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與宏觀調控的思考

時間:2022-11-18 04:04:00

導語:糧食安全與宏觀調控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安全與宏觀調控的思考

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政治穩定,一直是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首要問題。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糧食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并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剩余;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也有了重大突破,購銷市場化進程加快,WTO的加入使中國的糧食供求與世界糧食市場更緊密地聯系在—起;消費結構變化對糧食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勢給糧食安全、供求平衡及宏觀調控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也迫切需要新思路和新辦法。

新時期中國糧食安全的涵義及內容

糧食安全是一個具體的、發展的概念.不同的同家有不同的國情和糧情,糧食安全的概念和標準也各不相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努力,糧食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實現了糧食由長朋短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轉變人們開始對糧食的品種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國9億農民中的大部分和城鎮中的低收入居民還處在由溫飽水平向小康水平的轉變中,對糧食的要求

仍以吃飽為主。因此,現階段我國的糧食安全概念還不能定得過高,要以數量和經濟為主,兼顧質量,這樣才符合當前我同的國情和糧情。即:“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他們需要的豐要糧食”。

當然,這一糧食安全概念只是對糧食供給的最基本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有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在進一步增加糧食總量的同時,努力發展多樣化的食物生產,繼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向全面小康的目標邁進,力爭在20年內達到“保證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獲得足夠、安全富有營養的糧食,來滿足其積極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羅馬宣言》對糧食安全的表述的目標。

現階段我國糧食供求及安全狀況分析

1.糧食生產改革開放20年來,由于黨和國家一系列加強農業生產方針、政策的落實,我國糧食生產有了迅速的發展。1998年,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17.06億畝.產量5123.0億公斤,創歷業最高水平,比1978年的3047.7億公斤增加了68.1%,平均每年增長104億公斤;人均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19公斤增加到412.4公斤,增長了29.3%,實現了由糧食緊缺到總量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轉變。從19961999年,我國糧食產量基本在5000億公斤左右徘徊,2000年,由于種植結構調整和干旱,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降到16.07億畝,產量銳減到4626.8億公斤:2001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5.91億畝,產量4526.4億公斤,比2000年又減少2.1%,人均糧食產量為360公斤。

我國的糧食生產很不平衡。產區主要集中在東北、黃淮海平原和湖南、湖北;銷區主要分布在京、津、滬、東南沿海省區和西南的川、云、貴。1998年,全國人均占有糧食產量412公斤,東北地區690公斤,東南沿海地區(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337公斤、西南地區358公斤,華北地區423公斤、華中地區407公斤、西北地區386公斤。目前,長江流域的水稻面積占全國的65.7%;黃淮海平原的小麥面積占全國的60%,東北地區和冀、魯、豫三省的玉米面積占全國的55%。

2.糧食消費當前我國的糧食消費主要有口糧、飼料糧、工業用糧,種子用糧和損耗:

口糧:是最主要的糧食消費。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鄉居民的口糧消費量逐年減少。有關資料表明,2001年,全國口糧消費量27650萬噸原糧(小麥按出粉計算,麥麩計入飼料用糧),人均消費原糧2167公斤。

飼料消費:是糧食消費的一條重要渠道。據統計,2001年,全國飼料用糧14260萬噸(含麥麩、豆粕),其中玉米用量8550萬噸,占60.O%。

工業消費:糧食在工業加工上用途很廣,尤其是玉米,產品達2000多種。90年代以來,我國工業用糧不斷增加。2001年,全國工業加工消費糧食3820萬噸(榨油用的大豆只計出油耗豆、豆粕計入飼料用糧)。

種子消耗:現階段我國糧食播種每公頃平均用種90.0公斤,2001年種子用糧960萬噸。

損耗:由于計算方法和口徑不同,各方面對糧食損耗估計的差別很大,據測算,2001年全國糧食損耗為2140萬噸,這里所指的損耗是從田問到儲運環節的損失,加工和餐桌上的損耗已含在口糧消費中。

綜合各項,2001年全國糧食總消費量為4.883億噸,其中:口糧消費占56.6%,飼料消費占29.2%.工業消費占7.8%,種子用糧占2.O%,損耗占44%。

3.糧食流通我國每年進入流通領域的商品糧食約1.25億噸,由于我國糧食產區在北方,銷區在南方,因而形成了當前我國“北糧南運”的流通格局。尤其是東北的玉米,主要銷往東南、西南等省區和京、津、滬等市,大部分運距長達2000公里以上,黃淮地區的玉米則就近銷往華東和華中等省區。而東北

地區的小麥粉75%以上來自外省,其中山東、河南二省占廠80%左右。東北的大米銷往全國十幾個省市,以京、津、江、浙為主,湖南的大米則主要銷往廣東、福建。

4.糧食進出口情況糧食進出口直接關系到我國糧食供需平衡及安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糧食有進有出,出口的品種主要有玉米、大米,進口的品種主要足大豆、小麥。近兩年來,我國的大豆年進口量已超過1000萬噸,占了進口糧食總景的70%以上。

