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風廉建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5 04:19:00
導語:農村黨風廉建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日,未央區紀委通過召開座談會、與農村基層干部進行談話等形式對全區農村黨風廉政建設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針對工作中存在問題,經過分析研究存在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一、基本狀況
*市未央區位于*市北郊和西郊,東靠灞河,北依渭河,南接城區,西與*、*為鄰,未央區總面積261平方公里,人口52萬(含流動人口數),其中農業人口21.19萬人,下轄10個街道,212個行政村。全區有10189名黨員,農村黨員5521名,農村黨總支10個,黨委1個,黨支部201個,農村兩委會干部共有1384人(女干部148人),其中村級黨組織干部709人(黨組織書記212人)。
212個行政村,共產生村委會成員669人,其中黨員219人;高中以上文化218人;女性73人,平均年齡45.3歲。主任連選連任主任84人;“一肩挑”25人,占總數的11.8%;村主任平均年齡44.7歲。
近年來,在區、街兩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未央區廣大農村黨員干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農村經濟有長足發展的同時,黨風廉政建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涌現出一批象三橋街道辦事處和平村、大明宮街道辦事處井上村、譚家街道辦事處紅旗村等富裕文明的小康示范村和一批好黨員、好干部,為未央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89元。
區委、區政府、區紀委領導對農村廉政建設一直非常重視,積極的探索出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
一是今年來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向農村延伸。在每年的黨風廉政建設分工中過去只管到街道一級,今年根據省、市紀委的安排,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向農村延伸,由各街道黨工委牽頭,對農村黨風廉政建設進行部署和安排,落實責任,明確分工,使農村黨風廉政建設首先做到有人抓。
二是重視對農村干部的培訓教育。每次兩委會換屆后,各街道都堅持舉辦專門的培訓班,對新一屆的兩委會班子進行法律法規、廉潔奉公、工作業務等方面的培訓,使他們進一步增強組織觀念、增強廉潔自律的意識,提高對村務的管理水平。
三是加強了農村財務管理工作,在農村推行“雙簽制”。改變以往由村委會一人簽字報銷的做法,由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對財務票據進行“雙簽”,各村都制定了詳細的規定,基本是500元以下的開銷由村委會主任簽字,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由村委會主任和黨支部書記實行“雙簽”,5000元以上的支出必須經兩委會會議研究通過。“雙簽制”在農村財務監管上起到了比較好的監督作用。
四是積極推行“村賬街辦代管”制度。從去年以來,各街道普遍實行了“村賬街辦代管”制度,在街道設立農村財務服務中心,把農村的賬務統管起來,而且各街道普遍委派一名正科級領導干部具體負責財務服務中心工作,村里只設報賬員。“村賬街辦代管”在有效監督干部遵守財務制度方面是一個制度的創新,起到了一定的監督作用。截至去年年底,我區已有90%的行政村的賬務已納入農村財務中心的管理。
五是加強了農村管理制度建設,重點推進村務公開工作。在農村完善了《未央區村民自治章程》、《未央區農村財務管理暫行辦法》、《未央區村務公開實施辦法》、《未央區罷免和補選村民委員會成員暫行辦法》等制度,取得了新的成效。在推行村務公開工作中,我們始終把便于群眾監督、便于把監督滲透到對“權、錢、人、事”等權力運行過程中,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腐敗的工作力度,區級有關部門,以及各街道每年都把村務公開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做到“四個抓好”,一是抓好村務公開內容的規范化;二是抓好村務公開的硬件措施建設;三是抓好公開形式多樣化;四是是抓好村務公開監督檢查考核。同時落實包村干部專門負責此項工作,使公開不走形式,取得實效。確保了村務公開各項任務的落實。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雖然我區在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管理上采取了許多措施,但是,通過深入基層和農村調查、座談,查閱近兩年區紀委收到的有關反映農村黨員干部的信訪件,也發現了不少存在問題和不容忽視的新情況。
