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融資擔保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25 08:54:00
導語:企業融資擔保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有效解決我省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好地推進我省擔保機構的發展,交流工作經驗,研討擔保機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由省工商聯牽頭成立了由省聯相關人員、有關金融和擔保機構負責人、高校有關專家組成的調研組。制定并設計了三種調查問卷,于20**年2月28日下發了關于《關于對我省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情況進行調研的通知》(皖聯發[20**]11號),文件要求各市工商聯填寫《各市擔保體系建設情況調查問卷》、不少于10家中小企業填寫企業類調查問卷、不少于2家擔保機構填寫擔保機構類調查問卷。在省聯九屆二次執委會上,省聯領導就本次調研工作也作了動員和布置,調研組專門向參加會議的企業家發放了調查問卷。同時,調研組還走訪了省中小企業局、信用擔保集團、省商聯擔保公司,并利用省聯行業協會工作會議的機會下發文件到十五家行業協會,動員行業協會參與該次調研活動。20**年4月,調研組又利用省聯作為全省銀企對接月活動承辦單位的機會,在省聯領導的帶領下,分赴17個地市組織了現場調研,并在蕪湖、巢湖、馬鞍山等地召開由市聯領導、中小企業家代表、擔保機構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認真聽取座談會人員對擔保機構設立、運營情況及加快我省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并現場回收調研問卷及相關建設的書面材料。至20**年4月底共回收問卷178份(其中企業類150份,擔保機構類18份,工商聯類10份)。調研組在開展省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情況專題調研的基礎上,對當前各地開展中小企業擔保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統計、匯總,并在合肥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了專題研討。現將調研結果及相關研討結論和相關建議報告如下:
一、調研數據統計匯總的概況
(一)我省信用擔保機構運作現狀
我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自**年開始組建以來發展迅速,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年擔保機構成立之初,全省共有擔保機構10家,其中省級1家,地市擔保機構9家。據調查問卷統計,至20**年4月底,全省共有擔保機構217家,政府出資的1**家(政府完全出資50家,參與出資的59家),其中省級7家。政府控股、民營參股組建的擔保機構占29.58%,民營控股、政府參股組建的擔保機構占22.53%,政府獨資組建的擔保機構占13.38%。注冊資本1億元及以上的17家,注冊資本總額為729224萬元,實收資本總額802891萬元(貨幣出資477177萬元,實物資本16777萬元)。擔保資金總額為927292萬元(政策性擔保資金159155萬元);
擔保資金運用情況:短期投資62175萬元,長期投資252**7萬元,存入保證金62**6萬元,存出保證金90562萬元。
擔保情況:現累計擔保企業戶數23339家,累計擔保筆數38233筆(擔保額在100萬元以下的有29332筆,擔保額在100—300萬元的有6489筆,擔保額在300—800萬元的有1956筆,擔保額在800萬元以上的有456筆),累計擔保總額2755450萬元。
20**年財務狀況:實現收入總額46385萬元(擔保費收入23713萬元,利息收入4756萬元,投資收益18299萬元),實現利潤總額27563萬元。
20**年社會效益情況:受擔保企業職工人數在711648人的基礎上,擔保后增加1493**人;受擔保企業銷售總額由14219758萬元增加到擔保后的18780582萬元;受擔保企業利稅總額由1266302萬元增加到擔保后的1727355萬元。
風險情況:截止20**年底,全省擔保機構累計發生代償25031萬元,經過擔保機構的多方努力,累計追償23631萬元,實際發生代償損失1400萬元,占代償總額的5.59%。
(二)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從調查情況看,50%以上的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制約因素都是資金,中小企業融資份額相對較小,銀行貸款難、擔保融資難的問題比較突出。48%以上的中小企業有通過銀行貸款的經歷,但在向銀行貸款的過程中遇到不少問題:其中19.8%是抵押不足,32.4%是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不強,29.7%是缺乏有效擔保,10.3%是企業信用度低,7.8%是企業自身問題。
