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學生行為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15 11:13:00
導語:城市學生行為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文化環境對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互聯網在先進文化塑造過程中的作用日益凸現。我省大約有420萬青少年學生,再過10年,這些“讀書郎”將成為社會的中堅,體現在他們身上的文化,也將成為時代的主流文化。而互聯網的出現和日益普及無疑會對青少年的成長產生重大影響。為了解這一情況,我們深入到省內4個地區,選取不同層次、類型的10個縣(區),100余所學校,50多個網吧,通過問卷、隨機抽樣、訪談等方式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調研,結果顯示,互聯網正在影響著城市學生思維方式、行為習慣乃至道德觀念。
一、網絡登上舞臺,是“主角”還是“配角”?
發明互聯網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軍事安全,互聯網真正“登堂入室”,僅僅幾年時間。中國的互聯網用戶短短幾年間從最初幾十個人發展到幾千萬人,范圍也從專業人士擴大到普通百姓。上網成為一種時尚,作為引領時尚的年輕人更是樂此不疲,就連中小學生放假前也不忘說一句“記得e我一下”。我省9個市(州)的市區中小學生約有120萬人,大學生約有23萬人,與農村學生相比,這部分學生物質條件偏好、自主時間較多,上網已不是困難的事情。調查顯示,79.6%的中學生和小學高年級學生有過上網經歷,53%的中學生和小學高年級學生以及90%的大學生經常上網;在學生網民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為42.7%,依次是大學生、小學高年級學生和高中生;在這些學生中,男生略多,約占57.5%,女生約占42.5%。
調查發現,網絡已經走近城市學生,但只在學生時間分配上唱“配角”。在問及如果有足夠的空余時間和物質條件,你選擇做什么時,近半數的學生依次選擇“去圖書館”、“參加體育運動”和“看電視”,“上網”只排在第4位。我們著重對學生上網時間進行了調查,發現每天都上網或是經常通宵上網的只占被調查學生的少部分,70%以上的學生每次上網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50%以上的學生每周上網時間不固定,而每周上網2-3次的約占24%,比例高低依次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從這個結果看得出,青少年學生網民并沒有像一些媒體所說的那樣,整天沉迷于網絡。
調查發現,網絡并沒有在城市學生的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對學生而言,網絡主要是娛樂工具。大部分學生上網是為了玩游戲和聊天,“女孩拚命聊天,男孩瘋狂游戲”,由于多種原因,學習知識或實現其它目的的人很少。在問及網絡能不能幫助學習時,絕大部分學生認為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原因是在網上學習要收費,或是很難找到有效輔導學習的網站。我們還發現一個問題,近90.6%的大學生、71.5%的中學生、79.2%的小學生喜歡在網吧上網,在家上網的最高比例不過22.2%,在學校上網的則更少,最多不過4.8%。究其原因,除了電腦尚未在家庭普及外,主要是網吧自身的特點,如大多數學生認為“網吧速度快、費用低”,“網吧能夠聯網打游戲”、“網吧聊天罵人沒有人管”等等。看來網絡要真正全面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還需要待以時日。
調查發現,網絡對城市學生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的影響尚處于隱性、潛在階段。青少年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應付考試的壓力遠比其它需要大得多。在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之下,學校課程排得緊,家長看得嚴,大多數學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學習上,上網只是比較浪費時間的“奢侈活動”,即便是“網癮”比較大的學生,也多是利用業余時間或休息時間悄悄進行。因此,網絡改變的主要是學生的休閑娛樂結構。在這種特定條件下,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并不會發生明顯的、直接的改變。55.4%的大學生認為生活環境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仍然是現實社會,40.5%的中小學生持同樣觀點。網絡對城市學生的影響程度因年齡而不同。中小學生接觸網絡時年齡尚小,受的影響大,認為網絡改變著自己的約占13.5%;而大學生受網絡的影響小得多,認為網絡影響自己的只有10.9%。在與學生接觸中我們感覺到,現在的青少年學生確實與以往有很大差別,想法更有主見,言論更為大膽,行為更重自我。這與網絡有直接關系。
我們認為,當前網絡對學生的影響還只是潛在的,但隨著網絡應用的普及和學生網民的低齡化,網絡對學生的影響會逐漸擴大,由潛性轉為顯性;由表象轉為內在;由行為至于思想觀念。青少年一代內心世界的改變,必然會給未來社會帶來巨變,這一點絕不可等閑視之。
二、網絡內容豐富,是“天堂”還是“地獄”?