(一)個別村干部廉政建設意識較差。主要表現在,一是個別村委會主任認為他是村民選出來的,他們對《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斷章取義,片面理解,與支部對立,我行我素,辦事不公,作風霸道,揮霍公款,腐化墮落,甚至有的利用職權為自己謀取非法利益。1998年以來未央區紀檢機關共查處農村黨員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就有23件。二是兩委會班子成員存在不團結的問題,村干部之間搞派系斗爭,爭權奪利,無法進行正常的互相監督。三是有些農村干部組織觀念不強,世代都居住在一個村子,不愿意得罪人,有不想對村干部進行監督思想的人占有很大比例。
(二)當前農村村委會的選舉制度和方式方法還很不完善,賄選情況時有發生。這些村干部本身就動機不純,目的是想通過賄選等不正當手段,準備當選后好好“撈一把”。他們內心根本就不贊成黨風廉政建設,這個問題是做好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所應高度重視和需著力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三)對農村黨員干部的還缺乏有操作性的制度和辦法。主要表現在:兩委會換屆中和換屆后財務工作不能正常交接,尤其是有些村財務帳和有關經濟手續不交接;有的財務人員對賬本保存不善,將集體賬本丟失;即將卸任的村干部私自將集體土地或財物出租,但無合同或合同漏洞百出,給集體造成經濟損失。由于農村干部中的財務人員、特別是非黨干部的身份特殊,出了問題,該怎么處理,在黨紀條規中無章可循。
(四)個別村村務公開工作從深度和廣度上還需要進一步深入。雖然農村實行了村務公開制度,大多數村能按要求公開村務,但有的村管理混亂,在村務公開中,水份多,透明度差,有走過場的嫌疑。財務公開只是空洞的列數據,缺乏事前溝通和公開時的相關說明;有的對重大事項或大額度資金的使用未經規定程序通過,不能及時公開;有些村存在財務多頭審批;有些村村干部直接參與會計工作,收支不及時記賬,干部坐收坐支;群眾對公開內容提出疑義或意見,村干部不能正確對待,認為村民是“找事”,他們不是把問題擺在桌面上來解決,而是采取遮掩回避的態度,想用捂的辦法蒙混過關,結果是越捂事越多,越捂矛盾越激化。
(五)對有些農村干部違法違紀的行為處理不到位,存在著農村干部出現問題后無人管的現象。區紀委監察局在農村反腐敗工作中的權限是只能查處農村干部中的黨員干部,農村非黨員干部不在監察對象之列,而目前掌握農村經濟權的村委會主任大多不是黨員干部,它們出現違紀違法現象后幾乎很難查處。公安,檢察等部門在處理農村干部違法行為過程中,往往因案值較小而重視不夠,工作力量上也顧不過來,實際上就造成了農村非黨干部監督查處的空白地帶。造成了群眾發現有些村干部經濟問題舉報后,可能被認為數額不大,問題不嚴重,而得不到處理,使群眾多次奔波于執法執紀部門之間。職能部門這種互相“踢皮球”的現象,使群眾不知該由誰管。有些村干部雖被查處,但處理偏輕,起不到遏制和震懾作用。
三、對策和建議
針對存在問題,我們認為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當前和今后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一)立足于教育,著眼于防范。加大對農村干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強化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社會公德、法規、法紀教育。通過巡回宣講、舉辦培訓班、發放學習資料等形式有組織地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學習《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及相關的科學文化知識、法律法規知識,提高農村干部的道德水準、理論素養。使農村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使村干部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端正思想觀念,增強執政為民、廉潔從政的意識,糾正封建家族、封建迷信、江湖意氣等不良風氣,從根本上解決擔任村干部為什么,手中有權干什么,任期內要為群眾做什么的問題。教育要同時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教育,利用先進人物和典型進行示范教育,利用典型案例和身邊發生的案件開展警示教育,起到處理一個、教育一片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監督制約機制。權力失去監督必將導致腐敗,有制度而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說在嘴上,也只是廢紙一張。首先,要健全農村兩委會之間的監督,切實解決兩委會主要干部的不團結問題。農村黨員要過正常的組織生活,在日常工作中發揮黨員戰斗部壘作用和模范帶頭作用,讓群眾真正體會到黨員干部是集體致富的領頭人。