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局構建一體化勞動力市場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3 09:53:00
導語:人事局構建一體化勞動力市場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確切的說是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而發育形成起來的。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城鄉勞動力被禁錮在自己的區域里面的,沒有流動,也就沒有所謂的勞動力市場了。改革開放30年,在政府相關政策的配合下,農村勞動力開始大規模轉移,城鄉就業競爭形成,其結果,最終實現了勞動力資源由市場配置的改革目標,中國的勞動力市場正在轉入一個相對徹底的市場時代。
一、“民工荒”——勞動力市場發展新挑戰
人們一度認為現在中國勞動力就業領域的最大問題是總量問題,因為我國目前正處于勞動年齡人口高峰期,各個渠道需要就業的人口都在激增,包括數以億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的下崗人員以及新生勞動力…。蔡昉認為,總量問題并不是主要矛盾,經過資本的積累和勞動力市場的繼續發育,均衡是遲早的事情。
關鍵還在于結構上面,“民工荒”現象是最突出的反映。**年,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沿海發達地區的企業先后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招工難",特別是珠三角,那一年加工制造類企業的工人缺口就高達200萬人,引起了社會上極大反響。隨后幾年,“民工荒”愈演愈烈,范圍蔓延至全國。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市場是對勞動力資源起基礎性作用的。一個成熟、理想的勞動力市場能夠通過價值規律的作用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市場中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到合理、效益比較好的部門、行業和環節中去,達到“人”和“事”的匹配的最佳狀態,從而提高整個經濟運行的效率和活力。而現在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已經很有力地證明了當宏觀經濟出現波動影響到勞動力需求量的變化時,勞動力市場沒能及時、準確的傳遞這種信息,沒能靈活有效地實現“人”的自由流動,最終市場運動造成了一個扭曲變形的現象——成千上萬的空缺崗位與上億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之間形成了斷裂。這就反映出在中國當前的人口類型之下,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程度相對滯后。
1、體制障礙
戶籍制度是妨礙勞動力市場發育的制度根源。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戶籍制度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它仍然與就業、保障等一系列政策相聯系,起著“分割”的作用,使農民工總是不能取得和城市居民一樣的身份和待遇。這種分割首先是體現在就業政策存在著差異。農民工從進城的那天起,就被稱為是“外來民工”,各地政府在對外來勞動力的就業行業、部門、數量實行種種限制,這些限制總是把外來勞動力排擠到低最低端的部門,去做城里人不愿意做的臟、苦、累的活。其次是在社會保障差異。目前在城鎮已經基本構筑了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而農村的保障項目缺失卻非常嚴重。而且目前社會保障的受保人群是以戶籍來劃分的,農民工本身的“農民身份”使他們不能完全享受到城鎮的各種保障,當他們在城市里遇到各種工作生活的困境時很容易遭遇保障的空白。另外還有教育、培訓機會差異。…
戶籍制度的障礙以及它的一系列“連鎖反應”都說明的當前的勞動力市場并沒有打破傳統的二元分割結構。相反,還促成了一種新的二元體制的形成——主要在國有部門發揮作用的計劃性勞動力配置機制以及在非國有部門發揮作用的勞動力市場配置機制這么兩個相互分割的機制。所以,實際上在中國就形成了一個雙二元勞動力市場。這些體制上的障礙的不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
2、農村勞動力素質。不得不承認,素質低已經成為阻礙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瓶頸”因素。雖然近年來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但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與整個產業升級的步伐相比,仍然偏低,這使他們不得不處于競爭劣勢,他們可以轉移的領域只會越來越窄,必然會失去在城市“拾遺補闕”的機會。從目前的狀況看,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大量集中在低技能、重體力的部門,這些部門由于工資低下、工作不穩定、勞動強度又大,勞動力沒有足夠的動力去進行培訓,這反過來又會影響勞動力流向正規部門,加劇了部門分割——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3、就業服務體系發展滯后。一方面是農民工的就業觀念落后,他們外出就業獲取信息的渠道主要還是依賴老鄉之間的相互介紹,要不就是瞎貓碰死老鼠聚集到街邊的臨時零工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機會,另一方面我國的就業服務和職業中介還在發展起步階段,缺乏專門針對外來勞動力的規范就業服務機構。當前勞動力中介市場中缺乏誠信、收費標準不合理的現象比比皆是,并不能在勞動力和用人單位之間形成良好的橋梁,去年的“黑磚窯”事件、“涼山童工”事件中,黑中介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勞動力市場當中的不規范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勞動力就業渠道不暢。
要形成一體化的成熟的勞動力市場,必須清除障礙,使勞動力得到“真正徹底地解放”。
二、統籌城鄉就業——對促進勞動力市場發展的展望
(一)是挑戰也是機遇
我們現在所處的形勢,并不僅僅體現了各種弊端,其中還是蘊涵的不少的有利因素,這也為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機遇。
1、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
勞動關系中存在著一個所謂“供求法則”,即勞動力供求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勞動者與用工者之間的談判地位,以及他們雙方在政府立法和政策決定中的相對影響力。當勞動力供不應求時,局勢是有利于勞動者的,這是一個勞動力市場制度形成和完善的大好時機。這并不是無稽之談,4年的“民工荒”,中國的勞資力量對比已經開始朝著有利于勞動者的方向發展,農民工有了較大的就業選擇空間,企業主為了保證企業的正常運作逐漸改善各種雇傭條件…。
2、政府的良好的政策背景
