較強,“參與社區意識”相對較弱,沒有認識到身居社區參與社區黨建是新形勢下黨員應盡的義務,不愿融入社區建設。三是社區黨務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難思想。一些社區干部不愿跳出原有的工作圈,與駐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缺乏協調溝通,創新意識不強,等、靠思想較為普遍。

2、工作機制不健全,難于形成共駐共建合力。社區共建活動的臨時性、隨意性較大,未建立有效的共建工作機構,或共建機構僅停留在建立的層面上,不能發揮作用,長期有效的工作機制沒有真正形成,導致共建工作靠感情紐帶或局部利益維系,共建合力不足。

3、在職黨員社區管理難,單位、社區雙重管理機制急需建立完善。不少在職黨員自覺投身社區黨建的思想意識不夠,如何引導在職黨員從單位走向社區,并有組織地參與社區建設,是當前社區黨建工作中的一大難點。加強在職黨員的社區管理,單位與社區的雙重管理、監督工作機制急需建立完善。

二、社區共建單位與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方法途徑

按照“共建文明、共促發展”的要求,針對目前存在的種種弊端,社區共建單位與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應不斷共同探索新方法、新途徑,使其逐步走向共駐共建的道路。大體可從“四個引導”入手,通過建立“三種機制”,發揮“五個作用”來加強社區共建工作。

(一)積極引導,激發內在驅動力,調動駐區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

1、思想引導。區可通過不同層面的會議和活動,主動邀請駐區單位領導參加,反復強調社區建設的重要意義,加強社區與駐區單位、駐區單位間的交流和溝通,引導駐區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增強社區意識,使駐區單位由“局外人”變成“熱心人”。街道社區黨組織要從實際出發,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大張旗鼓地宣傳社區建設的重要性和工作任務,不斷提高駐區單位和在職黨員對社區的認識,培育社區意識,樹立“駐于社區、關心社區、建設社區”的觀念。

2、工作引導。區委要擔負起社區黨建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在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以及機關部門工作整體布局上,根據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切實把社區黨建提高到重要位置,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之中,統籌規劃、精心組織、扎實推進。通過制定具體的文件,確定街道社區黨組織的地位,明確共建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的責任、義務,參與活動的方式及要求,使社區的客觀需要變為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的自覺行為。

3、輿論引導。區、街、社區要充分發揮輿論宣傳的示范、導向作用,可利用電視臺、報紙、社區點評臺、宣傳欄等各種有效載體,積極宣傳社區黨建工作,使駐區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不斷增強“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社區意識,構建人人都關心、支持、參與社區建設的濃厚輿論氛圍。

4、典型引導。在共建工作中要培養、宣傳、表揚一批有活力、有特色、有成效的共建典型單位和在職黨員,并通過典型引路的方法,引導駐區單位和在職黨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區委要定期對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參加社區活動情況進行評比表彰,尤其要對支持參與社區建設的共建單位和個人以各種名目進行表彰獎勵。街道、社區黨組織也要想方設法對共建典型進行宣傳、表揚。

(二)整章建制,發揮政府推動力,為共建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發揮作用提供保證

開發和利用駐區單位的資源優勢,實現社區資源共享是社區建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在社區共建中,要注重發揮黨委、政府的導向、決策和推動作用,力爭做到凡是能向社區傾斜的盡量傾斜,凡是能給予社區優惠的盡量優惠,凡是能推進社區建設的政策盡快出臺,通過建立完善發揮駐區單位和在職黨員作用的工作機制,形成共建合力。

1、明確部門職責,建立責任機制。一是要建立高標準的街道社區黨建工作領導機構。成立由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組織、宣傳、民政、人勞、財政等部門為成員的社區黨建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社區黨建工作的領導和研究,定期召開工作例會,聽取工作進展情況匯報,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組織召開大型街道社區黨建工作各種會議,研究部署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確保街道社區黨建工作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二是建立“三位一體”的縱向聯系社區機制。將每名領導干部和每個駐區單位或機關部門與社區結成聯系對子,采取定點聯系、定目標責任、定完成時限的辦法,確定幫聯社區的工作任務和目標。領導干部要定期到聯系點調查研究,不但要及時宣傳落實關于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的方針政策,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還要注重總結經驗、培養典型,努力把聯系點建成示范點。部門不僅要包社區黨建、精神文明建設等任務,還必須負責幫社區理清發展思路、拓展社區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任務,不見成效不脫鉤。同時將領導和部門聯系社區的成效列入實績考核內容,激發各單位、各部門真抓實管、真包實助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的積極性、自覺性。