認真執行農村兩委會議事制度,使兩委會互相合作、互相幫助、相互監督,重大事項既互相協商,又相互制約,既堅持黨的領導,又嚴格執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其次,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村務民主管理制度。認真執行村民代表大會制度、村民代表議事會制度、加強監督檢查。第三,進一步將“兩匯報一公開一目標”制度落到實處。村務公開制度是一個清了集體“家底”,亮了干部“箱底”,明了群眾“心底”,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的好制度,但是否能真正起到一目了然的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還有待進一步的落實。尤其是對村級財務開支情況的公開,應力求明細,經得住群眾的質詢,真正使村務公開制度變成村干部思想上墻、品德上墻的好制度,既清除群眾疑慮,又能密切干群關系。
(三)加強治本的關鍵措施是對農村財務工作的管理。反腐敗工作治本是關鍵,必須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焦點集中表現在財務管理上:1、除了認真搞好村務公開中的財務公開外,還必須加大對涉及農村財務管理的人員進行培訓,提倡持上崗證上崗,對農村財務人員的使用和更換應實行街道和村雙重管理,從根本上解決農村隨意更換財務人員,財務人員水平低下的問題。2、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街賬街辦代管”制度,建立和健全農村財務管理核算中心各項規章制度,強化街道對村級財務的監督,減少農村干部財務收支的隨意性,避免胡支亂花、貪污揮霍公款的現象發生。3、加強區街經管站建設,通過建立制度,加強管理措施,加強對農村財務的監管。
(四)嚴肅執法執紀,堅決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對于群眾反映強烈,在經濟上作風上確實存在嚴重問題的村干部,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紀工委以及各職能部門要堅決查處,必要時協調公安、反貪、紀檢等部門聯合作戰,查處到位、處理到位,達到查處一案,處理一人,教育一片的目的。
(五)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要加強對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的領導。在調查中發現,有些村存在問題久拖不辦,導致農民群眾多次上訪,影響黨和政府形象和干群關系。在今后工作中,一是協助選好農村兩委會班子成員。選好黨組織負責人;在認真執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前提下,幫助村民把德才兼備、勤廉兼優、能干事會干事的人選進村委會領導班子。二是對村民搞好宣傳教育,加大對黨風廉政建設的和各項涉及農村的方針政策的宣傳力度,提高村民參與和監督村務工作的積極性;三是要改進工作作風,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及時解決職責范圍內農民群眾反映的問題,對反映的其他問題協調有關部門解決。
(六)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管理的綜合性配套措施。《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頒布前,農村基本上是村委會主任由街道委派(有的通過選舉也是提前確定人選),工作關系屬于領導和被領導關系,各項綜合性配套管理措施總體上是按照計劃經濟管理方式運行,是屬于直接命令式的管理辦法。那個村村長表現不好可以另換他人,但是村委會成員變成直接由選民民主選舉后,不經法定程序罷免就不能解除職務,原有的管理方式及各項配套的制約措施都失去了作用,而新的有效的管理辦法還沒有形成。在這個轉型時期,農村經濟在不斷發展,每年經濟開支越來越大,農村干部的監督制約事實上形成了幾乎沒有監督的真空地帶。要解決這一問題我們認為:
1、依法治村,加強外部監督管理。要進一步轉變對農村的管理觀念,變命令式管理思路為法制化、民主化管理思路,由有關部門對農村干部的管理進行立法,制定條例或辦法,政府要調整監察、檢察、公安等部門的職能,明確由哪一個部門主要抓農村干部的監督管理,做到責權明確,使農村干部不管錯誤大小都有人管,群眾反映的問題都能得到落實。政府其它部門也要相應制定或調整對農村干部的考核和管理辦法,形成管理的綜合性配套措施,構筑新的強有力地監督管理網絡,加強外部監管。
2、分權制衡,形成內部民主管理機制。通過立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并在農村內部形成內部的監督制約機制。包括民主理財小組,村民代表監督、村務公開,兩委會會議決事制度等內部綜合管理機制,形成嚴格民主程序,是村委會主任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甚至可以對村委會主任的不正確決策和行為由村民代表行使否決權。使村委會(主要是村委會主任)的權利得到監督和制衡。從而實現內部的監管,從而真正實現農村的民主管理。
- 上一篇:反沉默螺旋模式管理論文
- 下一篇:建設單位檔案管理系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