新聞、體育、財經、IT、娛樂、健康、旅游、教育,互聯網包羅萬象,幾乎無所不能,也正是因為豐富多采,并且能夠自由瀏覽,使得互聯網像“魔法石”一樣,把活力十足的少男少女變成了“網蟲”、“網迷”,以致“衣帶漸寬終不悔,為‘網’消得人憔悴”。這些激情萌動的網蟲網迷們在網上主要做什么?說來并不復雜:(聯網)打游戲、在線聊天、收發電子郵件、瀏覽新聞、學習知識。青少年學生熱衷于聊天交友的比例占48.84%,以下依次為看電影、看新聞、玩游戲、輔助學習、收發電子郵件、參加論壇討論。城市學生登陸最多的網站依次是娛樂時尚網站、交友聊天網站、新聞報刊類網站、教育學習類網站、占卜星座類網站、文學社會類網站、電子購物類網站、色情類網站。在問及你是否在網上玩過有暴力傾向的電腦游戲和網絡游戲時,14.3%的學生回答玩過、喜歡玩或經常玩。
就是這個讓學生們青睞的網絡,因為其中涉及暴力游戲、色情內容、網戀、網絡詐騙等字眼,讓大人們心驚肉跳,互聯網也漸漸成為一些家長和老師眼中的“洪水猛獸”、“電子海洛因”、“罪惡的地獄”,他們擔心互聯網會把孩子們“一網打盡”。網絡是不是真的那么可怕?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同樣是上網休閑娛樂,同樣是玩網絡游戲,家長老師心目中的差學生在玩,學習好的學生也在玩。遼源市某中學初二年級的宋同學,學習成績一直處于全年級前列,她經常在家里玩游戲。當談及玩游戲是否影響學習時,她的看法是適當的游戲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會使自己得到有效的休息和合理的釋放,這樣的孩子,家長不但不反對,有時還和她一起玩。調查中我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父母學歷越高,對網絡越熟悉,其子女上網的比例越高;教師越年輕,懂得網絡,越是鼓勵學生上網。有老師家長鼓勵或陪伴上網的學生,大多數能夠合理使用網絡,很少沉迷其中。
我們認為,網絡內容的善惡利弊取決于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使用。對于年齡尚小、認識能力較低、經驗不足、缺乏辨別能力的青少年學生而言,引導好了,網絡就可能成為“天堂”,失去引導,就可能是“地獄”。
三、網吧良莠不齊,是“封殺”,還是“規范”?
網吧是網絡發展的必然階段。網吧是為上網者集中提供上網條件的服務場所,在方便大眾上網,促進網絡普及方面功不可沒。我省經濟發展水平和發達地區相比相對落后,家庭擁有電腦率低,家庭上網速度比較慢,費用高;各高校及中小學由于經濟實力所限,也只能置辦一兩個集中的計算機教室,很少能在學生宿舍提供上網條件,無法滿足大量學生上網的要求,正是這些重要的客觀原因把有上網需求的學生推向網吧。資料顯示,目前我省有網吧4500多家,其中證照齊全的有3200多家。這些網吧大多是圍著學校“為”學生開辦的。我們到長春市內一些學校周圍走訪,看到學校幾乎被網吧包圍著,多者達50多家,最少也有近10家。有需要就有供給。然而,網吧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沒有什么好名聲,“妖魔化”是一些人心目中對網吧的定位。尤其是北京“藍極速”網吧的一場大火,毀掉了24條年輕的生命,更是把“封殺”網吧推向高潮。網吧究竟怎么了?到底是好還是壞,是善還是惡?
