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工資情況調查報告
時間:2022-06-04 04:17:00
導語:村干部工資情況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農村和農民是黨的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因素,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是減輕農民負擔,確保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根本措施。近年來,我處貫徹落實中央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政策,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稅改工作逐步深入,農民負擔得到全面減輕的同時,農村基層也出現不同程度的“運轉難”,村干部工資難兌現,干部積極性不高等問題。為了全面掌握稅改后村級經濟收入和村干部工資基本情況,*市金湖街道辦事處成立工作專班,深入村組農戶,田頭地塊,進行了一次農村基層情況實地調查研究。
一、稅費改革的基本情況
金湖街辦地處*市區南郊,是*市第二大鄉鎮(街辦),由原龍角山鎮、銅綠山街辦、金湖街辦合并而成,經濟基礎在全市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全處集工礦區、山區、庫區、湖區于一體,版圖面積163平方公里,轄41個村、9個居委會,11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7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4萬人,農村勞動力2.32萬人,境內共有4大民垸。稅改后全處耕地計稅面積3.2萬畝,農業稅及其附加征收任務為229.86萬元,其中正稅191.55萬元,附加38.31萬元,人平40.81元,畝平72.35元。與1999年比,稅費任務減少248.44萬元,降幅達51.94%,人平減負41.03元,畝平減負71.86元;與2001年省口徑相比,稅費任務減少221.84萬元,降幅達49.11%,人平減負36.26元,畝平減負64.32元,20*年全處全面取消農業稅,農民負擔降為零。
二、村級經濟及村干部工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稅改激活了農村經濟,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作用,但也出現一些潛在問題,村級經濟面臨發展緩慢,部分村經濟收入陷入困境,村干部工資待遇難以維計,成為當前農村基層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一)村級經濟舉步維艱
1、集體經濟創收難。據調查,20*年全處41個村除農業“兩稅”附加外,集體收入5萬元以下的村12個,占29。2%,其中集體收入萬元以下的村3個,占7.3%,1.1-2萬元的村3個,占7.3%,2.1-5萬元的村6個,占14.6%,這些村僅能維持正常運轉,對興辦公益事業、償還債務或補貼干部工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日常費用落實難。20*年村級財政轉移支付補助40.21萬元,僅村兩委班子人員144人的工資就要100.8萬元,還得挪用辦公費3萬元發工資。村干部差旅費、電話通訊費和村民代表會議誤工補貼等費用無法兌現。
(二)干部工資令人堪憂
1、工資缺口相當大。到20*年底,調查的對象中每年有10000元以上現金收入的僅有22個村,占53.6%。鄉鎮依據各村經濟基礎和稅改前工資狀況核定村組干部年人均工資標準為6000--7500元。按這一標準,41個村每年應發放村組干部工資100.8萬元。若按去年農村稅費改革規定的20%農業稅正稅及附加部分可用于村組干部工資和村級辦公經費核計,僅有40.2萬元,工資缺口為60.6萬元。
2、拖欠工資時間長。全處41個拖欠村中,拖欠1年的村28個,2-3年的村5個,4-8年的村2個,8年以上的村3個,分別占拖欠村總數的73.6%、13.2%、5.3%和7.9%,其中有2個村拖欠干部工資為10年以上。
3、拖欠工資人數多。全處拖欠村干部工資共128人,占村干部總數的88.3%,占拖欠村干部總數的96.8%,其中有9個鄉鎮拖欠村干部工資人數超過本鄉鎮村干部總數的50%。
4、干部工資待遇低。據調查,全處村正職干部支部書記月均工資260元;村委會主任月均工資240元,工資其余部分由村自籌到位,象黃家獻、港嶺、胡庚、柯莊、田垅等村,除了主職干部轉移支付工資外,其余工資大部分由村里打白條。一位村支書深有感觸地說:“現在村干部一天工資領不到12元,還沒有一個‘小工’一天掙得多,一年到頭不得閑,工資僅夠煙酒錢,妻子數說兒女怨,真是叫人心里酸?!?/p>
5、村組干部工資相差較大。目前全處村干部年工資平均達到3548元,村支書年工資平均達到3801元,高的可達到1.5萬元以上,低的僅有2900元。差別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工作積極與否,但是更多的則表現為分配的工作任務量,而并不是表現為工作完成的好壞!浮動缺乏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反而抑制了村組干部的積極性。
6、干部工資地域影響大。工資組成在結構上有很大部分來自于20%的農業正稅及附加或村集體經濟收入,這就表現出很強的地域性,而并不是對全面工作的考核。例如我處銅山、石花、株林、泉塘等村干部工資較高,而港嶺、田垅、大泉、黃家獻等村干部的工資較低,原因在產業、資源、地域等優勢,而不是在村組干部的工作積極性。這不是一種科學的考評方式,我們說科學的發展觀的核心在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工資作為調動村組干部的一種手段理應反映我們的發展觀念,事實卻并不是這樣的,但是目前卻又無法確定更優的工資結構。
