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性質問題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25 08:12:00
導語:物業性質問題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的要求,最近,我們對本區實施《市物業管理規定》中關于擅自改變物業使用性質(以下簡稱“居改非”)的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我們召開了區房地局、區工商局、部分街道辦事處等政府管理部門干部座談會,直接從事物業管理工作的人大代表、徐房集團領導、有關物業公司干部、小區經理、業委會主任座談會,走訪了個別法官、律師,邀請了部分“居改非”業主,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并對“居改非”比較普遍的居住地進行實地視察。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居改非”問題的概況
擅自改變物業使用性質分顯性和隱性兩大類。顯性的指業主或租房人擅自改變居住房的物業使用性質,可以明顯地被他人看出從事經營、辦公或者倉儲等非居住用途。隱性的指無明顯非居住用途,以不掛牌開公司辦公為主,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人員眾多、商貿集中地段的居住商品房。據徐房局的初步統計,本區共有各類“居改非”超過7000戶,其中,顯性的1500余個,隱性的5500余個。
二、“居改非”產生的原因。
1市場、創業需求。由于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大量新涌現出來的小公司在創業階段迫切需要辦公經營場所,“居改非”成為價廉物美的最佳選擇。
2就業、生活需求。一部分下崗、待業和無業人員將居住房用于經營、出租,解決生活問題。
3投資回報需求。有些業主(以外地來的居多),買了多套居住房,用于出租賺錢。
4公建配套的需求。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內部調撥、市場購買等辦法,將一些居住房用于解決公建配套的需要。
5政策變化的影響。以前,市規劃部門在本區批準建造過一批僑匯外銷房和商住樓(屬于綜合樓性質)。后來,這些樓改為居住房。
三、對“居改非”的不同看法
1不贊成“居改非”的主要理由:
(1)涉及到法規的嚴肅性。“不得擅自改變物業使用性質”,既然,法規做出了明確規定,我們就要有法必依,嚴肅執法。否則,必然影響到法規的嚴肅性,依法治國就成了空話。
(2)妨礙了鄰居的利益。居民最反對的是擾民的“居改非”,最害怕的是居住不安全,如:餐飲業的油煙污染,加工場的噪聲擾人,倉庫堆物的安全隱患,集體宿舍和公司的人雜不安全,還有與居民搶占小區道路、占公用部位、占大樓電梯、損壞公共財物等行為。
(3)加大了物業管理的難度。少數物業公司在業委會、居委會、派出所、街道房管辦的支持下,不準公司公開掛牌經營,不準公司在小區內停車,送快遞、送盒飯,公司派人到門口拿,等等,化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硬把“居改非”對象逐漸擠出門外。
(4)影響了國家、集體的利益。擅自“居改非”的業主是利用了居住房與非居住房收費標準不同的政策(契稅、房租、物業管理費、水電煤費等都有差額),使自己得益,損失的是國家、集體利益。有些物業公司經理說,我們想提高“居改非”業主的收費標準,又怕政府部門說我們等于承認、支持了“居改非”。
2贊成“居改非”的主要理由:
(1)有些“居改非”沒有擾民。擾民不擾民是居民反對或支持“居改非”的分界線。家庭式的小公司占“居改非”的比例比較大,一般都不擾民,或者較少擾民,完全可以控制在周圍居民的承受度之內。
(2)有利于社會穩定。“居改非”減輕了政府的就業壓力,減少了政府幫困救濟經費的支出,有利于社會穩定,是和諧社會的需要。有業主講:“要是政府將所有的‘居改非’取消,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小公司小企業會倒閉”,“有一批弱勢群體會找政府要飯吃”。
(3)可以多為國家納稅。不管是公開掛牌經營的企業,還是想辦法搞移地經營(掛在外區的經濟城或街道招商中心)的企業,包括隱性辦公司的,都為國家帶來稅收。
