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意識思考

時間:2022-06-17 09:25:00

導語:新農村建設意識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意識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大批新型農民正成為農村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長期以來,廣泛存在于農民中的小農意識嚴重阻礙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只有進一步解放思想,消除相當一部分農民尚存在的小農意識的不良影響,實現農民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才能更好更快地實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的目標,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小農意識及其典型表現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農業大國。中國農民的思想觀念是在幾千年農耕文明的大環境下逐步積淀而形成的,其中不乏優秀和輝煌的因子,但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一一小農意識。小農意識也稱小農經濟意識,典型表現主要有以下方面:

1.鄉土意識。傳統農民世代以農業為主,農村以至整個中國都有濃厚的鄉土性。土地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土地在農民的心目中更占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濃重的鄉土意識使傳統農民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即所謂的安土重遷。鄉土意識還表現在人們的老鄉觀念上。不論走到哪里,只要遇到了老鄉、同鄉,距離馬上可以縮短、關系即刻可以拉緊,顯得格外親近和親熱。因此,在日常的社會交往中,農民的鄉土觀念成為選擇友人、同事、合作伙伴的重要依據,在這些價值選擇中,同鄉往往是首選的目標。

2.小富即安。有小農意識的農民,其追求相對較低,只要超過了旱澇保收,吃飽喝足略有結余的目標,就會產生富有的感覺。其結果:一是沒有了從前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不干活要餓肚子的危機感;二是有了結余就開始琢磨著享受,“燒香、修墳、包二奶”,而不懂得把結余投入再生產,擴大成果;三是有點成就便沾沾自喜,飄然自得。

3.重農輕商。中國農民幾千年來生活在家庭、家族和自然村落環境中,以土為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這種自然經濟,使農村人口的流動性很小,對流通商品的依賴性很小。同時,由于過去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只有在土地上勞作才能養家糊口;只有安于土地,才被視作正道本分,那些脫離農耕的商人則被視作不務正業。因此,在許多農民的價值觀念中存在鄙視商人,甚至鄙視商業行為的情形。

4.缺乏自律。由于小農生產方式是典型的個體行為,自家的地、自家的犁、想下地就下地,想種啥就種啥。所以,沒有規章,也不懂得什么是制度,不需要約束,也沒有自律。辦事一般隨心所欲,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內外不分、輕重不分,不用說作為一個主觀應肩負的責任,就連作為一個人與社會相處的標準分寸都難談得上。

5.宗派親族。個體經營,勢單力薄,沒有組織,沒有協作,沒有共同的利益責權,自然也就沒有抗風險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風調雨順的時候養尊處優,一旦出現了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叫天不應,求助無門。唯一可以依賴的就是宗派親族,小農意識強的人只相信同姓同血緣的本家人。為了集合力量戰勝災難,拉幫結派,任人唯親。傳統農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家庭、家族而不關心社會。

6.小績則滿。傳統農民由于生活在封閉的村落小圈子中,缺乏與外界的接觸、沖撞與對比,容易產生一種隨遇而安的思想。“三畝田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是被農村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它從一個角度說明了農民進取心不強,只要有吃有喝有穿,就不愿意去冒更大的風險,賺取更多的收入,聽天由命,知足常樂,缺乏向命運挑戰的開拓精神。

二、小農意識對新農村建設的危害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新農村建設中,部分農民中存在的小農意識必然會阻礙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危及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小農意識的危害會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阻礙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適合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產力水平的。然而,目前一家一戶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戶制的局限性明顯,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產品質量差等,再加上人多地少的國情,決定了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土地不能完全作為發展經濟的生產資料,而只能作為安身立命的生活資料。也正是因為這種狹小的生產規模,使勢單力薄的農民無法影響市場,反而受到變幻莫測的市場的制約。農業進一步的發展迫切要求農業規模化生產、商品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改革現有的農戶制為合作制、農場制,把個體農民組織起來。這既是大規模農業生產之需,又是發展農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最好組織形式,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然而,不思進取、安于現狀、自由散漫等小農意識使農民處于高度分散的“原子化”狀態,合作意識不強,與農業現代化所要求的農場制、合作制的組織形式格格不入,阻礙著新的組織形式的發展。

