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局農民工的調查和思考

時間:2022-05-18 05:13:00

導語:統計局農民工的調查和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計局農民工的調查和思考

自20*年4季度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的影響,全國各地都出現了農民工提前返鄉的現象,對農村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的高度關注。為真實了解和反映威海市返鄉農民工情況,威海市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隊在全市抽取了60個鎮、480個村、13.36萬戶開展了返鄉農民工情況抽樣調查。現根據抽樣調查結果,綜合分析如下:

一、農民外出務工及返鄉基本情況

(一)農民外出務工規模。威海市農村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20*年底,全市鄉村從業人員數為84.*萬人,由于我市屬于沿海發達地區,隨著內資和外資企業規模擴大和數量增加,就近解決了許多當地農村富裕勞動力,同時鎮村企業的發展、龍頭企業的帶動和鄉村旅游業的興起,也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并且由于農村居民生活的提高和我市良好的生存環境,都大大降低了農民外出打工的欲望。從農村住戶勞動力抽樣調查資料推算,20*年底我市農民工(從事非農產業或外出6個月以上)約為31.22萬人,其中,在鄉內企業就近長期務工或利用農閑就近務工的約25.32萬人,離開本鄉鎮以外務工的稱農民工外出,約為5.90萬人。在5.90萬人的外出農民工中,在縣內鄉外務工的約為2.42萬人,在省內縣外務工的約為3.13萬人,并且以青、煙、威三地區為主。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年農民工外出人數比20*年減少約1.22萬人。

(二)外出農民工返鄉情況。20*年9月--2009年3月,全市約有2.75萬外出農民工陸續返鄉,占20*年全年農民外出務工總量的46.61%,返鄉農民工較往年明顯增加。從返鄉原因看,19.45%是因為企業關停,26.19%是因為企業裁員,11.51%是因為企業降薪,8.78%是因為合同期滿,34.06%是因為回家過春節或家庭原因正常返鄉。從原從事行業看,返鄉農民工中約有1.88萬人來自建筑業和工業,占返鄉農民工的68.52%,其中建筑業約1.39萬人,工業約0.49萬人,分別占返鄉農民工的50.61%和17.91%,原從事農林牧漁業、交通運輸郵電業、批零貿易飲食業、社會服務業、文教衛生業和其他行業返鄉人數約0.87萬人,占返鄉農民工的31.48%。從原從業地區看,約有2.5萬人原來在威海市內、本鄉鎮以外的地區務工,占返鄉農民工的90.74%,到威海市以外的地區務工的人數僅為0.25萬人,僅占返鄉農民工的9.26%。

(三)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情況。到2009年3月末,全市2.75萬返鄉農民工中已有1.72萬人重新找到了工作,占返鄉農民工的62.59%,其中在本鄉鎮就近務工的約有1.29萬人,占返鄉再就業的農民工的75.*%,僅有約0.43萬人又重新離開本鄉鎮到外地務工,占返鄉再就業的農民工的24.92%;目前全市仍有約1.03萬返鄉農民工還沒有找到工作,占返鄉農民工的37.41%,這部分人當中,既有想重操舊業---務農,也有因工作、工資、待遇等方面不稱心在另想辦法,更有一部分人還沒有明確的目標。

二、農民工就業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由于威海是東部沿海較為發達的地區,在農民工用工問題上,威海不是一個農民工輸出地區,而是一個輸入地區,從以上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在金融危機大的環境的影響下,我市的農民工失業返鄉情況不是很嚴重,壓力也不是很大,但農民工返鄉暴露出來的問題不應忽視,應當引起各級有關部門的重視。

