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激勵保障機制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6-20 08:17:00
導語:干部激勵保障機制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轄4鎮7鄉93個村委會和3個社區,1923個村民小組和15個居民小組,有農民黨員5715名,村“兩委”班子成員637人(黨員548人、婦女干部125人、交叉任職309人、92個村委會實現一肩挑),平均年齡41.4歲。歷年來,*縣始終把建立農村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從制度上保證村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激發村干部整體活力,維護村干部穩定,鞏固農村執政基礎,促進基層政權正常運行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積極探索,用以提高村干部的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有效地調動了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促進了新農村建設。
(一)實行村(社)干部崗位補貼財政統發機制。為穩定村干部隊伍,保證村干部及時領到崗位補貼,我縣實行了村干部崗位補貼財政統發機制,自20*年以來,并先后三次提高了村干部的崗位補貼。目前,我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社區主任固定月補貼480元;村委會副主任、文書及社區副主任的固定月補貼450元;村委會民兵營長、綜治專干的固定月補貼430元;“兩委”委員的固定年補貼240元;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小組長的固定月補貼40元,自然村副組長、統計員固定月補貼25元。由于無村級集體經濟支撐,每年縣級財政需投入村干部崗位固定補貼經費380余萬元。
(二)實行定額補助基層黨建工作經費機制。我縣在縣級財政十分困難情況下,每年投入資金40余萬元作為基層黨建工作經費。至20*年止,鄉鎮黨委的黨建工作經費增至10000元/年,村黨總支、社區黨支部增至1000元/年,自然村黨支部增至200元/年。通過加大基層黨建工作經費投入,有效緩解了基層無錢辦事的問題,進一步調動農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三)實行“績有所獎”機制。堅持物質和精神獎勵相結合,定期表彰獎勵優秀村干部,努力形成重視、關心、愛護村干部的社會環境,提高村(社)干部的政治地位。一是建立定期考核機制。將村(社)黨總支書記、主任、副主任、文書、民兵營長、綜治專干列為考核對象。考核方式實行年度考核制度,由各鄉鎮具體組織實施。采取崗位目標考核和民主評議相結合百分量化的方法進行,崗位目標考核占70%,民主評議占30%。同時,對被國家、省、州、縣和鄉鎮表彰的進行加分;對出現不熱情接待辦事群眾、不服從工作安排、工作不落實、違反規章制度、被通報批評和因個人原因造成重大工作失誤等情況的進行扣分。二是建立績效補貼機制。村(社)干部年度考核為優秀等次的,按其年固定補貼的45%發放績效補貼;年度考核為稱職等次的,按其年固定補貼的35%發放績效補貼;年度考核為不稱職等次的,不發放績效補貼。對連續任職且年度考核為稱職以上等次的村(社)干部,每連任滿一屆給予“一肩挑”村(社)黨總支書記、主任每人每月增加固定補貼60元,未“一肩挑”村(社)黨總支書記、主任每人每月增加固定補貼50元,副主任、文書、民兵營長、綜治專干每人每月增加固定補貼40元。三是建立獎懲激勵機制。對連續三年考核為優秀的村(社)干部,縣委、縣人民政府進行通報表彰,并給予村(社)黨總支書記、主任每人獎勵1000元,副主任、文書、民兵營長、綜治專干每人獎勵600元。對年度考核為不稱職的村(社)干部實行誡勉談話制度;對連續兩年考核為不稱職的村(社)干部按照有關程序規定進行罷免或予以解聘。*縣通過實施“績效掛鉤、以績定效”為主的村(社)干部績效管理機制,使村(社)干部的工作績效與干部待遇直接掛鉤,既解決了村(社)干部待遇偏低的問題,又充分調動了村(社)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村干部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明顯增強。實行績效考核后,全縣村(社)干部每年共需發放補貼519萬余元,年增加191萬余元。
(四)實行結對幫扶機制。為切實加強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幫扶力度,*縣制定了黨員領導干部掛鉤聯系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制度和縣級部門掛鉤聯系幫扶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據不完全統計,自20*年以來,全縣各級各部門共為掛鉤幫扶聯系的村級組織解決辦公室用品、修繕辦公室用房、架設飲水管道、購置電教設備、建設科技活動室、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等實際困難7000余件。同時,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多方籌措資金,修善了8個行政村及86個村民小組的活動場所和辦公用房,切實改善了村級基層組織的辦公條件。