2.阻礙農業機械化生產和高新技術的應用。“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農業科研方面,我國有眾多的農業科研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問世。然而,這些技術真正在農業中的推廣和應用則相當的困難,導致在我國農業中技術對產品的貢獻率很低。隨著我國農業資源的日益短缺,農業發展對科技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已經成為增強農業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關鍵因素。我國農業發展必須突破傳統農業的概念,充分利用現代工業技術的支撐,將生物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高新技術,大力發展高效農業。但在現實中,在小農經濟意識的影響下,這些技術在農村不但沒有被掌握,就連接受新技術的思想觀念也沒有,甚至有些地區的農民拒絕使用新種子,認為風險高。

3.阻礙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有效地增加農民的收入就必須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作為核心,面向市場,發揮優勢,依靠科技進步,把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基本目標,堅持按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辦事。目前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后農民增收不明顯,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農民小農意識的存在。小農意識重農輕商,因循守舊,只顧眼前,不顧長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的消費結構雖趨向多樣性和合理性,但農民的生活還處于溫飽狀態,主要需求層次較低(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由于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大多數農民生產主要目標在相當時期內還是解決自己吃飯問題,獲利目標放在較低位置。而我國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農業結構調整無論是種植項目的改變,還是發展加工業、第三產業,相對于傳統習慣來說,都是一種創新和有一定的風險性。

三、新農村建設中逐步改造小農意識的對策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需要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更需要思想觀念的創新。現代觀念產生的效益遠遠大于單純的資金和物資投入。因此,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引導廣大農民自覺進行觀念變革,逐步改造小農意識,牢固樹立與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嶄新觀念。具體來說,要引導廣大農民群眾培育四種新觀念:

1、培育市場經濟的觀念。徹底消除小農意識的經濟根源,離不開在農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農村的社會化、商品化。市場經濟體制可以使民眾從“自然紐帶”和“人的依賴關系”中徹底解放出來,使“小農民”變成從事社會化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的“大農民”,使民眾變自然的支配(“聽天由命”、“靠天吃飯”)為自己勞動產品的支配、自己的勞動的支配,變自然性的依賴關系為社會性的、全面性的、相互性的依賴關系,使農民由封閉的自然意識向開放的社會意識轉變。此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奉行的公平競爭、等價交換的原則,必然會沖擊小農生產者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確立起來的等級、特權、人情、面子等不平等觀念和“等、靠、要”的依附思想,確立起競爭、平等、自主等思想觀念和意識。因此,要引導廣大農民樹立市場經濟的觀念,遵循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適應市場經濟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勇敢地面對市場、參與市場,在實踐中逐步增強物質觀念、競爭觀念、知識觀念、科技觀念。

2、培育科學發展的觀念。科學發展觀集中地反映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問題的新思路、新理念,既是指導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所追求的發展是以現代公民意識為支撐的現代意義的發展。因此,要引導農民樹立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避免農村經濟發展的大起大落,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

3、培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在自然經濟中,個體喪失了主體地位和獨立人格,先輩作為家庭的代表,作為經驗和技巧的傳授者,作為傳統的解釋者,獲得了至高地位。這樣家庭作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集血緣親情與社會組織于一體,使得小農意識打上了血緣宗法的印記。“建設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引導農民懂得市場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知識、技術和人才的競爭。建設新農村就要營造知識至上、人才第一的氣氛。充分認識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有利于振興農業,改變農村落后面貌。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尤其是職業教育,努力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隊伍;大力普及科學技術基本知識,努力在農村形成學科學、信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氣。

4、培育民主法制的觀念。民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特征和題中應有之義。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證。沒有法制,社會主義新農村也無從談起。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一定要幫助農民培育民主法制觀念,運用多種形式,加強以憲法為主要內容的法制教育,讓農民知法懂法;引導農民樹立法制意識,在法治社會自覺遵紀守法,養成依法辦事的好習慣;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不斷擴大群眾的民主權力,激發群眾民主管理的積極性;樹立民族平等意識,克服狹隘的民族觀,破除封建社會宗族思想觀念,抑制宗族勢力發展;引導群眾善于運用法律,依法解決矛盾糾紛,依法維護自身的正當權益。

總之,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是要進一步正確有效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中解放思想,在生動的發展實踐中拓展思路,使廣大農民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中解放出來,用發展的、合乎時宜的思想指導新的實踐,才能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