7、村干部工資調整缺乏長效機制。從當前出臺新的干部工資補貼看,雖然村干部的工資調整同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作了適當上浮,但同物價上漲脫節,同公務員調資“節奏”脫節,村干部調資的時間、標準缺乏制度性規定。只有當黨委、辦事處意識到村干部工資報酬偏低,到了非調整不可時,才會進行討論,發文件確定新標準和執行時間,但是稅費改革后,鄉財政的收入銳減,通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村干部調資的依據、標準和時間往往滯后,主觀因素比較重,缺乏區域內統一規范的調資制度。
8、村組干部的社會保障基本尚未啟動。我國自2002年啟動農村稅費改革及綜合配套改革的旨在從根本上減輕農民負擔,但是又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國家對于這次農村稅費改革的制度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那就是村級組織運轉沒有很好地解決。按照中央政府的設計,村級組織運轉主要依靠轉移支付,但是轉移支付的額度又是由停稅前三年的稅費平均數確定的,沒有考慮到實際存在的通貨膨脹。村級組織的運轉經費應該來自于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兩部分,而并不是當前純粹的轉移支付。農村村組實行民主自治管理,屬于社會事業范疇,社會事務應該社會來辦。從目前的一些社會服務市場化進程來看,效果比較好,既然社會能夠辦好,那么就讓社會來辦。村組干部的待遇不能由政府一力承擔,社會保障制度應該為村組干部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目前尚屬空白。
9、退休干部的工資難以落實到位。退休村組干部的待遇問題是農村村組干部待遇問題中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目前,全處大多數村干部沒有領取退休工資,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在職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三、存在問題主要原因
1、集體負債抵墊村干部工資。據調查,全處負債村達40個,占行政村總數的98%,累計負債金額達2819.10萬元。由于集體債務包袱沉重,絕大多數村不僅把當年集體收入償還了債務,還把干部工資用于抵墊村集體債務,致使村干部領不到工資;還有的村負債金額較大,村集體收入和財政轉移支付還不夠償還債務利息,更談不上兌現村干部工資。
2、集體經濟空虛,工資難發。目前,全處有積累的村僅1個,其余的村或重或輕背負債務,有些村帳面上有錢,但實為貧困戶、傷殘戶、外出務工戶歷年來拖欠村集體的各種稅費。這些債權中除外出務工戶拖欠的稅費能收回外,多數成為“呆賬”、“死帳”,無法收回,因此,有些積累村也無錢彌補財政轉移支付的工資缺口。
3、財政轉移支付墊付維持組織正常運轉。稅費改革后,村級組織正常運轉所需開支基本上依賴于財政轉移支付和村集體創收。但20*年全處村集體收入為1*4.75萬元,而支出高達1187.03萬元,收支相抵還有142.28萬元的缺口,大多數村為了不使村級組織運轉癱瘓,不得不把財政轉移支付用于維持村級組織正常運轉,使村干部工資成了“無米之炊”。
4、集體經濟創收難,無財力提高干部工資。目前,村干部工資的來源主要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村集體經濟創收的補貼進行兌付,但財政轉移支付僅占村干部應兌付工資總額的52.4%,工資缺口占47.6%;從20*年村集體收入來看,收支相抵村均負債1.13萬元,因此,村干部工資難以兌現,待遇難以提高。
5、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盡管近年來全處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邁出了新步伐,但相對發達地區缺乏拳頭產品,競爭力不強,財源結構單一,農業稅收增幅較小,影響了辦事處財力的增加。
6、地域之間存在差距。按照20%農業稅正稅及附加,用于村組干部工資和村級辦公經費支出的政策規定,兼顧了國家、地方、農民的利益,減輕了農民負擔,適應了農村經濟現狀和發展趨勢。但由于地區之間自身的差異性,必然導致實際工作中的差異。特別是今年取消農業稅,一些貧困偏僻村組集體收入無從談起,導致村級組織工作疲于應付。
7、改革出現一些新情況。農村稅費改革后,取銷了處統籌、村提留和農村教育費附加等費用,在利益調整和農民負擔減輕的同時,處村兩級收入渠道減少,支出矛盾更加突出,影響了村組干部工資落實和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這是深化農村改革遇到的新情況。
四、思路與對策
1、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鑒于目前多數村集體經濟空虛的現狀,應摸排出一批“空殼”村,與處直各部門結成幫扶對子,從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扶持。各村應立足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充分利用村集體的耕地、荒坡、荒灘、山林、水面、礦山等資源,走“養山增財、活水養財、靠礦聚財、興企富財”的新路于,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時,對長期閑置的塘庫、機井等水利設施和農業機械、加工機械及房屋等集體資產采取拍賣、租賃、承包等形式予以盤活,增加集體收入,為提高村干部工資待遇和解決拖欠工資問題創造條件。
