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后勤工作的實踐探索與思考

時間:2022-11-14 04:31:00

導語:中學后勤工作的實踐探索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后勤工作的實踐探索與思考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加大學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剝離學校后勤系統,推動后勤工作社會化,鼓勵社會力量為學校提供后勤服務,發展教育產業。”兩年多來,后勤工作社會化在高等學校推進很快,隨著高校大量擴招,辦學規模迅速擴大,各高校包括一些名牌高校都借助社會力量投資興建了大量的學生公寓,改擴建或新建了學生食堂等,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進校后校舍不足,食宿條件較差的問題,后勤社會工作有聲有色,全國已經分別在上海、武漢和西安召開了三次后勤社會化改革工作會議,涌現出了一批后勤工作社會化典型,形成了一整套后勤工作社會化的經驗。然而,同樣處于快速發展中的高中階段教育,后勤社會化工作才剛剛起步,雖然不少學校已經在兩年前就已經進行了嘗試,見到了成效,積累了經驗,但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由于中學規模小、收費低導致的投資風險比高校大,回報相對較低的原因存在,中學后勤工作社會化一直受到人們的冷遇,各地推進后勤社會化工作的面遠不如高校廣,效果遠不如高校好。中學推行后勤社會化有沒有可能性與必要性?中學后勤社會化的形式有哪些?在中學實施后勤社會化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實踐與探討的問題,現結合學校兩年多的后勤社會化實踐就以上幾方面問題淺談自己的觀點。

一、中學后勤工作社會化必要性與可能性

目前,各級政府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的市縣級政府,對高中階段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但高中階段教育卻面臨兩大發展機遇,一是全教會召開后的高中階段教育需要大規模發展的機遇,二是創建各級示范高中的機遇。要擴大辦學規模,學生進校,首先必須有教室上課,必須保障最基本的教學條件,近幾年高中階段教育隨著高校大規模擴招發展很快,進入到××年,一個學校一年的高中招生人數可能就相當于年以前一個縣區一年的高中招生總數。但教學用房、教輔用房卻仍然停留在原有的規模與現狀上,因此,擴大辦學規模,適應群眾對上高中的需求,必須保證最為基本的教學用房及教輔用房的數量,也要保證最起碼的教學條件,包括實驗條件、實踐場地等,同時還要保證學生招進來有吃的地方,有住的地方,這無疑需要大量的投入。創建各級示范高中不僅要求教學用房及教輔用房數量充足,同時對教學設施也有具體要求,甚至要求很高,如實驗條件、電教條件、場館設施等要達到國家Ⅰ類或省Ⅰ類標準,這無疑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因此,高中階段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不是生源數量不足的問題,也不是師資數量缺乏問題,而是缺少硬件建設中啟動資金問題。不難看出,在中學面臨大發展的絕好機遇面前,誰的硬件先上了規模與檔次,誰就抓住了主動,誰就贏得了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困擾學校發展的錢的問題就會最先得到解決,誰就會最先步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誰就是高中階段教育大發展中的最大贏家。但啟動資金從哪里來?政府投入,數量有限或根本不可能;多收費,政策不允許,社會不答應;向金融部門貸款,貸款政策有變,不再提供信用貸款,只提供擔保貸款或質押貸款,但學校固定資產不能提供擔保。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是通過各種方式或手段向社會融資,吸引社會資金對學校硬件設施先期進行投入,把學校的后勤讓社會辦起來,把辦學條件先改善起來,把現代化設施先裝配起來,把學校規模先擴大起來。向社會融資,讓社會資金參與學校的后勤建設,把學校的后勤從學校的工作中剝離出來,這就是后勤社會化。

二、中學后勤工作社會化的形式

如何把社會資金吸納到學校的后勤建設中來,既要讓社會在學校改善辦學條件中發揮巨大作用,又要能調動社會投資者的積極性,是一個很值得探討與思考的問題。高中階段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學校規模較小,特別是住宿生少,收費比高校低得多,學生經濟條件更為參差不齊,學生畢業后去向不明確,家長不愿意更多的投入,學生的消費層次及水平也較低等。因此,中學后勤社會化工作,由于投資回報較低,風險較大,推行速度遠不如高校快,推進難度也比高校大。但只要后勤社會化采取的形式對投資者有吸引力,讓投資者有利可圖,中學后勤社會化工作還是大有文章可做的。目前,中學推行后勤社會化較為成功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