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建工程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9 03:59:00

導語:農村黨建工程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黨建工程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著農村黨建“三級聯創”、“雙學雙創”等活動的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江蘇宿遷市宿城區委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與“實”俱進、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并大力開展“春筍行動”、“雙創雙富”等農村“富民黨建工程”,開創了宿城區農村黨建工作新格局,加快了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主要實踐

突出富民黨建,在促進農民共同快富上實干。宿城區80萬人口,65萬在農村;2.2445萬黨員,1.5萬在農村。針對農村黨員比重偏大、創業比例偏低、農民群眾人心思富愿望迫切等實際,宿城區委明確了與“實”俱進狠抓具有本地區特色的富民黨建工作思路。首先把農村黨建“三級聯創”、“雙學雙創”活動作為富民黨建的實踐載體,在全區開展了“雙學雙創村村行”,爭當“雙強”型村書記、“雙帶”型村黨員干部、“雙富”型農村“創業之星”為內容的“三爭”等主題實踐活動,形成了富民黨建與新農村建設有效對接、相互促動的生動局面。2006年12月,宿城區委審時度勢,以民為本,在農村黨員干部中啟動了以“萬名黨員干部創家業”為主題的“春筍行動”。20*年2月,宿城區委又大力實施以“推動村(居)創收、黨員群眾創業,實現集體富強、黨群富裕”為主題的“雙創雙富”工程,通過出臺優惠激勵政策、組織召開“創業賽富”觀摩推進會、開展農村黨員干部“百日創業競賽”活動、設立黨員干部“創業擔保基金”,倡導農村黨組織和創業黨員推行“公司+農戶+基地”、“黨員+公司+農戶”創業模式等措施和方法,在農村營造了致富一個人、帶動一大片、富裕一方百姓的連鎖效應。據統計,自“春筍行動”啟動以來,宿城區農村黨員干部累計新增創業項目1327個,帶領普通群眾新上創業項目881個,幫扶帶富的農戶近5000戶,使3萬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和再就業的夢想。

創新組織設置,在增強農村組織活力上實抓。宿城區下轄鄉鎮黨委13個,村級黨組織187個。通過深入開展“雙學雙創”、“春筍行動”等活動,使得農村骨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呈現集聚效應,創業項目出現劇增態勢,農村單一的黨組織設置與經濟社會結構要求已不相適應。創新農村黨組織設置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對此,宿城區積極探索創新農村黨組織設置方式和運轉機制。在引導和幫助農村創業人員建立產業協會、加快產業聚集的基礎上,采取“村村聯建”、“村企聯建”、“企企聯建”“單企獨建”的模式,在專業協會、集聚產業、骨干企業上建立了黨支部,在規模以下產業鏈點上建立了黨小組。通過區、鄉、村三級黨組織的實抓,宿城區在素稱酒都花香的洋河鎮酒類加工集中區、素稱“耿車模式”的耿車鎮塑料加工集聚區、素稱“青蝦之鄉”的中揚鎮水產養殖產業帶,以及板材加工、林間套養等特色的地域性產業鏈上建立了產業型黨組織,大大提高了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實現了黨建工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極大地增強了農村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

構筑人才高地,在擴增過硬素質群體上實推。區、鄉兩級黨組織注重在“備好、選優、配強”上做文章,采取鄉村“海選”、個人自薦、群眾推薦、黨組織集體研究等方法,每年都要從村企骨干、創業能人、退伍軍人、返鄉大學生、返鄉打工者等人員中擇選若干名思想過硬、文化較高、有事業心的優秀青年作為村級組織后備干部。爾后,通過組織素質培訓、外出考察、黨校學習等手段,讓他們盡快成熟起來、走上“村官”崗位。重點做好經濟基礎后進、班子力量不強、群眾素質偏低的“薄弱村”人才“輸血”、“推優”工程。通過安排綜合素質過硬的年輕鄉鎮機關干部駐村掛職幫帶、實行“兩推一選”村黨組織書記與村主任“一肩挑”、對薄弱村現任村干部加強宗旨觀教育和精神激勵,以及高標準落實江蘇省委“千名大學生進千村”計劃等做法,切實解決農村黨組織人才匱乏的問題。去年,宿城區有32名大學生“村官”到經濟薄弱村任職,今年,宿城區又有25名大學生“村官”到經濟薄弱村任職,區委組織部及時為他們免費提供工作學習的生活必需品,并敦促加強崗位實踐鍛煉,大力營造了拴心留人環境。為擴增立志農村創業成才、趕學先進的農村先進群體,去年“七一”,宿城區委命名表彰了26名“雙強”型村書記,提拔4名優秀“雙強”型村書記擔任鄉鎮副職,重獎3名農村“創業之星”每人一輛高級轎車。今年,宿城區委又組織分別來自全區農村不同崗位的村級黨組織書記、大學生村官、普通村干部以及普通創業黨員等6名“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先進典型,進行“雙創雙富”工程先進事跡巡回報告,全區有2000名農村黨員干部聆聽了報告。