網吧成了變相的游戲廳。某日子夜時分,我們隨意走進長春市某學校附近的一個網吧。在這里,真正感受到了打“CS”的氣氛。幾個少年光著膀子,一邊吸著煙,一邊高聲叫嚷著。他們正準備在這里玩一宿。和當初電子游戲廳雨后春筍般興起的情景極其相似的是,網吧正在成為青少年的“新寵”。游戲廳雖然被“封殺”了,但游戲本身不會被“封殺”,游戲在網絡時代得到了“進化”。
網吧成了學生放縱的場所。在某市區的一所網吧里,不時傳來不堪入耳的叫罵聲。走進去一看,原來是一位長得端莊可愛、年齡約在十七八歲的女高中生,在一個叫聊聊的網站里與別人語音聊天。我們問她平時是不是也這個樣子?這位李同學告訴我們,自己絕對是父母老師眼中的好孩子、好學生。之所以這樣,“就是要嘗試做一做壞孩子,在網絡中放縱一次,把一直保持的美好形象破壞掉”。如果不是親眼目睹,我們絕對不會相信。網吧中各類語音聊天被孩子們稱做“罵人”的地方,在一些孩子的術語里,去網吧可以用“去罵一會兒人”代替。罵人者甚至以地域為界,分為“新疆幫”、“東北幫”、“某某派”,在互相謾罵中比高低、分勝負。這其中不乏有一些學生由于學習成績不好,自甘暴棄,把網吧當成消磨時間的地方。
網吧環境衛生、安全問題嚴重。我們隨意走進一些網吧,幾乎都是光線黑暗,空氣混濁,拿起不知多少雙手摸過的鼠標,已是沾滿污垢。一個個面積不大的屋子里,盡最大可能地擺放著電腦,過道十分擁擠,一旦發生火災,后果不堪設想。由于利益驅動,網吧經營者們想方設法降低成本,更不愿意拿出錢來改善網吧的環境、安裝安全保障措施。在調查中,69.2%的學生反映網吧的環境不好,50.8%的學生反映網吧服務不好。網吧條件雖然差,但上網的需求還是驅使學生們硬著頭皮去。就是這些問題的頻頻出現,讓家長、老師憂心忡忡,也成了政府大規模“封殺”網吧的理由。
我們認為,網吧的發展應該由市場來調節,而不是靠行政控制。大規模“封殺”,只會導致“黑網吧”的滋生,以更“黑”的經營方式出現。學生需要環境優美、秩序良好的網吧,網吧經營需要法律法規和公平環境。網吧管理機構必須依法管理。
四、網絡影響學生,是“升華”還是“墮落”?
網絡影響了青少年學生的政治熱情。在網絡經濟、網絡文化異軍突起的同時,網絡對政治生活的影響絕不可小覷。網絡的發展打破了原有的信息壟斷,人們的言論更加自由,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廣泛,政治的神秘性也隨之減弱。對于學生來講,參與政治、了解真情、介入事件更容易,政治熱情應該大大提高。但從我省的情況看,學生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呈現出對“外”熱、對“內”冷,對大事熱、對日常冷的傾向。城市學生在關系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上表現出極強的民族榮譽感。據有關機構調查,1999年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使館,中國“黑客”大規模攻擊美國官方網站,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發生后,中國“紅客”與美國“黑客”之間展開網絡大戰,均有我省青少年學生網民參加。然而對日常政治生活,城市學生表現出淡漠趨勢。在問及你是否經常上網瀏覽政治新聞或與他人探討政治問題,學生普遍回答“不經常”。
網絡沖擊了青少年學生的傳統道德觀念。網絡增強了城市學生的平等觀念。網絡中的平等交往有利于培養青少年獨立的個性和自主意識,給他們勇氣和自信。但同時,一些違背傳統道德的現象時有發生。“聊聊”或“九聊”等語音聊天室里罵聲一片。“花妖”、“險惡江湖逍遙劍”、“大惡魔”之類的網名隨處可見,更有甚者,充滿色情暴力的昵稱也堂而皇之地出現,思想單純的學生很難不受好奇心驅使而盲目效仿。
在網絡中還出現了一個名詞就是“網戀”(網絡戀情)。對于網戀,有的同學認為只是“一場游戲一場夢”,有的則認為“網戀具有擋不住的誘惑”,也有人說網戀“想說愛你不容易”,當然大部分學生還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有過網戀經歷和想試一試的學生也大有人在。調查顯示,大學男生54.6%反對網戀,16.9%的學生想嘗試一下。令人吃驚的是,女大學生中竟然只有40%的人反對網戀,有25.7%的人有過網戀的經歷,20%的人希望嘗試網戀。很多同學滿懷信心地認為,不管在網中玩得多么“瘋”,自己還是能夠理智地把虛擬世界中的“我”與現實世界中的“我”清楚地分開。但是我們仍然非常擔心,對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學生來說,一旦把這種游戲心態帶入現實生活,他們對真實的愛情還會有激情嗎?傳統的愛情觀在他們身上還會存在嗎?
