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個體的考核評價思考

時間:2022-06-25 06:01:00

導語:干部個體的考核評價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干部個體的考核評價思考

班子政績的整體評價和干部政績的個體評價存在不少難點,總起來說就是:怎樣針對政績的“客觀性、過程性、多樣性、差異性、整體性”的特點,進行政績考核。具體說,有以下幾條:

一是在發展狀況的評價和班子政績的評價中,如何把對一個地區的發展狀況的評價和對這個班子政績的評價結合起來?

二是類別問題,即怎樣針對不同類型的班子展開政績考核?在干部個體政績考核中,如何區別各個職位之間的政績?

三是整體與個體的關系問題,也就是班子政績的整體評價和領導干部的個體評價的關系問題,即如何在班子政績的整體評價中體現和反映干部個體的政績?

四是定性與定量的問題,即領導班子和干部政績考核的準確性問題。這里牽涉到政績的考核與政績的評價、考核體系與評價體系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有什么區別?

五是怎么建立一個科學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評價體系?

六是領導班子和干部政績考核中怎么體現群眾認可,如何引進社會評價體系?

七是在班子整體考核和個體考核中的規范性、程序性和操作性問題,即如何做到規范、便于操作,如何于法周嚴,于事簡便?

建議擬訂《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考評條例》

建議擬訂《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考評條例》,在考核體系、考核標準、考核方法、考核程序、考核主體、考核對象、考核范圍、考核材料、考核結果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

1、在體系和標準上,要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與考核標準,力求做到更具有科學性。

一是在班子整體和干部個體的政績考核與考評上,要建立分職位考核指標體系,將標準交給群眾。

二是在類型區分上做到相對區別,大體劃為領導班子的政績考核、班子正職的政績考核、班子副職的政績考核。突出對正職的考核與考評,即在細化、量化干部個體“德、能、勤、績、廉”的時候,對正職特別強調總攬全局、團結班子、民主集中制、重大問題的組織協調的情況;副職側重于分管工作的完成情況,同時參與集體決策的情況。

三是指標體系的擬定,不能純技術化,不能太復雜、太具體。

2、逐步擴大群眾參與的范圍,力求做到更加民主。

要圍繞落實好黨員群眾、黨員干部的“四權”,解決好班子與干部政績考核工作中的群眾參與問題。

一要確定不同干部考核的參與范圍,哪一級干部、哪一類干部由哪一些干部群眾參與考評。二要節省考核成本,做到參與廣泛,操作容易。三是參與的擴大面要“逐步”推進。比如越到基層,參與面可更大點;而越到上面,越要注意集中。

3、在制度建設上,要將考核體系與群眾參與規范化、程序化,從制度建設上保證干部政績考核工作做得更好。

一是嚴格考核程序,規范考核工作,以保證群眾的參與權。

要進一步探索和建立廣大群眾參與評議、選拔、監督的制度,特別是民主推薦、民主評議干部制度,干部考核預告、公示制度,干部政績評價的監督制度。

二是關于考核考評結果的使用,特別是要解決如何將領導評價與群眾評價統一起來的問題。

要使干部做到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統一,讓考核工作做到領導評價和群眾評價的統一,就應該遵循多數人不同意的不能用,票數相近不能僅以票取人的原則。

三是關于政績的考核制度,除了要考慮在考核工作中堅持什么考核標準、運用怎樣的指標體系、要走哪些程序,如何擴大范圍,還應包括獎懲、監督制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