(一)就業空間難以拓展。由于我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優勢,這次金融危機對我市農民外出務工的影響范圍和程度不大,但對我市諸多以出口、創匯為主的企業影響較大,倒致一些出口企業增速放緩,甚至出現停產、半停產狀態,連鎖反應的是企業用工需求減少,這必然對我市廣大農民以就近擇業為主和部分失業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帶來影響,并且這種狀況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據國家統計局威海市調查隊景氣調查資料顯示,一季度,全市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為1*.38,比上季度上升19.59點,企業家信心指數為105.95,比上季度上升32.39點,但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仍然較大,宏觀經濟景氣指數下降了50.91個點,企業家信心指數下降了56.95個點,企業家總體上對二季度宏觀經濟走勢持偏好和穩定看法。由此判斷,全市工業企業用工需求減少趨勢仍然不很穩定,全年用工需求增長難度加大,加上新增的社會勞動力和大中專畢業生,農民工就業空間在激烈的競爭中受到擠壓甚至縮小。

(二)務農創業動力不足。調查表明,返鄉待業農民工中,打算務農和自主創業的只有28.96%,主要原因在于:(1)農民工對創業預期偏低。多數農民工的技術、管理、經驗、資金、市場等創業基礎條件遠不如現在企業老板。在當前一些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影響的現實下,他們對選擇自主創業表示出謹慎態度。(2)創業資金籌集難。目前各金融機構的經營重點在于搶占大中城市、大項目、大客戶、優質客戶,資金、人員等資源都向這些地方傾斜。一些金融機構以農民流動性大、收入不穩定、缺少有效抵押資產等為由惜貸。調查中,一些農民工反映想回鄉創業卻因資金有限或抵押品不足等問題,只能擱置創業計劃,重新外出務工。(3)年輕農民工在外務工多年,收益高于一般農業生產經營者,普遍缺乏農業生產經驗,希望繼續外出務工。

(三)急需解決的問題較多。據調查,受文化水平低、缺少正規職業培訓、年齡偏大等多方面的影響,70%以上的返鄉待業農民工認為就業創業有困難,即使能夠找到工作,以現有的文化程度和所擁有的專業技能,是很難找到勞動強度相對小、工作環境比較好、勞動收入較高、具有一定專業技術的工作,因此他們只能從事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安全系數低、工資收入少的工作。另外,在返鄉待業農民工中,有被拖欠工資的現象。并且一些長年舉家外出務工農民如果回家務農,面臨著農業生產工具年久未修,生產工具短缺的問題。這些情況充分反映了當前引導和扶持農民工就業創業過程中,存在著急需解決的技能培訓、工資清欠、政策落實和服務引導方面的具體問題。

三、對引導與扶持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建議

金融危機帶來的外出農民工返鄉和農民工就業難問題,反映了當前引導和扶持農民工就業創業任務的艱巨性。幾點建議:

(一)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民多渠道就業。加大與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勞動力輸入地區的勞務市場對接協作的組織力度,多方面開拓勞務市場,更多地向省外輸出勞務。引導威海市企業盡可能使用本地農民工。充分挖掘農村內部就業創業潛力,加大對農村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及村莊整治的投入,組織農民多投勞投工。大力支持農業深度開發,擴大種養規模。加大農村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強農業吸引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

(二)積極規范勞務市場秩序。充分發揮政府組織和各類合法中介的作用,提高勞務市場、職業技能培訓等各環節的組織程度,通過各種形式、多項平臺及時向農民提供崗位、培訓等信息,減少農民外出務工的盲目性,降低搜尋成本。嚴厲打擊勞務市場中各種欺騙行為,保護農民工合法權益。要加強對農民工的各項服務工作,積極解決當前農民工返鄉后的社會保險關系接(轉)續和工傷、失業保險待遇、工資支付等問題。

(三)切實落實各項政策措施。要通過各級干部的努力工作,把各項政策落實到具體的企業(單位)和農民工身上,把政策、信息、崗位、培訓送到每一個返鄉農民工手中,讓農民工就業創業獲得有針對性的政策幫助,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時得到有效解決,就業創業方向明確,信心提振。讓企業(單位)切實獲得政策的支持與激勵,增強維護農民工就業穩定的責任感和主動性、自覺性。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查檢力度,力促政策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