(五)實行定向考錄鄉鎮公務員機制。認真用好中央、省、州黨委關于在村干部中考錄鄉鎮公務員的有關規定,“每年劃出一定數量公務員指標定向招考優秀的村組干部,充實到鄉鎮工作,拿出一定的名額選拔一批優秀的村組干部到鄉鎮擔任領導干部,縣級機關補充公務員,原則上優先從鄉鎮優秀公務員中選調”。今年,我縣已定向招考錄用了2名優秀的村干部進入鄉鎮公務員隊伍,使在職的村干部感到工作上有了“奔頭”,有效地激勵了村(社)干部干事創業的工作熱情。
二、農村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存在的問題
*縣雖然在建立農村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關心愛護基層干部,提高基層干部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這方面結合實際作了一些積極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縣財困民窮,特別是農村貧困面較大,貧困程度深,要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使其“老有所養”仍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一)村(社)干部權益職責失衡。村(社)干部長期處在農村工作第一線,隨著村(社)一級管理服務范圍擴大,工作事務增多,發展任務加重,農村各類矛盾不斷凸現,加之工作重心下移,村(社)干部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思想壓力和工作壓力。近年來,我縣雖然連續三次提高村(社)干部的崗位補貼,但由于全縣鄉村一級集體經濟幾乎是一紙空白,都是“空殼村”、“薄弱村”,干部報酬后勁不足已成為突出問題。
(二)村(社)干部提拔晉級難。村(社)干部基本上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既不能進事業單位,更難進入公務員隊伍,雖然今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實行了村(社)干部定向招考鄉鎮公務員制度,但名額較少。
(三)村(社)干部養老保險機制不健全,離職養老難。目前全縣村(社)干部都沒有參加養老保險,不少村干部辛辛苦苦為黨工作幾十年,退下后沒有離職補貼,退無所依。由于缺乏長效的救助機制,如在子女就業、醫療保健、養老保險等方面沒有什么照顧,家庭不理解,社會有偏見,大部分村(社)干部在心理上存在不平衡。
三、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的對策建議
村干部是戰斗在最基層,直接與村民打交道的,是共和國最底層、最小的“芝麻官”,黨的一切路線、方針、政策和各級組織布置的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全要他們去貫徹執行,他們最辛苦,奉獻最多,耽誤的工夫最多,大部分長年在村里工作,家里的一切全靠妻子、父母或兒女。每一年的報酬平均不過5000元左右,有的村干部到頭來一想覺得確實有些吃虧,算經濟帳確實劃不來,還趕不上外出打工收入,特別是老了或換屆退下來后,待遇問題又成了一個老大難;有些村干部甚至作了打油詩來形容村干部的待遇問題:“青春獻給黨、老了無人養”,“抓發展要找他、保穩定要找他、計生工作少不了他、出了問題要罰他、年終有無工資無人問他”。這些問題如不解決好,將導致今后村一級出現無人愿意當干部的現象,勢必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發展、穩定和安全問題。因此,就必須本著村(社)干部干有所得,退有所安,老有所養的原則,建立農村基層干部激勵保障機制,從制度上保障村干部的政治、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激發村干部的整體活力。
(一)建立村(社)干部崗位補貼財政統發機制,使村干部“干有所得”。堅持將村干部的崗位補貼納入縣、鄉財政預算,爭取逐年增加村級轉移支付額度,確保村干部工資按時發放。一是建立收入保障機制。將村(社)干部工作報酬納入財政保障體系,制定最低報酬標準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確保村(社)干部報酬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二是建立村干部效能工資制。根據各村人口規模和工作難度系數,探索建立村(社)干部獎勵基金,重獎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村(社)干部。三是建立設崗定酬機制。根據群眾需求、黨員狀況和工作實際,科學設置政策法規宣傳、勞務輸出引導、科技致富示范、民事調解促進、公益事業維護、文明新風倡導等崗位,明確工作職責,并按工作業績給予相應報酬和物質獎勵,充分發揮無職黨員的作用。四是建立“造血功能”機制。組織村(社)干部帶頭發展項目、創辦經濟實體,并在資金、項目、技術、政策等方面給予扶持,發展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強村(社)級自身“造血功能”。