創設長效機制,在保持村級組織先進上實做。宿城區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積極推行以村支兩委聯席會、干群思想交流會、黨員民主生活會和農村實用技能培訓課為主的“新”制度。比如:村支兩委聯席會,每月以交流議事的形式,對村支兩委近期重要工作、重大事務進行協商、研究,達成共識,形成合力。干群思想交流會一般每季度組織一次,通過群眾代表與村黨員干部面對面地平等對話、懇談交流,從而達到化解矛盾、解除民怨的目的,大大促成了黨群之間的良性互助、和諧共進。豐富農村黨員黨性鍛煉和“創先爭優”的實踐載體,在農村黨員干部中大力開展“黨旗引領我前進,我為黨旗增光彩”主題實踐,較好地構建了“黨員長期受教育、組織持續得加強”的長效機制。長期推進“農村黨員遞進培養”工程,著力改變農村黨員隊伍結構老化的現狀。自去年以來,宿城區新發展的黨員中,農村創業青年占80%以上。加強流動黨員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管理,建立了流動黨員和無職黨員信息庫,實施定期聯絡、教育、培訓等制度,確保他們時時處于組織的管理和監督之下。區、鄉兩級建立領導班子成員掛鉤32個經濟薄弱村長期抓黨建工作責任制,通過在一村一企或一組一戶建立聯系點,幫助建班子、定目標、謀發展,駐村(企)入戶抓組織建設、農業增產、農村增強、農民增收、項目增效,有效地構建了黨員聯系和服務“三農”的長效性機制。

強化保障合力,在黨建責任落實體系上實建。宿城區以大黨建、大投入、大服務推動黨建保障型責任落實體系建設,實現農業增加值6.12億元、農民人均增收2500元,分別增幅4.6%、19%。為構建上下聯動、層層互動抓落實的大黨建工作格局,宿城區改變單純依靠組織部門抓黨建的傳統做法,將紀委、組織、宣傳、群團組織以及政府、人大等黨建責任部門,納入黨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建立健全了包括會議協調、計劃組織、督查考核、評價激勵等高效率的大黨建運行機制,使黨建工作變無人問津為主動關注。“再窮不能窮黨建”。為創新多元化的黨建大投入工作理念,采取上級幫扶、單位自籌、市場運作等辦法,切實解決黨建經費、陣地不足等難題,有效地滿足了農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為構建大服務平臺,建立了農村黨員活動中心、黨員服務中心、遠程教育學校等服務機構。建立以專兼職組織員、黨建工作聯絡員和黨建工作指導員為主體的黨建工作“三員”隊伍,及時為基層黨組織開展工作提供幫辦服務。去年,開通了宿遷市首家“農事短信”互動平臺,定期為3.3萬“農訊通”用戶免費農業資訊。

初步實效

宿城區在圍繞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富民黨建”的做法,已取得初步實效。

一是滿足了人心思富的新需求。我們提出宿城區特色的“富民黨建”,堅持了以“實”俱進、以民為本的發展理念。把農民共同快富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開展“雙學雙創村村行”、“三爭”、“春筍行動”等富民黨建主題活動,符合農民群眾共同思富的心理需求,達到了得民心、順民意的效果。

二是構筑了和諧發展的新天地。宿城區在特色的地域性產業鏈上探索建立農村產業型黨組織,促進了黨建工作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采取“備好、選優、配強、提質”的方法,選配農村“村官”,使新任“村官”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新農村發展。尤其是推行“新”制度的做法,既是對基層民主建設的新嘗試,更是對黨的先進性建設長效機制的創新,有力地推動了新農村建設的和諧發展。

三是開創了黨建保障的新探索。通過實行上下聯動,層層互動,構建大黨建格局;拓寬渠道,整合資源,構建大投入機制;優化配置,科技先行,構建大服務平臺。有效地加強了農村黨建保障型責任落實體系建設的探索與實踐,強化了農村黨建工作的合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膚淺思考

一要強農富民促發展,始終把共同致富作為農村“富民黨建”的不變主題。新農村建設“20字要求”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農村黨的建設的落腳點。搞好農業增效、加快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共同致富更是新形勢下農村黨建工作的不變主題。作為農村黨組織要自覺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組織者,更應成為農民共同致富的推動者和實踐者。要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村經濟實力。建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優化配置更多服務功能。實行“一村一品”,大力發展村辦企業、興辦各類經濟實體,讓集體經濟盡快“火”起來。要構筑創業服務平臺、創新黨建工作載體,引領農村黨員干部比創業、賽致富,通過先富帶后富、全村共同富,最大可能地讓更多的老百姓變成拿工資種田的新型農民。

二要建好隊伍強素質,始終把人才隊伍作為農村“富民黨建”的組織基礎。農村的黨員隊伍、“村官”隊伍、能人隊伍是新農村建設中的“實用人才”,備好、選優、配強農村人才隊伍十分重要。首先采取公推直選等科學的選拔用人機制,盡可能把政治素質高、致富能力強、工作作風硬、發展后勁足、群眾威信高的農村黨員選拔進入村支兩委班子,在保證“村官”隊伍質量的同時,為建設一個“好班子”強基固本。并通過簽定黨建目標承諾、加強知識技能培訓、開展創業賽富活動等形式,著力打造一支“帶頭創業能力強、帶領群眾致富能力”的“雙強”型致富領頭雁群體。同時要傾力打造一支“創業型”黨員隊伍,把創業青年中的鄉土能人培養發展為入黨積極分子,利用現代傳媒手段,有效地強化黨務知識、科技知識、經營管理、市場營銷、實用技術等方面的培訓,確保他們的素質能力得到再增強、致富本領得到再提高。

三要創新制度嚴規范,始終把長效機制作為農村黨建的可靠保障。積極發揮制度建設中的長效性,通過不斷創新、創新、再創新,使制度更加貼近實際,貼近工作,貼近生活,變成規范人和事的一把標準的“尺子”,從而把農村黨的先進性建設不斷地推向深入。要積極創新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在嚴格堅持傳統“”制度的同時,主動探索與實踐落實組織生活的創新舉措,增強黨員過好組織生活的自覺性。要積極創新民主管理制度,大膽實踐和規范鄉鎮黨代會常任制、鄉村黨務、村務公開等黨內民主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黨建中的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