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職能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09 10:40:00
導語:工商行政管理職能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機關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主管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職能部門,就是要依照法定職能,“把好市場主體的入門關,當好市場運行的‘裁判員'''''''',做好市場秩序的堅強衛士”。但從實踐來看,工商部門在履行自身職能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承擔了本該由他人(其他機關)承擔的職能,行使了一些自己不能或雖能但不該行使的權力,做了應該由社會和市場來完成的工作,其突出表現有:工商機關過度地參與組織地方的招商引資工作;不適當地介入到拆遷工作中;在市場管辦脫鉤后繼續直接承擔市場的消防安全、物業管理等,從而導致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擴大化,即職能泛化。如何有效克服和避免已經顯現的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泛化現象,筆者認為,關鍵在于分析原因,尋找對策,理性思考,科學界定。在現階段,造成工商行政管理職能泛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地方政府強力推進經濟發展的要求。經過25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就國內而言,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競爭正日益體現為區域發展競爭的白熱化,地區間的招商引資空前激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演變為相互間的“搶商”、“挖商”。工商機關作為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職能部門,幾乎無一例外地會受到當地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關注,在廣泛參與到營造經濟發展環境、爭創區域競爭優勢的過程中,更多地被要求充分履行職能和賦予一些“額外的工作”也就成為十分自然之事。在地方政府要求下出現的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泛化,是現有情況下客觀且廣泛存在的政府“強勢的表現”。
二是工商機關的迎合。垂管后,雖說地方工商局人財物都上劃到省進行統一的管理,但機關的所在地、人員的工作地都沒有變,行使的職能、管轄的范圍、服務的對象、工作的要求也沒有變,“屬地”仍是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開展的基本要求和取向。地方組織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評議、行風的民主測評、文明單位和文明行業的考評與推薦、地方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的檢查等都是不間斷、交叉地進行,稍有不慎,所做的工作、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前功盡棄”。地方各級工商機關面對這種態勢,一方面必須對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和要求盡心盡責地做好完成;另一方面更要主動迎合、主動要求多做一些工作、多擔一些任務,且不論是職能之外的,還是職能之內的。因此,在工商機關迎合下出現的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泛化,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既主動又無奈的選擇”。
三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的必然。在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促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雖然已歷經數次以職能轉變為主要內容的政府機構改革,但并沒有徹底改變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事務管理中的強勢地位,政府職能轉變也沒有完全到位,依賴、依靠政府的觀念仍根深蒂固,“找市長而不找市場”隨處可見,對行政權的約束、規范也仍處于過程之中。正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使政府及其組成部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運作習性依舊、慣性仍在,并給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泛化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和“土壤”,導致地方政府的要求和工商機關的主動迎合之間的對接。這樣看來,在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的情況下出現的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泛化,是一種舊體制、舊機制運行“習慣的使然”。
雖然工商行政管理職能泛化有著深厚復雜的社會背景,有著諸多看似合理的理由,但阜陽“奶粉事件”的發生應使我們警醒:即加快遏制職能泛化,盡心盡責履行好自身職能。
