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防災減災工作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10 05:12:00

導語:農村防災減災工作的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防災減災工作的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我國是遭受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只有提高和增強農村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才能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強調質與量的統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并進、經濟建設和防災減協調,制定出符合我國農村實際的防災減災目標,建立防災減災工作體系。

一、我國農村防災減災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

1、自然災害威脅嚴重

我國歷來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對于資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將繼續加劇,另外,隨著戰略性資源約束的日益強化,森林和草地資源將繼續呈下降之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質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和嚴重程度。其中,村鎮建設受到的自然災害威脅尤其嚴重。今年我鄉在“7.15”洪災中直接損失高達1800萬元,這暴露了公共事業發展、公共管理、政府協調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與城市相比,農村在公共事業發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問題更多。

2、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了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

由于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科技、教育、衛生的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資金短缺的情況比較嚴重,不能滿足嚴峻的防災形勢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而經濟落后地區往往又是自然災害發生頻度比較高的地區,災害發生又引起或加劇了貧困,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設監管力量沒有覆蓋到農村陣地

目前,我國對農村的工程質量監管基本上處于空白階段,這就使對農村的防災減災要求很難落實,從而對防災規劃和各種技術標準的執行也沒有監管手段,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災減災意識還有待提高

在農村地區,一些不利于減災防災的落后觀念比較突出,如建設中講面子、比排場、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裝飾裝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視防災減災質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觀念等。

二、關于農村防災減災工作思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防災減災的任務異常艱巨繁重,同時也面臨著大好機遇,錯過這個機遇,就可能使村鎮建設在未來的災害面前留下隱患。所以,目前是我們建立村鎮防災減災工作體系的關鍵階段。

1、農村防災減災工作目標

在農村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首先要確定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目標:防災減災意識明顯提高;村莊與集鎮防災規劃制定完成;針對農村地區的減災防災技術標準體系比較健全;村鎮建設的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較小的自然災害時,不發生人員傷亡,能夠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災害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很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在遭遇較大的自然災害時,有效地控制規模,確保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2、政府的主導作用

防災減災工作主要表現為社會效益,市場本身不能自發地調節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利益關系,對農村地區的防災減災工作更需要由政府來主導: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災減災科學研究,通過科技進步,帶動村鎮建設防災減災水平的提高;二是編制和實施村莊與集鎮防災減災規劃,提高村鎮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三是構建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將消防、醫療等防災減災的關鍵環節更多地覆蓋到廣大農村地區;四是加強農村的建設監管力量,通過建設監管解決防災減災問題;五是組織力量,開展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

3、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村鎮建設管理體系

防災減災是村鎮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村鎮防災減災工作納入村鎮建設管理體系,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等村鎮建設的全過程和村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為廣大農民提供防災減災技術、管理服務。

三、加強村鎮建設防災減災的具體措施

1、強化村鎮抗震防災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設防管理規定》的宣傳落實工作,組織對部分地區抗震防災管理現狀進行調研,逐步建立完善農村建筑抗震防災設計技術和管理工作體系;組織專家研究村鎮抗震防災技術對策,制定適合農村地區使用的技術標準;指導地震重點監視區開展對現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礎上指導地震重點監視區開展現有房屋的抗震鑒定與加固。

2、推動地質災害易

對當前農村防災減災的調查研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要求,“注重村莊安全建設,防止山洪、泥石流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我國是遭受自然災害嚴重的國家,只有提高和增強農村抗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才能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我們必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把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強調質與量的統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強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并進、經濟建設和防災減協調,制定出符合我國農村實際的防災減災目標,建立防災減災工作體系。

一、我國農村防災減災面臨的突出困難和問題

1、自然災害威脅嚴重

我國歷來是自然災害多發地區,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發展對于資源需求的增加,人地矛盾將繼續加劇,另外,隨著戰略性資源約束的日益強化,森林和草地資源將繼續呈下降之勢,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質污染等問題日益突出,加大了自然災害的發生概率和嚴重程度。其中,村鎮建設受到的自然災害威脅尤其嚴重。今年我鄉在“7.15”洪災中直接損失高達1800萬元,這暴露了公共事業發展、公共管理、政府協調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與城市相比,農村在公共事業發展、公共管理方面的缺口更大,問題更多。

2、經濟發展水平制約了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

由于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生產力水平較低,科技、教育、衛生的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后,資金短缺的情況比較嚴重,不能滿足嚴峻的防災形勢的要求和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而經濟落后地區往往又是自然災害發生頻度比較高的地區,災害發生又引起或加劇了貧困,使這一矛盾更加突出。

3、建設監管力量沒有覆蓋到農村陣地

目前,我國對農村的工程質量監管基本上處于空白階段,這就使對農村的防災減災要求很難落實,從而對防災規劃和各種技術標準的執行也沒有監管手段,防災減災工作的開展缺乏管理力量和依托。

4、防災減災意識還有待提高

在農村地區,一些不利于減災防災的落后觀念比較突出,如建設中講面子、比排場、貪大求洋,在建筑高度和裝飾裝修上盲目攀比而不重視防災減災質量要求以及一些封建迷信觀念等。

二、關于農村防災減災工作思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防災減災的任務異常艱巨繁重,同時也面臨著大好機遇,錯過這個機遇,就可能使村鎮建設在未來的災害面前留下隱患。所以,目前是我們建立村鎮防災減災工作體系的關鍵階段。

1、農村防災減災工作目標

在農村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首先要確定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目標:防災減災意識明顯提高;村莊與集鎮防災規劃制定完成;針對農村地區的減災防災技術標準體系比較健全;村鎮建設的工程質量保證體系基本建立;在遭遇較小的自然災害時,不發生人員傷亡,能夠基本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秩序;在遭遇一般自然災害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很快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在遭遇較大的自然災害時,有效地控制規模,確保不發生嚴重的次生災害。

2、政府的主導作用

防災減災工作主要表現為社會效益,市場本身不能自發地調節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利益關系,對農村地區的防災減災工作更需要由政府來主導:一是加大力度支持防災減災科學研究,通過科技進步,帶動村鎮建設防災減災水平的提高;二是編制和實施村莊與集鎮防災減災規劃,提高村鎮的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三是構建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將消防、醫療等防災減災的關鍵環節更多地覆蓋到廣大農村地區;四是加強農村的建設監管力量,通過建設監管解決防災減災問題;五是組織力量,開展防災減災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

3、將防災減災工作納入村鎮建設管理體系

防災減災是村鎮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村鎮防災減災工作納入村鎮建設管理體系,在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等村鎮建設的全過程和村鎮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為廣大農民提供防災減災技術、管理服務。

三、加強村鎮建設防災減災的具體措施

1、強化村鎮抗震防災工作

做好《房屋建筑抗震設防管理規定》的宣傳落實工作,組織對部分地區抗震防災管理現狀進行調研,逐步建立完善農村建筑抗震防災設計技術和管理工作體系;組織專家研究村鎮抗震防災技術對策,制定適合農村地區使用的技術標準;指導地震重點監視區開展對現有房屋抗震能力普查,在此基礎上指導地震重點監視區開展現有房屋的抗震鑒定與加固。

2、推動地質災害易發區村鎮工程建設安全管理

管理好易發滑坡崩塌地區的防護落實工作,建立斜坡(切坡)安全管理聯絡員制度,強化斜坡(切坡)安全監管、指導和服務工作。加強與國土資源部的協作、配合,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措施,提高城鎮建設工程項目抵御災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