(4)不批“居改非”與法規精神不符。有些業主對政府現在采取一律不批準“居改非”有意見,認為這與市人大通過的法規精神不一致。希望政府部門對不擾民的“居改非”,政策上要支持。外地來的業主呼聲更加強烈。
3物業公司不敢大膽管理。
(1)怕被“炒魷魚”。不少物業公司、小區經理說,我們不贊成擅自“居改非”。但是,“居改非”情況十分普遍,尤其是有些居住樓“居改非”數量已經過半,物業管理嚴了,公司會得罪多數業主的經濟利益,被業主大會“炒魷魚”。
(2)怕影響物業經濟效益。物業公司經理感到很為難的是:對“居改非”不嚴格管理,有的業主會以不繳物業管理費相威脅;對“居改非”嚴格管理了,被管的業主與物業公司十分對立。而且,嚴格管理成本很高。所以,只要“居改非”少擾民,居民能夠承受,物業公司效益不受影響,管得寬松點就可以了。
4政府部門認為“居改非”難以管理
(1)難在政府各部門各自審批管理。“居改非”問題與政府的規劃、房地、工商、勞動等部門各自管各自,審批和管理相脫節,難以形成合力有關。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會遇到機制體制或者利益上的問題。
(2)難在執法部門“法難執眾”。面對數以千計的違規的業主和眾多的弱勢群體,法難執眾。區工商局的干部說,我區有近5000戶無證無照的工商戶,很多都與“居改非”有關,對他們,發合法證照不行,都要取締也難啊!區房地局的有關干部直言:一是擔心居民告他們不作為;二是擔心查處隱性的“居改非”取證難;三是擔心法院受理難、執行難。
(3)難在趕走容易留住難。有的街道干部認為,過去,我們的政策是千方百計地把一些好的公司吸引到街道來,讓他們注冊、納稅在本地區。現在,如果以擅自“居改非”而影響注冊、經營,一些好公司將離開本區,也會影響招商和稅收屬地。希望政策前后一致,全市各區、縣政策也一致。
四、處理好“居改非”問題的建議
各方面對解決“居改非”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我們歸納了以下幾條:
1出臺物業管理規定實施細則。《市物業管理規定》28條關于“不得擅自改變物業使用性質”的條款比較原則。不能擅自“居改非”,不等于不能批準“居改非”,國務院《物業管理條例》也沒有明確規定。市應該出臺物業管理規定實施細則,增加實施條例的可操作性,如果不是禁止“居改非”的意思,就要把怎樣做到“不擅自”寫進細則。要簡化解決“居改非”問題的執法程序,將住宅不得改變使用性質的義務設定給房地產權人,降低政府部門的執法成本,提高執法效率。
2把好政府部門綜合審批、管理關。要堅決改變前幾年政府部門各自為政,自顧自審批狀況,堅決改變政府部門不批不管(不是我批的,我不管)、只批不管(只為了幫困,其他不管)、多了不管(靠我一個部門管不了)的怕管理、不作為狀況。政府各相關部門要建立有效的聯合審批制度、嚴格的操作流程,強化日常的檢查執法,并自覺地接受人民的監督。
3堅持有疏有堵的陽光政策。對“居改非”光堵不疏不行,有堵有疏是上策。政府應該降低“居改非”門檻,如果具有以下條件的,可以批準“居改非”:(1)適宜經營的街面房,除了歷史文化風貌區等特殊地段外,只要達到政府管理要求的;(2)以前,規劃部門批準建造的一批僑匯外銷房、商住樓,曾經屬于綜合樓性質的;(3)業主大會通過的不構成擾民的“居改非”;(4)業主必須有產權證,接受屬地管理,取得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認可。對于擾民的“居改非”,居委會、業委會、業主大會、物業公司、派出所都具有監督權、建議權和集體否決權。
4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擅自“居改非”的業主多,主要是經濟利益起作用。要解決無序的擅自“居改非”的狀況,就要發揮經濟杠桿的調節作用。前幾年,政府部門批準的“居改非”,都調高了非居住房收費標準。近幾年,擅自“居改非”的,卻一直都享受著居住房的低收費標準。如果我們一方面明確反對擅自“居改非”,一方面追繳其用作非居住房的應付費用,那么,有些“居改非”的業主就會自己停止“居改非”。同時,收到的費用,要兼顧國家、集體和業主的利益。這樣做,與同意擅自“居改非”完全不一樣。
- 上一篇:水環境保護監督情況調研報告
- 下一篇:城市管理執法工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