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就業調查報告

時間:2022-02-05 05:46:00

導語:婦女就業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女就業調查報告

岱東鎮總人口14137萬人,區轄5個社區(5個行政村)。農村人口13832人,其中婦女人口6970人。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拓展了農民增收致富新領域和新渠道,也為農村婦女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婦女已成為發展農村生產、振興農村經濟的主力軍。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已經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為合理開發我鎮農村婦女勞動力資源,加速農村婦女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解決農村婦女平等就業的問題,我們采取摸底調查、實地走訪等形式,對農村婦女就業問題展開調研。

一、農村婦女就業現狀及當前制約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因素

1、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限制了農業內部婦女就業總量。根據農業經濟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我鎮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明顯成效。大多數婦女在農業生產中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少數婦女依托村、鎮項目發展規模養殖業取得了明顯成績。但大多數婦女從事的是種養內部的調整,由于受資金、技術、信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農村婦女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2、農村城鎮化水平低,人口轉移速度慢,影響婦女在第二產業的就業比例。解決農業人口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減少農民,實現非農化就業。農村城鎮化規模不大,水平不高,不僅帶動不了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而且限制了二、三產業的發展。以岱東鎮龍頭村為例,隨著小城鎮建設的不斷完善以及旅游業的發展,拉動了以女性為主的玩具、汽配等來料加工的發展,鎮上個體戶占總戶數的45%,且大多數為女性,拓展了農村婦女充分就業的空間。

3、外出務工未形成規模,輸送渠道不暢。政府和有關部門職能缺位,尚未形成包括信息提供、就業咨詢、職業介紹、就業培訓在內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我鎮還未健全勞動力市場,外出就業婦女靠親朋好友的介紹,狹隘的就業渠道嚴重束縛了有就業欲望的婦女群眾。

4、農村婦女素質較低,不能適應現代就業需要。我鎮農村婦女勞動力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5436人,78%;中學1045人,占15%;高中以上487人,僅占婦女勞動力總數的7%。文化素質低、技能低、外出找不到合適的職業成為已外出或想外出務工婦女的最大難題,沒有技術也成為農村婦女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之一。

二、農村婦女就業的根本出路和對策

調查顯示,農村婦女都有參與生產、勞動,發家致富的迫切愿望,她們思想活躍,認為脫貧致富、發展經濟的路子很多,務農能致富,外出打工也能致富,只要勤勞就能獲得財富。因此,筆者認為,實現婦女充分就業,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既立足當地農業,又有針對性地組織輸出,這樣才能切合婦女的思想實際,滿足婦女就業需要。

1、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婦女在農業內部的就業量。只有堅持不懈地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才能開辟就業和增收的新途徑、新領域。圍繞我鎮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思路,積極發展玩具、電機等來料加工業為主的優勢產業,著力于農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在婦女中大力推行優質、高產、高效的種、養新品種,并給予技術信息指導,以女科技示范戶、三學三比女能手的示范幫帶作用,發展優勢、特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通過婦女小額信貸、連環脫貧,帶動周邊婦女發展規模生產,形成一村一業的塊狀經濟;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女經紀人隊伍,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2、推進城鎮化戰略,使婦女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加快非農產業向小城鎮集聚,加快人口向小城鎮集聚,積極鼓勵更多的農民從土地、農村中走出來,到城鎮務工、經商、置產興業,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利用我鎮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開發有特色的旅游項目、旅游產品,給當地婦女帶來就業、增收致富的機遇。降低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成本和就業風險,實現有序轉移婦女剩余勞動力。同時積極與用工單位聯系,了解用工信息,用人需求,擴大女性就業范圍。

3、加快實施女性素質工程,增強婦女就業能力。堅持不懈地把提高農村婦女素質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來抓。首先,加強對婦女的科技文化素質教育,不論是外出務工,還是就地務農,科技文化素質是婦女實現充分就業的基礎。鑒于農村婦女在農業生產中,最大的障礙是無技術無技能,必須下大力氣提高農村婦女素質,著力培養一批農村婦女科技骨干和家政服務人員,以適應現代化農業和社會不斷發展的需要。其次,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加大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的宣傳力度,教育廣大婦女樹立“四自”精神,使婦女充分認識到參加社會勞動是婦女徹底解放的先決條件,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第三,加強法律知識教育。加大力度宣傳《婦女保障權益法》等法律法規,提高農村婦女抗拒外界不良誘惑,自我保護的能力,使之在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做到學法、知法、懂法、守法。

三、利用政策,注重引導

1、政策引導。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用政策、激勵機制引導婦女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村婦女向二、三產業轉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保護婦女合法權益。

2、市場引導。市場經濟瞬息萬變,傳統的種養模式、就業方式己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引導婦女樹立市場經濟意識,要敢為人先,依托項目和信息,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3、服務引導。加快政府組織、中介組織和基層組織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農村勞動力輸出服務網絡建設,各部門形成合力,齊抓共管,發揮農技推廣站、再就業培訓中心等服務機構的作用,全力保障婦女合法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