(二)建立優秀村干部養老保險制度,使村干部“老有所養”。為解決村干部“后顧之憂”,讓他們在職安心工作,退下來后生活有保障。建議出臺優秀村干部養老保險政策,對退下來的村干部可采取用城鎮低保給予解決,或者每三年為連續擔任村干部10年及以上的優秀村干部辦理養老保險,并長期堅持,逐步形成長效機制,對確定為后進村的、被免職的、受黨紀政紀處分的或擅自離任人員,不得列為投保對象;對符合條件或業績特別突出的村干部,以鄉鎮為單位,實行民主推薦,張榜公布,再按組織程序審批的辦法,根據縣級財政運行狀況,按照縣70%,個人30%的比例審定繳納養老保險金投保費,讓更多的優秀村干部享受養老保險;對2000年8月村改委后落選、退職、落聘且工作年限滿3年及其以上的村(社)黨總支書記、副書記,主任、副主任、文書,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員、獸醫員、農科員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具體辦法是:1、工作年限計算。工作3年及其以上的,工作滿半年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半年的不予計算;工作期間,在總支書記、副書記、村委會主任、副主任、文書,鄉村醫生、計劃生育員、獸醫員、農科員幾個職位之間工作調整變動的,不計為落選退職解聘的范圍,可連續計算工作年限;工作中斷的,采取減中間接兩頭的辦法累加計算,涉及二次計發一次補助的,減去已補助年限。2、補助的標準:按落選、退職、落聘時的崗位補貼,多崗位兼職的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則,每工作一年補助一個月的崗位補貼計發一次性生活補助;同時,對工作年限滿5年以上的人員,除計發一次性生活補助費外,工作5-10年的獎勵1000元、11-20年的獎勵2000元、20年以上的獎勵3000元。
(三)建立村(社)干部關愛幫扶機制,使村干部“工作上有勁頭”。長期以來,由于年老、生病、殘疾、受災等諸多原因,在基農村還有大部分貧困村(社)干部,應對他們進行幫扶救助,保證他們的正常生活。一是建立困難補貼制度。建立困難村(社)干部信息庫,并根據困難村(社)干部的致貧原因和實際情況,安排一定的幫扶資金進行分類救助或者提供免息的啟動資金實行“造血式”幫扶。二是建立走訪慰問制度。除重大節日期間廣泛開展走訪慰問貧困村(社)干部活動外,平時還要做到“三必訪”,即:村(社)干部去世必訪,村(社)干部家庭受災或發生意外必訪,村(社)干部有思想困惑或對黨委、政府有異議必訪,真正體現黨和政府的關心和溫暖。三是繼續開展關愛老黨員、困難黨員活動。利用春節、“七一”等重大節日開展慰問活動,認真落實好中央、省委和州委關于關心愛護黨員的有關要求,進一步做好農村老黨員定額補助工作,切實幫助農村高齡困難黨員解決實際問題,充分調動廣大農村黨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動性、積極性。
(四)堅持和完善村(社)干部定向考錄鄉鎮公務員機制,使村干部“干有所盼”。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今年我縣已定向招考錄用了2名優秀的村(社)干部,今后應繼續堅持從優秀村干部中發現、培養、選拔鄉鎮干部,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待遇,逐步完善一整套考核、錄用、獎懲、監督制度,使這項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五)建立村干部定期表彰獎勵機制,使村干部“績有所獎”。堅持物質和精神獎勵相結合,每年定期表彰獎勵一批優秀村黨支部書記、優秀村干部,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發他們的政治榮譽感和責任感,使村干部們在政治上有奔頭。一是在社會上形成尊重村干部的風氣。運用大眾傳媒工具,宣傳村(社)干部的作用,開展評比先進村(社)干部活動,表彰村(社)干部中的優秀人才,樹立他們的整體形象,為他們大膽工作創造良好輿論環境。二是堅持舉辦村(社)干部培訓班,著力提高村干部素質。縣鄉兩級黨校應將培訓村干部列入計劃,每年使本縣范圍內的村(社)干部有一周的培訓時間;上級黨校在培訓村干部時,實行無償培訓,不收取任何培訓費用,以提高村干部學習理論,積極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三是建立各村歷屆主要干部情況統計檔案,對獲省、州表彰的村(社)干部在子女就業、醫療保健、政治榮譽等方面給予一定照顧。
- 上一篇: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 下一篇:社會保障局年度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