5.市場價格變動情況我國糧食市場價格經過1990年的下滑后,基本趨于穩定。但到了8月份以后,糧食價格開始急劇上升,1995年第一季度達到最高峰,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主產區玉米車板交貨價就由820元/噸漲到1560元/噸,水稻價格也上漲了近1倍:從1996年初開始,國內糧食市場價格又急劇下跌,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下跌了80%,此后國內市場糧價一直在低位徘徊。到2002年10月,二等玉米全國平均價格為967元/噸,標一粳米全國平均價格為1830元/噸,三等白麥價格為1054元/噸。

6.糧食供求平衡情況1996年以后連續4年的糧食大豐收,使國內糧食供大于求,庫存大量積壓,出現階段性、結構性過剩。2000年和2001年雖然連續二年糧食大幅度減產,當年產不抵銷,但由于以前的糧食庫存較大,仍保持供大于求的態勢。國內糧食庫存雖然比前二年有所減少,但仍處于較高水平,且分布很不均衡,玉米庫存主要集中在吉林省,水稻庫存則集中在黑龍江省。

綜合上面分析,可以看出,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我國糧食已擺脫了供給長期偏緊的局面,糧食安全度得到提高。同叫,出現了階段性、結構性過剩,庫存積壓較多,品質差的糧食銷售困難,價格在低谷徘徊,國內市場糧食價格波動基本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波動同步,在國內市場糧食供不應求時,國際市場糧食供給偏緊,價格上揚;在國內市場糧食供大于求時,國際市場糧食供給寬松,價格下滑,這使我國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國內供求的回旋余地縮小,成本升高。

當前我國糧食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與矛盾

1.糧食安全觀念滯后,實現平衡代價大。受長期以來糧食短缺的影響,至今許多經濟學家都不敢輕言中國的糧食供給過了,由此形成了傳統封閉的糧食安全觀,在實現糧食安全和平衡上,片面追求提高糧食產量,過于強調自給自足,忽視了糧食品種和質量以及實現安全和平衡的效率、效益等其他方面的問題,沒有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調劑國內余缺。

2.糧食供給呈緊張趨勢,安全不容樂觀。盡管目前我國糧食供大于求,積壓嚴重,但這只是階段性的低水平過剩,是近些年來較高收購保護價格刺激的結果。今后,隨著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的需求還會呈剛性增長;而我國耕地逐年減少,水資源短缺的國情又制約了糧食生產的增加;自然災害對農業影響大的現狀又使糧食生產能力不穩定,產量具有波動性。所以,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供求平衡依然是供給偏緊的趨勢。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災害或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供求形勢隨時可能發

生逆轉,引發市場糧食供給緊張,價格上揚。

3.糧食生產競爭能力差,結構性矛盾突出。現階段我國糧食生產主要以農民家庭生產為主,每個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2.06畝,每個農戶平均耕地經營規模僅有6畝。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糧食單位生產成本并不高,但由于生產規模小,商品率低,農民種糧的總收入很少。規模效益已成為長期制約我國糧食生產的瓶頸,使我國糧食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缺乏比較優勢。糧食品種結構和質量也不適應市場要求,適銷對路的優質糧食和特用糧食少,供不應求;一些質量較差的糧食和背通糧食滯銷,積壓較

多。

4.糧食流通體制不順,價格機制難以發揮作用。當前,我國糧食購銷體制二元化。銷區糧食市

場已基本放開,產區對主要糧食品種仍實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的政策,而銷售隨行就市,購銷體制不對稱;糧食順價銷售困難,庫存積壓嚴重,所需的儲存費用越來越多,不僅占用了大量的銀行資金,加大了企業的利息負擔,也使國家和主產省對糧食流通的補貼越來越大。扭曲的糧食價格還削弱了價格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較高的收購保護價格刺激了國內糧食產量的增長,卻影響了糧食的流通、加工和出口,使我國主要糧食品種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糧食市場發育滯后,糧食流通環節多,費用高,現代化程度低。

5.深加工轉化滯后,產業化程度低。在糧食深加工上,技術設備落后,成本高,品種少,檔次低,基本上是淀粉、酒精、味精類的初級產品,很少有二次和多次轉化產品。而且,農業經濟組織和生產

經營方式落后,千家萬戶分散的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糧食生產、銷售、加工各自為政,沒有形成產業鏈條,整體效益差。

6.宏觀調控尚需改進,進出口調節滯后。幾十年來,我們在調控手段上,行政命令運用的多,經

濟方法運用的少,不能根據趨勢預先動態地安排好供求平衡。在專儲糧調節的操作上,效率低、成本高,時效性不強,現有的國家糧食儲備品質差,陳糧多,價格高,存在著明顯的質量隱患、財政隱患和價格隱患,管理辦法也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糧油進出口時機把握不準,尤其是1994年,國內玉米供給趨緊時還在出口,1995年供不應求矛盾突出時進口玉米不能及時到位,1996年國內玉米轉為供大于求時進口玉米才緩緩進港,形成逆向調節,加劇了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