更為嚴重的是,網絡游戲中大量暴力情節逐漸淡化了青少年學生的是非觀念。2002年6月5日,長春市朝陽區公安分局打掉一搶劫團伙,該團伙7名成員竟全是十七八歲的青年,只因迷戀網吧,結伙持刀搶劫作案58起。同月20日,長春市3名十六七歲的少女竟然模仿電腦游戲中的“城市勇敢游戲”,掄起鐵錘搶劫出租車。在網絡游戲中,青少年學生見到的到處是刀光劍影、槍炮轟鳴和死尸遍地。久而久之,學生們看到的仿佛不是痛苦,而是痛快,對暴力的態度也從開始的憎恨、反感到默認和接納,甚至是嘗試。真不知道,這些孩子長大后會形成什么樣的道德呢?
網絡對青少年學生社會交往的范圍和方式有所調整。傳統的人際交往都是面對面進行的,相互之間能夠直接互動,互相感染。這種交往的范圍基本固定在鄰居、同學或同志之間,交往方式也有很大局限性。互聯網的應用給城市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交往方式,在網絡上可以聊天,可以通過收發郵件對外聯系。我們在長春工業大學調查時,遇到這樣一位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他很孤僻,不愿意、不善于與同學相處,甚至與人談話都臉紅。可到了網絡中,就像完全換了個人,眉飛色舞,談吐自如。網絡擴大了城市學生的交往范圍,突破了人際關系的時空、利益、親緣等限制,使“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成為現實,甚至實現了交往的國際化。不過網絡交往也有其局限性。隔著計算機,對方是男女、老少、善惡,很難考證,自然就很少有人認真對待這種交往途徑。50%到70%的學生認為,網絡對自己的交往方式沒有改變;認為網絡中的朋友值得信任的只占不到7%。
網絡在擴大學生交往空間的同時,也成了一些學生自我封閉的天地。調查顯示,一些學生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脫離現實,荒廢了學業。在長春市朝陽區的某網吧中,一位陳姓女孩正在網上聊天,她已有兩年網齡。“生活中我的朋友比較少,我也不愿意和別人交流,網上聊天很不錯,有什么話都可以隨便說。家長看不到,老師管不著。”她表示,“我要不斷上網,以保持這種內心世界的滿足感。”
網絡給青少年學生提供了釋放壓力的空間。面臨無法擺脫的升學、就業壓力,年齡尚小的學生難免有時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就有了兒子弒母、學生害師等極端案件的發生。網絡給相當一部分學生提供了釋放自我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應試教育和社會競爭帶給他們的壓力。學生們忙里偷閑,進入聊天室,輕松地聊上一會,或玩一會網絡游戲,松弛一下平時繃緊的神經,把本該向社會渲泄的轉移到網上,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網絡還創造了一種虛擬環境,創造了各種角色實踐的機會,任他們模擬、想象、扮演某種特定的社會角色,與對方交流,幫助他們在正式進入職業群體之前,提供一種情景體驗。但也有一些學生不是利用網絡放松自己,而是沉迷于上網,甚至白天上課睡覺,晚上出去“包宿”。網吧周圍,清晨總能發現三五成群的學生揉著發紅的眼睛,到早餐點買點吃的,然后再回到網吧。這些學生有的已經在網吧里玩了兩三天了。
我們認為,網絡經濟的發展,網絡文化的崛起,網絡道德的更新,必然對城市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產生沖擊。互聯網對學生的影響,人們常用“雙刃劍”來評價,互聯網“利”大還是“害”大,我們還無法過早地斷言。我們希望,網絡能給學生帶來“升華”,而非“墮落”。
網絡“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前進的潮流是任何人都阻擋不了的,重要的在于如何幫助城市學生正確利用,引導他們在網絡世界里健康成長。