調研中發現,商業銀行貸款結構的不均衡現象比較明顯,表現在中小企業和處于高速擴張期的企業融資難問題日益突出,由于銀行融資難,80%以上的中小企業主要依靠民間融資的辦法來解決流動資金的周轉,即使與銀行有融資關系的企業,也在不同程度地吸收民間資本作為補充,其直接后果是企業經營成本大幅增加。半數以上的中小企業對現行的融資方式滿意程度很低,融資方式有待改進。
二、我省融資擔保機構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融資擔保體系建設不能滿足中小企業的需求
1、資金不足問題目前已成為我省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發展中最為突出的問題。融資困難成為了制約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根據問卷調查,31.3%的企業認為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是政府扶持不夠,20.8%的企業認為是國有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歧視,19.7%的企業認為是缺少信用擔保機構的擔保,10.3%的企業認為是缺少適宜的融資方式。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中小企業普遍反映貸款難,而問題的癥結就在抵押和擔保兩個方面:中小企業抵押物少,抵押物折扣率高,而且評估部門分散,手續繁雜,收費高;在擔保方面主要是中小企業難以找到合適的擔保人。因此,如果能加快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就能夠掃除中小企業向金融機構申請融資時擔保品欠缺或不足的障礙,提供信用保證以補充中小企業信用的不足,同時分擔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風險,以提升其辦理融資的意愿,從而有效地打破中小企業融資瓶頸。目前有許多具有良好市場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如能得到必要的資金支持就能使他們快速實現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轉變。
2、擔保機構分布不平衡。擔保機構多集中在少數經濟較發達的區縣,而經濟欠發達的區縣則分布較少,實力較弱,有些縣市只有一家,甚至沒有。
(二)政府部門對擔保機構的性質了解不夠
1、有的地方政府部門沒有對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引起重視,銀企、銀政關系不順,沒有創造條件吸引銀行加大信貸投入。
2、政府建設相關信用擔保業的法律法規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用擔保機構的規范發展。
3、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支持和推動銀行與擔保公司合作的力度不夠。
4、政府部門在提供融資軟環境上存在重收費、輕服務現象。如:目前小企業產權交易市場尚未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能直接處置變賣房產和土地資產,只能委托政府有關部門進行處置,有的因部門利益驅動而設卡收費,導致資產處置變現成本過高,甚至出現銀行倒貼錢現象,企業存量資產變現融資遇到困難。
(三)擔保公司定位存在模糊認識
目前不少擔保公司是以政府財政出資為主,吸納部分民間和社會資金設立的擔保機構,根據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對擔保公司的定位要求,其主要服務對象應該是中小(民營)企業。但是,有少數政府部門對此認識不清,怕貸款擔保出現風險,擔保公司定位不是以轄區內眾多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不是以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為已任;而是采取側重服務“大企業、大客戶、大項目”的做法,這樣就與當初建立擔保公司的初衷與定位不一致,不利于大多數小企業和個體戶獲得信用擔保的支持,并籍此不斷成長壯大。
(四)擔保資本金不足,擔保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