隨著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勞動力配置和工資決定,但是政府的社會職能特別是改善民生、促進就業的職能必須加強,要通過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通過加快體制改革來掃清市場發展道路上的障礙。現在這個市場發育的關鍵時期,政府的政策導向非常重要。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政府這個關于統籌城鄉就業、建立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的戰略部署所體現出來的平等就業的理念可以成為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突破口”。另外《就業促進法》和《勞動合同法》于1月1日正式實施,這兩部法律加上《勞動法》、《最低工資條例》成為了規范勞動力市場的重要依據,從法律的高度為完善勞動力市場提供了保障。
(二)統籌城鄉就業,建立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
1、戶籍制度改革
我們國家的戶籍制度改革在**年就已經開始啟動,從“條件準入”到“統一居民戶口”,也算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目前,全國已經有河北、遼寧、山東等12個省份取消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二元戶口劃分,統稱為居民戶口。但從實際看來,戶籍制度改革的地區性差異還蠻大的,特別是象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對于外地人口的準入條件還是非常苛刻的,僅僅只是為特殊人才的引進開綠燈,戶籍制度改革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蔡昉有一個邊際理論,他認為是否進行戶籍制度改革,在什么時機進行,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如何,主要取決于改革主體——城市政府對于改革的成本和收益的衡量和判斷。也就是說政府之所以進行戶籍制度的改革,是因為地方經濟可以從中獲得勞動力流動所帶來的資源配置效益。但是隨著改革力度提高,城市可能會出現過度的人口擁擠現象,政府財力不逮,失業率上升,社會不穩定程度也會提高,這樣的話,改革的邊際成本就會提高,邊際收益會降低,改革就不再是有利可圖了。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本身就要支撐1600萬左右人口的社保、就業、入學、住房等等負擔。戶口一旦放開的話,必定會有大量的人口涌入,后果不堪設想。所以戶籍制度改革,并不是簡單的戶口變更問題,他要涉及到許多相關的配套政策的落實。很多專家就指出,如果城市公共產品與服務不能承載過多人口,新進城的人就有很多相關利益享受不到。因此戶籍制度改革要想切實取得成效,不能靠戶口一遷了之,而要著眼于搞好綜合配套改革。
2、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我國這樣的國情下,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城鄉有別、地區有別的策略,逐步改變城鄉失衡的狀態,農村要加強制度的建設,城市要從完善的角度出發。就目前而言,根據農民工在事實上已經是城市居住者的特點,完善城市社會保障制度著重是要建立起屬于農民工的一些社會保障項目。其中,需要急迫解決的是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問題。因為農民從事高危行業工作的不在少數,而與農民工所處的高危環境極不相稱的是他們人身保障的不完善。其實,**年,農民工就已經被納入《工傷保險條例》的范圍中,而且根據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要求,截至**年底,我國已建立勞動關系的農民工要被納入工傷保險體系。這部分農民工總人數約5000萬—6000萬,但目前真正享有工傷保險的農民工只有2200多萬,不足建立勞動關系農民工的一半,只是農民工總數的10%左右,也就是另外的90%的農民工還沒有參加工傷保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農民工本身的流動性、工作的暫時性外,最主要的還是非法用工現象,農民沒有勞動合同、沒有工傷保險,這樣一旦發生安全事故,這部分農民工就會無依無靠。即使走法律途徑進行工傷索賠,漫長、繁瑣、高成本的工傷鑒定和各種法律程序也會把他們拖垮。如何真正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利,從責任歸屬、簡化程序等方面進行考慮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3、培育第三方組織。
第三方組織的發育程度是衡量市場發育程度的重要標志。這里主要涉及的就是相關的就業服務機構和工會組織,在西方國家,這兩大組織的發展已經相當的成熟和完善,并且還有相關法律予以規范。就業服務機構,就業服務是完善勞動力市場的重要手段,它在收集勞動力市場信息、進行就業指導和咨詢、推薦崗位以及協助勞資雙方簽定就業合同等方面發揮著主要的功能,美國的“一站式服務”理念就非常有名,它的就業中心和其他相關機構相互合作,為求職者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務,而且它的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也是領先的。我國就業服務機構的非規范性現狀使得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從規范化出發,建立一大批面向農民工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之后才考慮高效。工會組織,它是為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生,主要解決勞資之間的矛盾,與資本家談判,調整工資、福利待遇以及工作條件等。目前中國的雇員組織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雖說近年來,各地的工會組織都在號召接納農民工進入工會組織,但是中國的工會組織本身的功能還是非常有限,**年才真正把“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作為工會的主要職責寫入《工會法》中,再說總體上農民工群體由于流動性大、組織性不強,還有大部分還流離在工會組織之外,沒有形成與雇主相抗衡的力量,這些因素都大大地邊緣化了外來勞動力。總體而言,探索和完善第三方組織的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因地制宜培育勞動力市場。其實前面說了很多,不管是戶籍制度的改革還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都不能不考慮地區的差異。那么說到勞動力市場本身的發育程度來說,地區差異也是肯定存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經過近30年的經濟發展,勞動力市場已經基本成形,人力資本越來越能體現在勞動者的工資差異上,產業結構的升級也更多地體現在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上。因此,在這些地區應高從更加重視一體化的建設角度,重視勞動力權益的保護和勞資關系的協調,重視勞動力培訓機制和勞動就業信息渠道的建設,使市場的靈敏度不斷升級。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也使得這些地區成為吸納勞動力的重要區域,它們的勞動力市場培育勢在必行。從實現對本地勞動力的培育、就地轉移,同時通過各方渠道的資金支持加快地區其他要素市場的發展角度出發,將是它們的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