1、加強網絡道德建設。網絡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和動態性,青少年學生正處在道德養成階段,極易受到影響。表現出來的種種問題,大到欺詐、暴力、色情,小到交友提供虛假信息、低級趣味的網上聊天、散發垃圾郵件等等,說到底還是學生網民道德水平的反映,加強學生網民的道德建設,從道德層面建立起網上秩序刻不容緩。
加強網絡道德建設首要的是加強現實道德建設。網絡道德是社會現實道德的映射,每個人在網絡中的行為從根本上是現實道德這只“無形的手”在發揮作用。誰會相信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低級下流的人,在網絡上的行為會高雅起來。單單強調加強網上道德,是治末,不是治本。加強網絡道德,眼睛不能只盯在網本身,只在網絡上做文章。希望網上有誠信,就要首先從現實生活中的誠信抓起;希望網上無暴力,是不是先讓現實中的暴力消失。團省委結合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在全省開展了大學生“文明修身”行動、創建優秀校園文化活動等,就是為了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文明禮貌觀念。但道德建設畢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還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
2、抓好網絡教育陣地建設。加強青少年網絡教育,網絡陣地建設是基礎。這項工作難度大,涉及面廣,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是鼓勵社會力量創辦青少年網站。從我省情況看,真正符合青年學生身心特點,能夠滿足學生成長需求,有我省特色的青少年網站非常少。受客觀原因影響,我省青少年網站發展出現了惡性循環,即:符合青少年口味的網站越少→青少年對其注意力越下降→點擊率也就越低→建設水平就越差→青少年網站越少。相關部門可以運用政策引導和經濟杠桿等手段調解網絡建設的市場,把網絡投資者的目光吸引到建設青少年網站上來,并提高青少年網站經營質量,逐漸形成一個良性的運行機制,促進青少年網站快速健康成長。
二是支持青少年教育組織加強網站的建設。為加強青少年思想教育,服務青少年工作、學習和生活,有關部門建立了一些公益性的青少年網站。團省委也于去年開通了《吉林共青團》網站,受到了青少年學生的歡迎。但限于資金、人力、物力等問題的困擾,無法適應青少年需求的發展變化,提高網站建設水平。
3、降低學習類網站的“門檻”。現在的一些學習類網站大多數登陸程序復雜,收費“門檻”太高,學生很難承受,相反,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卻是可以免費自由進入。學習類網站有償使用是無可爭議的,但在網站上學習的費用究竟應該收多少,幾乎無章可循。我們期待政府有關部門行使物價控制職能,將這些網站的有償使用價格規范在合理的范圍內。
4、提高教育者的網絡實踐水平。從理論上講,教育者實踐水平應該高于受教育者。但在網絡教育實踐中,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教育者網絡實踐水平低于受教育者。據“中國網絡公民調查”得出的幾組數據顯示:與大量青少年學生上網相比,教師上網顯得太少(只占網民總數的5%)。不經常上網的教師在上網的問題上同學生順利溝通、確實擔負起青少年網絡教育的重任也只能是一句空話。
- 上一篇: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作用調查報告
- 下一篇:班主任素質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