我省現有融資擔保公司217家,其中注冊資本1億元及以上的僅17家,66%以上的擔保公司的注冊資本在3000萬元以下。擔保公司資本規模偏小,資金放大效應無法實現,嚴重制約擔保業務的正常開展,遠不能滿足廣大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從調查情況看,64%的擔保公司的運營模式是純擔保模式,36%是風險擔保模式,沒有銀行擔保模式。在業務正常開展的公司的擔保業務中,協作銀行都將貸款風險全額轉嫁給了擔保公司,擔保公司承擔了全責風險。加大了擔保業務的整體風險,一旦擔保貸款發生損失,就要從擔保公司的擔保基金中全額扣除,在擔保公司資金補充渠道有限的情況下,影響了擔保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五)擔保專業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專業化、年青化的步伐相對較慢,難以適應業務發展需要
據調研,83%以上的擔保公司職工人數在十人以下,擔保機構從業人員的1613人中,大學及大學學歷以上職工人數僅為971人。并且現有的由政府出資的擔保機構管理和工作人員大多是由政府指派的,沒有進行培訓而缺少相關知識,不利于擔保業務的順利開展。而擔保品種的設計與開發、擔保風險的控制都是依靠專業技術、專家隊伍和經驗來實現的。目前,高水準人才的匱乏,尤其是既懂經濟、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的嚴重缺乏的現狀,嚴重制約著我省擔保業的發展。
有些擔保機構由于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和識別、控制風險的有效手段,已出現因代償過多,無法履行保證責任,進入清算破產程序等嚴重后果。擔保風險的高發性、離散性與不確定性,勢必要求擔保機構管理層和員工應具有很高的業務素質。管理層人員應具有一定的風險管理經驗,對擔保風險和經營環境應有充分的認知和判斷能力。同時,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責任心,并具備財務、管理、法律、投資等專業知識與從業經驗的員工隊伍。
(六)合作銀行對擔保機構認可程度低,銀行缺乏有效協作配合,業內間業務交流少、信息不暢,政策運用差,制約擔保機構作用的發揮。
銀行和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權利與義務不對等。在擔保風險的分擔上,協作銀行往往只享受權利而不愿承擔義務或少承擔義務,即要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承擔100%的風險;在保證方式選擇上,協作銀行則要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承擔連帶責任保證,使得擔保機構處于被動地位;在稅賦的承擔上,中國人民銀行雖然先后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也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下發了《關于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機構免征營業稅的通知》。但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擔保人民幣100萬的收益只是銀行的十分之一,而風險卻是銀行的10倍。
(七)缺少風險補償機制,擔保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較弱
擔保行業的特點是高風險、低收益,低成本。調研中發現,擔保公司普遍認為我省擔保機構的風險補償機制較薄弱,目前,各擔保機構的資金均為投資者一次性投入,對于后續資金和風險補償資金投入不足,并且還沒有明確的制度規定。在當前的信用環境下,擔保業務的風險較大,僅靠收取少量的擔保費,根本無法維持擔保的生存和發展。出于經濟利益和生存、發展考慮,個別擔保公司靠變相提高擔保費收入,或對每筆擔保業務的安全性和收益的要求都較高,這自然也就限制了其擔保業務的大量展開。由于我省多數擔保公司成立較晚,已經發生的代償損失還較小,但在擔保業務中所蘊藏的風險不容忽視。
(八)擔保機構的多頭監管造成監管乏力且擔保辦理手續繁雜成本過高
由于融資擔保機構隸屬不同的部門,處于分散和無序狀態。目前,擔保機構的管理可以說沒有任何法律明確認可的監管部門。擔保業實際上處于一種“多頭監管”狀態,財政部門、發改委、經貿委、人民銀行、勞動部等都有權管理擔保機構,分頭監管導致缺乏統一規范的制度規定,存在監管真空。
另外,由于中小企業貸款次數多、額度小、風險大、管理成本高等特點,銀行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對中小企業發放擔保貸款的積極性不高,設置了許多苛刻條件,貸款審批時間長、手續復雜,一般要經過發起、立項、貸前調查、召開董事會、報縣合作銀行、資信評級、盡職調查、授信、召開貸審會、報市合作銀行審批、批準發放等環節,有些企業本身生產規模不大,為幾萬元貸款要跑多個部門辦理土地、房屋登記、評估、公證等多項手續。因此,不少中小企業只得“知難而退”。
三、對加快我省擔保體系建設的建議
正確認識和解決擔保業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不僅是信用擔保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中小企業發展和防范金融風險的需要。針對我省擔保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具體對策和建議。
