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辦學培育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2 10:01:00

導語:高校辦學培育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辦學培育調研報告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強化特色意識,重視特色建設,確立和實施特色化發展戰略,已成為各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戰略選擇。

從本質上講,高校的辦學特色主要指一所高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發展方式和被社會公認的、獨特的辦學風格、辦學模式。辦學特色不僅體現于辦學性質、類型、社會服務面向和行業特色上,而且體現于辦學定位的準確性、辦學風格的獨特性、教育思想的獨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鮮明性等方面。

從整體上看,眼下我國高校的辦學活力還沒有得到充分激發,自我封閉、自我循環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根除,在特色辦學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辦學理念的“趨同”導致不少高校發展缺乏準確的辦學定位;二是剛性及統一化的評價標準導致辦學特色的缺失;三是單一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人才培養缺乏個性。實際上,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普通高校,由于歷史傳統、學科結構、辦學定位不同,必然有著不同的辦學模式和不同層次的特色要求。從這一意義而言,高校辦學特色最基本的屬性在于獨特性,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辦學特色具有與時俱進的時代性和相對穩定的持久性,有著較強的發展性和積淀性特征。這就決定了每所高校必須依據自身的特點來探求自身的特色,并在實踐中加以凝練和培育

要創新辦學理念,確定適應個性化發展的辦學定位。確立具有前瞻性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是培育和凝練辦學特色的基本前提。在高校辦學理念的頂層設計上,要努力樹立個性化理念下的高等教育質量觀,突出強調用國際化眼光、現代化理念,拓展改革的深度。在辦學定位上,必須對自身的性質和類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區域結構、學校所處的科類結構三個層面上選擇自己的“位格”所在及辦學類型。要準確分析學校生存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和背景,重點把握好自身的歷史傳統、人員結構、學科結構及所處環境的地域特色、學科設置的個性和共性、教師與學生的來源、構成以及由此產生的辦學理念等文化特征,并根據自己的服務能力和社會需要,確定有利于自身發展的空間和競爭優勢。

要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育有特色的高素質人才。確立特色的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辦學特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才培養上,各高校要切實做到注重素質教育、注重培養創新能力、注重個性發展,根據知識經濟對人的創新能力的要求及自身的培養目標,深化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與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有利于培養素質高、知識面寬、適應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要努力增強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意識,強化廣大師生員工的價值認同,發揮好教師作為辦學思想的實踐者、學校已有特色的傳承者、學校新的特色的創造者三種角色的作用,搭建讓師生員工充分展現才華的舞臺和健康成長的平臺,營造和諧的、有利于特色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和條件。

要創優特色培育機制。辦學特色的凝練與培育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學校領導層的科學判斷,更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各高校要積極推進以民主決策機制、管理與教育機制、激勵與約束機制為重點的機制創新,努力建立健全一套針對其歷史使命的有利于高校科學發展、有利于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在確定學校辦學特色時,要廣泛發揚民主,把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他們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經過廣泛討論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辦學特色的價值認同,進而內化為學校持之以恒的發展動力及廣大教師的自覺行動。

要搞好學科建設規劃,彰顯學科內涵發展上的優勢和特色。學科是高校組織結構中的基本骨架,是學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主要載體及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主要標志。各高校要清醒認識當代學科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重視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前沿突破,根據自身的優勢、特色及發展潛力,明確學科建設目標,選擇或具有學術新意,或處于學科前沿,或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研究,著重發展原有優勢學科,強化研究基地及學術梯隊建設,結合區域、行業、學科發展水平,支持優勢基礎學科和高新技術學科,調整和優化學科結構,建立結構合理的學科群;善于利用自身實力最強的師資、實驗設備,集中人力、物力,重視在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地方性特色上做文章,新建一批對本地區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具有推動作用的新興學科和應用技術學科,改造、調整那些不適應國家和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老學科。

要傳承優良辦學傳統,構建和諧多元的大學人文環境。大學文化是大學特色的基礎和支撐,而大學特色是大學文化的升華,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在辦學特色建設中,各高校要堅決破除校園文化可有可無論、校園文化庸俗論、泛文化特色論等思想誤區,緊緊抓住“以人為本”這一重點,以抓好大學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設為載體,協調處理好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建設中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人與制度之間的關系。有效傳承學校長期積淀的優良辦學傳統和良好校風,加大校園物質文化和環境建設上的投入,保證教育設施、文體設施、服務設施齊全,為學校構建和諧多元的人文環境提供物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