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組織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5 11:14:00

導語:團組織文化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團組織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為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切實提高農村青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充分發揮廣大青年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團省委專門組成調研組,深入到全省8個縣(市、區)、16個鄉鎮,采取座談、走訪、問卷等形式,對我省各級團組織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我省團組織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作用的基本情況

1、調查表明,各級團組織普遍開展的科技推廣活動日益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自19*年以來由團組織牽頭開展的農村青年實用技術培訓已經成為農村青年學習農業技術的重要途徑。團省委每年爭取20萬元專項經費用于培訓,并且在公主嶺市、前郭縣建立了兩個省級農民技術學校,選拔綜合素質較高、帶動能力較強的農村青年,對他們進行生豬“四良四改”、秸桿養牛、果樹栽培、大棚蔬菜、“豐產方”綜合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專項技術培訓。據統計,近三年來,我省縣級以上團組織共舉辦農村青年實用技術培訓班1500余期,培訓人員20余萬人次。在實踐中,團組織探索出了“以勞助學”培訓模式,即依托團辦基地和青年典型,采取以勞務換技術的方式開展培訓,極大地提高了培訓效果。19*年,全省選送50名農村青年赴山東魯青農業公司,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了為期半年的實用技術培訓。這些學員在參加理論教學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培訓中,系統學習了蔬菜生產和無土育苗等技術,并參與了蔬菜產與銷的全過程,開闊了眼界、掌握了本領。江源縣石人鎮紅石村團支部書記馬德福學習歸來后,帶領全村青年搞起了大棚蔬菜生產,該村由此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專業村。今年7月,各級團組織又選拔了40名農村青年,依托全國杰出青年農民李懷財創辦的草莓研究所,舉辦了為期四個月的草莓項目培訓班。學員們通過參加從草莓育苗到產品出口的全過程實踐,掌握了生產符合國際標準的草莓產品的整套技術。“以勞助學”的培訓方式得到了農業專家的好評和廣大農村青年的認可,在調查中了解到,90%以上的青年愿意選擇這種培訓方式。從1*9年開始,我省團組織按照團中央、農業部等部委的要求,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經積極爭取,農安、磐石等16個縣被確定為該項工程試點縣,目前已系統培訓青年3萬余名,這些青年已經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今年春季,團省委組織杰出青年農民送科技下鄉服務隊,深入到省內14個縣(市、區)、20多個鄉鎮,為農民講技術、送項目,以自身的成功經驗引導農民闖市場,調結構。

2、調查表明,各級團組織創建的農村青年活動陣地成為農村文化陣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各級團組織動員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青聯、青企協會員等單位和個人,通過結對互助的形式對口援建了130多個“鄉鎮青年科技圖書站”。這些圖書站集圖書租借、閱覽、銷售等多功能于一體,有效發揮了承載科技、傳播文化的作用。撫松縣漫江鎮把鄉鎮青年科技圖書站辦成了具有圖書租借、攝影攝像、打字復印等多項功能的文化陣地,走上了自我發展的良性軌道。同時,各級團組織依托青年能人建立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農村青年科技示范基地,較好地發揮了這些基地在科技示范、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帶動了更多的農村青年學習和應用科技。

3、調查表明,各級團組織廣泛開展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農村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活力。19*年,團省委在全省農村青年中廣泛開展了“三爭做”活動,引導農村青年爭做科技推廣帶頭人、爭做精神文明傳播人、爭做產業化建設新能人,全面參與農村大文化建設。在引導青年學科技、用科技,積極投身農業產業化建設的同時,各級團組織深入開展了“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使農村青年的思想觀念、行為習慣、生活方式向著文明、健康的方向發展。團組織開展的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成為向農村傳送文化的重要方式。近三年來,各級團組織組成青年科技工作者服務隊500余支、大學生“三下鄉”服務隊800余支,深入全省各地,廣泛開展科技推廣、醫療服務、法律宣傳、文藝演出等活動,向農村贈送圖書資料100多萬冊,舉辦文藝演出、科普講座5000余場次。從19*年開始,在冬春農閑和元旦春節期間,我省團組織連續舉辦了五屆以科技大集、文體大賽和辭舊迎新大掃除活動為主要內容的“鄉村青年文化節”。九臺市“鄉村青年文化節”辦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村文化品牌活動,每年由各鄉鎮輪流舉辦。與此同時,各地團組織開展的“青年文明村屯”創建活動,引導農村青年保護環境、植綠護綠、志愿服務,為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做出了貢獻。德惠市團組織在102國道沿線開展的創建“青年文明村屯”活動,集中建設了8個共青團標準示范屯、8條共青團示范街路,營造了良好的鄉村文化氛圍。

二、我省團組織在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1、“大文化”觀念在基層團組織中尚未樹立起來,有的基層團組織未能有效運用社會化手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現階段農村文化具有活動多樣性、需求綜合性等特點,呈現出來的不是單純的文體活動,而是一種整體的、廣義的文化。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基層團組織對“大文化”的豐富內涵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完整,存在“單打獨斗”的情況,不能有效整合社會資源,形成統一合力。

