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30 09:43:00
導語:縣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調查背景
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生產生活模式也隨之改變。原來的大山和土地已經無法滿足山區農民的要求。加上人口增長剩余勞動力的大量出現,迫使大批青壯年農民離開家鄉,遠赴陌生的城市謀生。為城市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在廣大農村留下許多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且這個群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逐步成為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由于家庭關愛和教育的缺失,這批孩子存在著學習、品德、心理等方面的的問題。為此,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溪港鄉婦聯對當地的留守兒童進行了重點調查。
二、基本情況
溪港鄉是典型的山區鄉,對溪港鄉中心學校的調查顯示:全校學生458人,留守兒童184人占40%(還不包括寄托在外鄉學校和高中學校的學生);其中女生222人,留守女生96人占43%。對這184人年齡統計結果:6-9周歲47人占25、5%;10-12周歲67人占36、4%;13-16周歲70人占38、1%。留守兒童跟隨情況統計結果:隨祖輩129人占70%;隨親戚28人占15%;隨老師7人占4%;自立12人占6、5%;其它情況8人占4、5%。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個人就是一個家,一個人想,一個人笑,一個人哭。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陌生人”。曾有人這樣描述留守兒童的現況。的確,在對溪港鄉的調查中也發現了這種問題。
1、心理問題: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周歲后,父母就外出務工,他們第一個熟悉的人,第一個老師都不是他們的父母。以前聽老人們說,小孩子只要給點吃的就能和小狗一樣健康長大。現在,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相對來說經濟不是很缺乏,成長卻存在問題。究其原因是人的成長,除了吃飯穿衣還需心理的關愛。對于這些處于成長期的孩子來說心理的關愛更顯重要。有專家指出,今后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不是身體疾病而是心理疾病。那么這些缺乏父母關愛和溝通,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的孩子,很可能就會落下心理病根。
2、學業問題:由年邁的老人帶養,沒人輔導,沒人督促,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留守兒童的帶養人普遍是老人,文化程度較低,或者是文盲,很難對留守兒童的學業進行輔導。老人們一般又都是爺爺輩,對他們寵愛有加,欲加督促,卻又拿孩子沒辦法。而且現在學習的內容這么豐富,如果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學習成績提高很難。成績差又得不到輔導和鼓勵,時間一長,就再也沒有學習的興趣了,學習成績就上不去了。
3、生活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們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往往給留守兒童們更多的零花錢,以為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吃的好過得好。而且這個錢,又往往是由孩子們自己支配的。年齡小,自控能力差,使他們把錢花在買沒有什么營養又傷胃口的零食上,真正花在三餐主食上的錢卻很少。吃了沒有,吃了多少,沒人過問沒人督促。造成好多留守兒童正處在成長時期卻營養不良。年齡小,可支配的錢多,又會出現新的問題:亂花錢,不知節約用錢。本應花在學習和增加營養上的錢被他們花在不該花的地方。
四、產生問題的原因
1、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之后,使大部分山區青壯年農民不得不離開家鄉去城市打工。又因為種種原因,他們的孩子不能一起跟到城市學習,只能留在家鄉完成學業。
2、戶籍制度制約。現行的戶籍制度規定,義務教育的責任在戶籍地,流入地沒有這一強制責任,現在的實際情況也是城市無法接納這么多的外來學齡兒童。這些孩子要么成為留守兒童要么放棄學業成為新文盲進入城市。他們的父母大多也已經意識到不能讓孩子成為新文盲,那么他們只能成為留守兒童。
3、其它方面的原因:經濟原因,山區孩子的父母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交高額的借讀費或私立學校學費使孩子進入城市。文化原因,山區孩子父母的文化普遍校低,不會不惜一切的來培養孩子。另外,還有社會原因等等。
五、目前解決問題的一些措施
1、建立“媽媽”制度。20*年11月,溪港鄉黨委政府組織全鄉各單位的黨員干部和中心校所有黨員教師與中心校首批32名留守兒童結對,做這些留守兒童的“媽媽”,這一做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也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六年級學生沈科,來自偏僻山區,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平時就跟隨年邁的爺爺奶奶,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顧、管教,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身體素質也比較差。自從與溪港鄉黨委書記胡向東同志結對以后,胡向東在平時百忙的工作當中,抽出時間來學校與該學生談心,為孩子輔導作業;在孩子生病時就急切地給孩子看醫生。每逢節日和孩子取得好成績時,還為他買一些小禮物鼓勵他。通過一個學期下來,該學生身體素質好了,思想進步了,學習成績還上了一大步。栗樹坑村的呂央央,今年讀小學四年級,由于父母長年在外地打工,她成了一個“留守兒童”。鄉中心校老師、共產黨員曹國亮與她是鄰村,看著她一個人上學,生活上沒人照顧,非常可憐;從去年開始,曹老師主動與她結對,周末送她回家,平時在學校里關心她生活,經常買些好的蔬菜分給她吃,給她補充營養。有了“黨員媽媽”曹國亮后,央央讀書更加用功,學習成績進步很快。
2、開通“親情熱線”。創維集團為溪港鄉中心校全校的留守兒童開通“親情熱線”,使全校的留守兒童能經常的與家人聯系。“親情熱線”成了留守兒童的心靈驛站。
3、設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基金”。社會各界也慷慨解囊為溪港鄉留守兒童事業捐款。市關工委、縣現代家電超市、全鄉黨員干部、本鄉全體黨員教師、本鄉全體退休教師等等都為留守兒童捐款,累計達2萬余元。學校也專門設立了“留守兒童關愛基金”,專門獎勵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學生。
4、建立“留守學生信息管理庫”,溪港鄉目前建立了“留守學生信息管理庫”,全鄉留守兒童信息都進行動態管理。
六、以后解決問題的一些建議
1、建立“托管中心”,變分散管理為集中管理。就是由政府主導設立一個“托管中心”,中心內能提供食宿,保證孩子們的身體能健康成長。中心配備心理輔導老師,能為孩子們提供心理關愛,同時指導孩子們如何花錢、如何處理人際關系等,做孩子們的“媽媽”。中心還得配備作業輔導老師,能為孩子們提供學習方面的輔導。“托管中心”類似于功能更加齊全寄宿制機構。集中管理要比分散管理更經濟更有效益。中心所需資金,可由政府、社會和孩子家長共同解決。
2、培訓“四老人員”。針對目前留守兒童主要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四老人員”帶養的實際,在無法改變現況的情況下,通過對他們進行有關留守兒童帶養方面知識培訓,不失為一個立竿見影的好方法。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3、充分發揮學校在留守兒童教育中主導作用。學校應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為規范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為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系創造條件。
4、引導留守兒童家長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
5、構建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網絡。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作用,讓全社會都來關愛留守兒童。由基層黨組織協調,學校負責組織,統籌地方學校的老師、關工委組織、老人協會、婦女組織、共青團組織等各方面力量,形成網絡,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
6、拆除戶籍壁壘。當然要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讓每個孩子都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又能接受優質教育,就得拆除戶籍壁壘。孩子們跟隨父母不管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到當地學校讀書,讓每個孩子都能和他們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也就不存在留守兒童了。
- 上一篇:社保局青年職業見習工作的若干意見
- 下一篇:鄉鎮婦聯發展問題和對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