引起國人廣泛關注的阜陽“奶粉事件”經媒體公開后,特別是實行“問責制”后,在系統內引起了先做工作還是先避責的爭論,也帶來了難以回避的困惑與紛擾,有很多人在感嘆:奶粉并不是在進人流通領域后,由于環境、情勢的改變而成劣質的,而是生產成產品、在進入流通領域成為商品之前已經不合格了;工商機關在檢測手段、專門人才和專業知識上存在的“先天性不足”導致了監管上的“后天性缺陷”......但是,現代公共行政的理念要求權力與責任的對等,既然工商機關承擔了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的監管職能,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我們必須專注于法定職能、演好規定性“角色”,并在現有條件下積極而有效地努力改進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泛化現象。
1.確立“陣地”意識,鎮應守之土。當前,防止工商行政管理職能的泛化,就要牢固確立“陣地”意識,鎮應守之土:一是在思想觀念上要從職能的外延擴張轉向內涵的挖掘。工商機關的工作重點已經不在于通過攬事攬責來得到更多的“陣地”,而在于立足現有“陣地”,通過選擇“突擊”方向、合理“火力”配備、構筑“防御”工事等,形成“進可攻、退可守”的“攻守自如”的平衡體系。二是要把法定的職責作為鎮守的“主陣地”。一方面是國務院“三定”方案對工商機關的職能配置,即“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是政府主管市場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職能部門”的定位,以及由此而明確的基本任務,這是工商工作開展和工商事業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是“公司法”、“商標法”、“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一系列明確把工商機關列為執法主體的法律法規,這是實施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依據。三是遇到“結合部”或“新問題”,可以劃清的職能堅決劃清,不能劃清的職能要通過請示匯報來界定,或通過協商、合作等方式來妥善處理,而非不適當、不合理地衍生職能、延伸職能或進行職能的自我界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運行機制的規范和法律法規體系的逐步完備,行政部門的職能配置將會得到不斷的調整和充實,比如:“保監委”的“三定”方案確定后,將查處保險行業的商業賄賂行為從工商機關的監督職能中予以了剝離。筆者以為,工商機關應該按照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原則和要求,在立足當前,明確職能和責任的前提下,按照“強化、弱化、轉化”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堅持著眼長遠,主動地開展職能界定:一是對不管的堅決予以剔除;二是對有交叉的職能要進行分解和移交;三是參照“行政許可法”,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主決定的,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行政機關采用事后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等進行實事求是的分離;四是對確屬工商機關承擔的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職能進行分解細化,確保落實并在實踐中顯現成效。
2.確立“秩序”意識,履應行之職。對類似工商機關等充當管理者“角色”的行政部門來講,在法定職責范圍內,堅持做該做的、而不是做能做的,堅持管該管的、而不是管能管的,堅持不插手他人(機關)執掌范圍之事,這是管理者必須確立和遵守的“秩序”(或者說“游戲”規則),這是保證不出現管理混亂的前提。任何機關或個人如果都去做能做的、想做的、能管的事,就是對管理者之間分工“秩序”的破壞,就會造成職能上的條理不清、管理混亂,進而對所管理的經濟、社會事務造成“無序”,這也是部門分工、核定職能的要義所在。工商機關雖然承擔著維護公開、公正、公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營造健康安全的放心消費環境等重任,但并不是意味著可以做、可以管市場經濟活動的全部。因此,工商機關的職能法定,除了體現部門職能規范定位的內在要求外,同時也包含了對部門職能展開、權力運用不能大包大攬、不能無限延伸和擴張的界限設定。履應行之職,這是開展工商行政管理職能工作所必須遵守的“秩序”。
3.確立“問責”意識,承應擔之貴。黨的**明確提出了“責任與權力掛鉤”的要求。而阜陽“奶粉事件”之所以引起強烈反響,除了事件本身的因素之外,也與嚴厲的“問責”有關。始于“非典”時期的“問責制”,正成為行政體制改革、塑造責任政府的重要看點。但責任并非空穴來風,而是與職能的行使、權力的運用密切相關,也只有部門、個人在法定職責范圍內出現職能行使失當、權力運用失范情況下的“問責”,才是“應承之責”,受責者才不會覺得“冤”。因此,確立“問責”意識,承應擔之責,就要求工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能、運用權力過程中,避其所當避,免其所當免,以“責”(任)免(問)“責”,通過正當的“免責”措施、行為來保護自己,并在實踐中努力做到:一是全面履行職能,積極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最有效方法是不折不扣地履行職能,要按照法定的職責保證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職能的行使到位,避免由于職能“缺位”的“不作為”而造成不良的社會后果,并因失職的過錯而被“問責”。二是正確履行職能,善于保護自己。既不能有行使職能的“錯位”,也不能有權力運用的“越位”,要擺正位置,避免“亂作為”造成的不良社會后果,并因此受到代人受過的“問責”。三是有效履行職能,主動保護自己。制止違法行為和使違法當事人得到應有懲處,這是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有效性追求,也是有效履行職能的體觀。當前,要特別注意對照涉嫌經濟犯罪的標準,及時、準確地將涉嫌違法犯罪的當事人移交司法機關,防止因為過失或故意的瀆職而使自己陷入囹圄。四是廉潔從政,實現自我保護。要在履行職能、運用權力中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廉潔從政,嚴守國家工商總局的六條“禁令”,做到慎獨、慎微、慎欲,防止個人因一時的疏忽或不慎而鑄成大錯。
- 上一篇:工商市場監管調研報告
- 下一篇:發達國家食品安監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