2、整合社區資源,建立共建機制。要積極建立并發揮街道黨建協調委員會、社區黨建聯席會溝通、協商、議事的作用,以整合社區資源形成合力為目標,以簽訂社區黨建合作協議為主要方式,以合作產生的效能為考察依據,充分調動駐區單位黨組織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定期召開會議,開展活動,協調解決工作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共建工作中,社區黨支部要做到“三上門”,凡是社區取得的成績,主動上門介紹;凡是社區組織的大型活動,主動上門邀請;凡是社區建設的重大問題,主動上門征求意見,以實際行動贏得社區內各單位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3、共管在職黨員,建立雙重管理機制。黨員教育管理模式已由過去單純的單位黨組織教育管理向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共同教育管理轉變。對黨員實行“雙重管理”是適應黨員社會生活多樣化的需要,有利于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和保持黨員的先進性。加強社區黨員雙重管理工作可以依托社區在職黨員聯絡站,通過制定在職黨員報到回執制度、在職黨員參與社區建設“三卡”制度、在職黨員社區服務計時制度、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活動反饋等制度,把在職黨員的視線及興奮點由單位轉向社區,將在職黨員按照居住的樓宇或就近原則編成小組,或按職業特點編成各種服務隊。規定在職黨員到社區服務的時間,由社區黨支部對在職黨員在社區志愿服務情況及時跟蹤記錄,及時向所在單位反饋信息,激勵、引導在職黨員和社區內的黨員共同為社區建設和黨的工作做貢獻。同時要建立在職黨員提職、晉級、評優選模社區公示制度,將在職黨員在社區表現情況與評先選優、提職晉級掛鉤,做到激勵與管理并舉,考察與監督并重。

(三)突出實效,增強社會參與力,充分發揮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作用

充分發揮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作用,迫切需要街道、社區黨組織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明確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共同的需求,找準共駐共建的契合點,通過符合實際、各具特色、富有生機的活動,把在職黨員、駐區單位與社區緊緊融合在一起,使獨特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社區優勢。

1、發揮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的扶助作用,發展社區經濟。黨建搭臺,經濟唱戲。一是采取區級領導包社區,單位部門包街,在職黨員包戶的“三包”辦法,全方位發揮社區共建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的作用,全力以赴幫助貧困群體出主意、想辦法,發展脫貧經濟。二是協調社區共建單位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在資金上給予扶持,幫助社區興辦經濟實體,增強社區“造血”功能,解決困擾社區發展的經費不足問題。社區可通過建立停車場、小市場、洗車廠、糧油店、打字復印等經濟實體,或與保險、電信、水、電等單位聯系開展代辦業務等方式,加強社區財源建設,增強自立自養能力。三是社區要樹立“發展第一、效率第一、服務第一”的觀念,經常與駐區共建單位聯系,了解他們的愿望和需求,主動為其提供法律、政策、環境、治安等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積極創建優良經濟發展環境,大力發展稅源經濟。

2、發揮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的帶頭作用,拓展社區服務。一是構建服務網絡。堅持無償、低償、有償服務相結合的原則,采取共建單位延伸工作觸角,整合社區現有服務資源,鼓勵居民興辦的方法,結合劃分在職黨員責任區,加強社區服務網絡建設,為居民提供下崗職工再就業、醫療保健、家政介紹、健身娛樂等服務,滿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二是開展志愿服務。根據在職黨員特長和意愿,組建社區醫療、法律、維修等在職黨員特長服務隊,定期為社區居民提供低償、無償服務。區可通過有計劃地將新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副科級后備干部下派到社區,利用休息時間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壯大社區服務力量。三是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通過組織開展在職黨員奉獻社區活動日、黨員服務區、創建特色社區等活動形式,動員、引導和組織廣大在職黨員參與社區服務和建設。

3、發揮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的主體作用,美化社區環境。一是推行駐區單位“門前三包”責任制,明確駐區單位在社區環境建設工作中的責任。二是協調駐區單位發揮人力、物力優勢,發揮在職黨員的帶頭作用,幫助社區清除垃圾污物,消滅衛生死角,解決社區環境衛生工作難題,著力營造整潔、優美、溫馨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社區要從駐區單位的需要出發,組織義務保潔隊等加強社區環境衛生的日常維護,為駐區單位創造一個清潔、衛生的周邊環境。努力形成社區與共建單位同參與、同維護、同受益的社區環境衛生工作局面。

4、發揮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的骨干作用,繁榮社區文化。一是與駐區單位聯合,高標準開發文體設施。可通過協調駐區共建單位將籃球、排球場地、歌舞廳等娛樂活動場所免費向居民開放。或采取企業出資,為其冠名的方式,修建公益性群眾健身場地,為社區居民和文藝團體開展群眾性、公益性活動提供舞臺。二是以在職黨員為骨干,高質量組建文體隊伍。積極協調駐區共建單位選派優秀人才幫助社區組建秧歌隊、京劇團、歌詠隊、健身隊、門球隊等文體隊伍,吸引廣大居民參加各種文娛活動。三是發動共建單位的在職黨員參加,高品位開展文體活動。街道社區黨組織與共建單位黨組織要注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凝聚人,堅持經常性文體活動、紀念性文藝活動和季節性活動相結合,引導黨員率先參加社區的文娛活動,豐富社區的文化生活。

5、發揮社區共建單位和在職黨員的積極作用,維護社區穩定。一是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社區地位,賦予其對駐區單位綜合治理檢查權,以檢查指導促進服務交流,加強聯系與合作,共同做好社區安全工作。二是街道或社區與駐區單位簽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書,激發和調動駐區單位維護社會穩定的主動性和參與安全文明社區共建的熱情。三是將懂得法律知識的在職黨員組成司法調解或幫教小組協助社區做好“釋解”人員、“”習練者的幫教工作,解決鄰里、家庭糾紛,努力做到“思想疙瘩有人解,鄰里糾紛有人勸,事故隱患有人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