(一)加強對擔保公司的協調、管理和領導,盡快成立全省性擔保行業協會
為保證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健康發展,應明確授權一個政府部門管理和監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對擔保機構的資格、擔保機制、擔保程序、收費標準等進行規范和管理;協調擔保機構與銀行的關系,消除分歧,使銀行與擔保機構之間建立起一種休戚相關的良好合作關系。
在明確信用擔保工作的主管牽頭單位的同時,應鼓勵和指導盡快成立擔保行業協會,為會員提供各種信息和交流渠道,加強行業協作和自律。鑒于工商聯是具有“統戰性、經濟性、民間性”的群眾團體和商會組織,并具有很大吸納民間資本的便利條件和人緣優勢,可以考慮由工商聯牽頭成立民營擔保行業協會。這樣就可以從橫向角度協助政府對擔保行業進行協調和監督,彌補政府行為的不足。
(二)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構造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率的擔保體系
1、據調查問卷顯示,73.33%的擔保機構認為通過擔保機構為民營企業提供貸款對緩解民營企業的“融資難”問題起到較大的作用,所以我省可以考慮根據財政增長速度,每年在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對由擔保公司的擔保貸款實行貼息政策,對所擔保貸款發生的壞賬進行一定比例的補貼。也可以把分散的小額擔保基金集中起來,建立企業互助擔保基金,擔保對象是互助基金的會員企業。積極落實國家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對擔保機構實行稅收減免,直接增強擔保機構的實力。
2、建立以政府主導的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為主的、多種性質擔保機構同時并存的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系。也可以積極引進境外資金,以中外合資方式注資設立擔保機構,來滿足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
(三)創新擔保的形式和品種
對于有效資產不足,反擔保條件偏弱的中小企業,可以開展無形資產抵押貸款試點,以及發揮典當在中小企業融資中的作用;對一些經營上有波動的企業,針對其正常貸款周轉的困難,可嘗試開展“擔保換股權”和“擔保分紅”等創新業務;對產品有可靠銷路,但由于資金不足,無法尋求第三方擔保的企業,可以按照銷售合同,對其產品的購買方提供貸款支持,即買方貸款;對于中小企業尤其是高科技中小企業中有發展前景但由于缺少資金而無法進行研究開發的項目,擔保機構可早期介入,以期從中獲得原始投資者的巨大回報。還款也可試行按月還款、按月還息、提前還款等多種方式。
(四)建立擔保風險補償機制
信用擔保是一項帶有政策性的業務,因此政府建立風險補償機制很有必要,建議政府同級財政每年按擔保總額的一項比例給予預算安排,作為風險補償基金和獎勵資金。對擔保機構為政府推介的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出現貸償損失的,根據損帳比例、貸款比例等按規定給予補償,擔保費可由政府和企業按比例承擔。擔保機構應對單筆擔保金額和單戶在保余額實行限額控制。
可以嘗試建立風險準備金制度,對擔保機構按不少于當年保費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按年未在保余額的1%提取風險準備金。加強擔保業務全程風險管理。在銀保合作上,政府應積極參與協調,推動雙方合作,并最終取得“三贏”。
(五)加強擔保機構人員素質的培養
盡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專門培訓機構,學習國內外擔保機構的先進經驗,建立一支懂業務、思想道德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隊伍;做好擔保的事前審核和事后監督,從而在人的因素上,盡量降低擔保機構的擔保風險。
(六)構建授信平臺,促進銀企全面對接
政府主動牽頭搭建授信平臺,促進金融部門與本地企業開展對接活動,對在本地授信活動中表現積極的金融部門予以獎勵。建議建立“政、銀、企”聯系會議制度。定期組織金融部門舉辦類似沙龍的學習交流聯誼活動,讓金融部門相互了解授信放貸情況。
(七)加強融資擔保機構的區域合作
目前,我省融資擔保業整體發展不平衡,尤其是縣(區)的擔保機構,因其資本規模較小,銀行審批環節多等原因,業務普遍難以開展,有些甚至面臨生存危機。因此,開展區域合作十分重要,應整合資源擴大業務,通過分保、共保等多種形式,發揮各機構優勢,打破按市、縣(區)自成體系封閉運作的低效模式,從總體上擴大擔保量,發揮整體效益,實現擔保機構的共同發展。
- 上一篇:節約機關建設工作意見
- 下一篇:節約機關建設行動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