2、探索實行村黨支部書記聘任制。對貧困村和經濟發展緩慢的村,應打破地域界限和身份限制,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村黨組織書記,并與處黨委和市委組織部簽訂合同,合同內明確每年的具體發展目標,并細化目標管理,實行剛性實績考核和年薪制,根據年終量化考核,一次性兌現當年的年薪。
3、探索實行村干部工資年薪制及養老保險制度。根據村干部工作職責、工作量、工作難度和工作實效合理設置工資結構和年薪標準;村干部年薪實行市、處、村三級統籌;量化工作內容,制定考核標準和考核辦法,實行村干部目標管理,并把辦事處考核與群眾參與考核結合起來,做到加分加薪、減分減薪;建立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解決村干部的后顧之憂。
4、壓縮村級支出和依法清收集體債權。村級組織要盡力壓縮村級支出,做到該支的不亂支,不該支的一分不支,尤其對一些投資大的項目和工程,要量力而行,避免形成新的債務,并應適當撤并村民小組,壓減專職村民組長人數,提倡村干部、村民組長“一肩挑”,減少村民組長工資開支。同時,應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清欠工作領導小組,協助辦事處、村依法清收債權。清收回的資金應首先解決拖欠的村干部工資,其余部分用于化解村上的債務。
5、加大農村資金投入力度,制定優化合理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加大村級組織建設資金的投入力度,著力解善村級辦公條件,增加公益事業、基礎設施的投入,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對村級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改變按人口規模定補的辦法,積極探索新的補助方式。農村兩委班子人員工資不劃到各村,由全處統籌在轉移支付中直接發放到個人,辦公經費和組長工資等日常費用考慮人口規模、區域面積、組長人數等因素劃撥給各村包干使用,從而改變拿辦公費發工資的現狀,力求各村轉移支付補助平衡合理。
6、招商引資大力發展集體經濟。積極引進外地客商投資開發本地資源,引資興辦企業,增加集體積累,壯大集體經濟,緩解收支矛盾。村級開支堅持公平、公正、量入為出原則,厲行節約,不舉新債,將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在確保干部工資發放的基礎上,壓縮管理費用等非生產性開支,做到收支平衡,力爭略有節余。積極抓好產業結構調整和項目發展,爭取扶助資金,發展老百姓受益的產業和項目,引導農民走產業化道路,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7、積極化解村級債務。黨委辦事處要積極落實中央化解農村債務的政策,認真開展資清理和債權債務核定工作,有針對性地采取“財務清理化債、化轉債務降債、削減高息減債、清收債權還債、債權債務抵沖化債、盤活存量資產資源還債、發展經濟化債、落實減負政策清債”等辦法和措施化解農村債務。特別是政府性債務,應研究切實可行的措施,制定年度化解計劃,各級政府要將化解政府性債務作為一項硬指標來考核黨政一把手。多方籌資,清償債務,給村級債務化解工作起好頭、開好步,做村級債務化解的典范和榜樣,促進全面完成村級化債工作。
8、減輕村組集體負擔。辦事處到農村開展各項工作,應盡量減輕村組負擔,高效率高質量地指導各村完成中心工作,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解決工作經費。特別是大的政策落實,比如稅費改革、換屆選舉、林權證登記發放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應給予專項經費補助,多方籌資解決難題。經常性地開展“三農”調研活動,對獨生子女保健費、離職干部工資、離職干部生活補助費、村干部旅差費和通訊費、村民代表會議誤工補貼等經費應盡快出臺辦法和措施,落實相關配套政策,促進農村穩定和發展,實現農村小康社會目標。
9、進一步規范村干部的工資管理制度。建議進一步明確村干部工資報酬的性質,規范名稱,明確應是工資,還是叫補貼。同時,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村干部工資報酬管理制度,研究基層干部在農村工作的特點,結合不同類別農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對公平、合理的工資報酬(或補貼、補助)標準,以利于調動基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煞駞⒄展珓諉T工資管理支付形式,統一將村干部的工資報酬發放收歸市級或辦事處進行統管,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應該發放的村干部工資列入財政預算,統管統發,合理使用資金,及時兌付,避免出現拖欠村干部工資現象,穩定村干部思想。同時加強農村集體財產管理,堵塞漏洞,防止村干部利用職權謀私利,獲取其他經濟收入。嚴格區分并執行好“收支兩條線”。
10、建立村干部工資報酬的調整制度。應充分考慮村干部在農村基層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低的實際,建立村干部工資報酬定期調整的制度,將村干部工資報酬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或物價上漲、公務員調資等聯系起來,明確規定調資標準、調資時間、調資條件等要素,定期調整他們的工資報酬標準。有條件的,可以黨委、政府的名義適當獎勵工作突出的“能人”,充分調動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起好“領頭人”作用,帶領群眾抓好生產,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 上一篇:人事局法治創建年終工作總結
- 下一篇:政治經濟學思想教育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