2、一些團組織開展的農村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尚缺乏創新,離廣大農村青年和群眾的多樣化需求還有一定差距。當前,農村青年對文化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既有業余文化生活方面的切實需求,又有學習科技的強烈愿望,但是一些鄉鎮和村級團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較少,而且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大多限于唱歌、跳舞、打球、扭秧歌等活動上。調查問卷顯示,在工余時間,有81%的農村青年看電視,有9%的打麻將或撲克牌,有6%的看書,另有4%的喝酒、侃大山或互相串門走動。

3、一些不良文化對農村青年的思想行為還有一定負面影響,這對團組織弘揚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在廣大農村已居主導地位。但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腐朽沒落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村青年。通過座談了解到,約有10%的青年對不良文化的危害“說不清楚”。這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始終堅持用先進的、具有民族傳統的文化教育引導青年,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存在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農村基層團干部的素質參差不齊,特別是農村實行稅費改革和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后,村級團組織建設出現滑坡。出現了諸如村團支部書記兼職增多,平均年齡增大,報酬減少,工作熱情降低等現象。以蛟河市為例,稅費改革前團支部書記為30.4歲,改革后達34.2歲;所得的工作報酬減少,一般每人每年只有幾百元,這些因素造成了他們在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方面投入精力不足,積極性普遍不高。二是農村團組織缺乏活力,松散團支部盡管總體上比例在縮小,由1*9年的13.6%降為目前的8%,但總的看工作中仍存在著對農村的優勢青年覆蓋不足、對弱勢青年服務不夠等問題,不能充分調動青年參與文化建設。三是農村青年文化建設的投入不足。調研中了解到,半數左右的行政村除了按上級要求訂報外,其它文化投入幾乎沒有,團的活動經費也難以保障;文化設施單一、陳舊,很多村屯的農民只能利用農村小學的籃球架、乒乓球臺等簡陋的體育設施搞點活動;圖書室、活動室等文化活動場所設施陳舊老化。

三、我省團組織積極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有關對策

1、強化樹立“大文化”觀念,把農村青年文化活動納入農村文化建設的整體格局之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培育“四有”新人為目標,以服務農村青年增收成才為主線,用先進文化塑造農村青年、武裝農村青年,構建綜合性、多層次、多樣化的大文化格局。根據青年群體結構分化和文化生活多樣性需求,結合各地文化傳統,在農村生產生活中積極尋找符合鄉情、民情的活動載體,努力培育一批既能操作在手,又能充分體現各地特色、具有牽動性的文化項目。通過重點培養、重點扶持、表彰激勵等方式,培育一批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質高、有文藝專長的青年文化帶頭人。切實加大農村青年文化陣地建設的力度,建好用好農村青年文化陣地。堅持思想教育、知識學習、技能培訓、文化娛樂“四位一體”的方針,依托陣地開展好青年文化活動。克服文化工作僅由文化部門負責的狹隘觀念,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找準位置,選準突破口,使農村青年文化建設與農村大文化的整體建設協調統一。

2、進一步加大農村青年文化活動的科技含量,為提高農村文化建設水平提供智力支持。現階段發展農村文化的重點在于著力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農村青年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較少保守思想,是農村科技的承載者和傳播者。要加大對他們的培養力度,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形式,使他們不斷提高科技素質,增強自身本領,發揮示范作用。重點扶持一批青年科技示范基地,發揮基地在生產、示范、培訓等方面的綜合功能,進一步推進“以勞助學”的青年農民培訓工作方式。始終突出傳播科技這一主題,利用農村各種文化交流和群眾集會的機會,向農民宣傳科學技術、普及科技知識,增強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意識和本領。

3、努力深化青年志愿者“三下鄉”活動,為繁榮農村文化提供外力扶持。農村文化的發展有其自身的條件和優勢,但現階段仍然需要外力的推動。我們要抓住青年志愿者“三下鄉”活動這一重要載體,為農村文化建設注入活力。廣泛動員青年志愿者深入農村,與廣大農村青年和群眾一道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緊密配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宣傳教育,動員組織青年志愿者積極參與道德宣講,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公民道德建設。針對偏遠地區缺醫少藥的實際情況,廣泛組織青年醫務工作者開展送醫送藥活動,努力滿足農村廣大群眾的切實需求。動員組織青年科技志愿者,以農村青年人力資源開發為核心,以骨干培訓、項目推廣、技術攻關、品種更新、市場開拓等為主要內容,幫助解決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管理、技術等方面的難題,為農村培養青年人才隊伍。

4、著力加強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為引導廣大青年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組織依托。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村青年仍然是社會各群體中分化最大、變化最大的群體,農村基層團組織建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要抓住選配村團支部書記這一環節,把實行民主選舉作為加強支部班子建設,保持支部持久活力,整頓松散癱瘓支部的重要措施。認真研究農村稅費改革和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給村級團組織建設帶來的影響和沖擊,在稅費改革和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的過程中積極爭取政策支持、領導支持和各方重視,采取有效措施解決村級團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等問題。努力探索新形勢下農村團組織的設置方式和工作運行機制,積極推動產業建團、協會建團、聯合建團等新模式,不斷增強基層組織活力。按照強鄉帶村的思路,重點加強鄉鎮團委和小城鎮團的建設,有效激活各類農村團支部,凝聚更多的青年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為繁榮農村文化發揮農村團組織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