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1 09:00:00
導語: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縣“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縣政府在縣委的領導下,在縣人大的監督、支持幫助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縣為主線,圍繞“領先蘇北、趕超蘇中、躋身蘇南,全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戰略目標,發揮區域經濟特色優勢,實現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城鄉建設統籌協調、社會保障日趨完善、改革開放繼續深化、片區集聚發展成效顯著、科教文衛穩步發展、信息化步伐加快、環保生態建設改善,我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繼續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為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與完成,我們組織了一次關于“十一五”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的調研,調研結果顯示我縣較好地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序時進度目標,調研結果具體如下:
一、規劃綱要20*年度全縣的實施情況
1、經濟總量
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總量躍上新臺階。2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5.7%,年均增長15.8%,高于預期目標0.8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33.5億元、81億元和58.87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5.3%、20.4%和15.7%;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9.3:46.7:34。
2、農業
20*年全縣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認真落實惠民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全面發展。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33.5億元,比上年增長5.3%,農業總產值達到65.2億元,比上年增長9.7%。種植業內部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總產實現49.8萬噸,比上年持平,油料總產3498噸,比上年減少4538噸,棉花產量5216萬噸,比上年增加565噸。蔬菜總產量實現143.85萬噸,比上年增長3.86%。當年植樹200萬株,當年造林面積10196畝;水果產量90282噸,比上年減少9738噸;果園面積45030畝,比上年減少55%。牧業生產結構不斷深化,肉、牛出欄、家禽年末存欄均有大幅度增長。漁業生產保持穩定發展。全縣養殖水面達到3773.33畝,比上年增長1.*%;水產品量實現23000噸,比上年增長1.14%。
堅持發展壯大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主導產業,著力實施高效農業規模化和設施農業建設“雙10項工程”,以七條主線、六條輔線為重點,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高效規模農業,全縣高效規模農業面積占耕地總面積達到48.5%,三大主導產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份額占60%以上。生態肉鴨養殖量超過1億羽,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肉鴨養殖基地。創匯特菜面積突破50萬畝,復種面積超過100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特菜生產加工基地。50萬畝優質稻米全部實現區域化布局、標準化栽培、粳稻化生產,成為全國著名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江蘇省鴨業協會在*成立,全縣土地股份合作社達到15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427個。全縣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81萬畝,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01個,綠色食品33個,有機食品9個。在新村建設上,創造了“政府規劃、群眾自建、社會共助”的建設模式,按照新村建設型、農民公寓型、以企帶村型、環境整治型、城鎮社區型5種類型,高標準推進2個試點鎮、24個試點村建設,打造了一批“民富、村強、貌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樣板。全面啟動135個重點村的建設和改造,推動了全縣新農村建設深入發展。
3、工業
工業支柱產業穩步提高。20*年工業經濟總量增長平穩,企業規模逐步擴大。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4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50.83億元,比上年增長49.17%。全年實現工業利稅總額7.97億元,比上年增長34.92%,實現銷售收入144.5億元,比上年增長48.4%。
(1)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支柱產業迅速崛起。
堅持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組織專業招商小分隊進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等地區駐點招商,開展一系列專題招商活動,成功舉辦首屆漢文化研究高層論壇暨經貿洽談會、中國首屆煤電鋁高層論壇暨經貿洽談會、南京企業家看*縣、千名浙商看*縣等活動,*縣成功入選浙商投資最具潛力城市,全縣在建、簽約、在談項目均達到歷史最好水平。繼我縣的煤化工產業園被國家發改委納入全國煤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成為江蘇唯一、全國七大煤化工產業基地后,鋁產業園被省批準為“江蘇新型鋁材產業園”。鋁、鹽、煤、電、農產品加工五大支柱產業迅速崛起。鋁產業實現重大突破,上海大屯能源投資17億元的10萬噸高精鋁板帶、江蘇華豐鋁業投資13.5億元的10萬噸高精鋁板帶、江蘇豐源鋁業投資9億元的3.6萬噸鋁箔、廣東華昌鋁業投資5億元的鋁型材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建設,總投資超過50億元。鹽化工產業集聚發展,天成氯堿二期6萬噸燒堿6萬噸PVC、中興化工1萬噸三氯氫硅項目建成投產;南開天元化工投資2.8億元的4.5萬噸次氯酸鈣、瑞達化工投資1.1億元的1萬噸環己胺項目開工建設。煤化工產業穩步推進,祿恒能源150萬噸液相甲醇項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緒,總投資將達到110億元;徐州觀貿焦化一期60萬噸項目投產達效,二期130萬噸焦炭項目即將開工建設。煤電產業前景看好,徐州順成洗煤熱電聯產項目180萬噸洗煤廠建成投產,徐州德*100萬噸洗精煤項目正在建設,大屯煤電公司2×30萬千瓦煤電綜合利用及年產300萬噸洗煤項目進展順利。農產品加工產業蒸蒸日上,南京雨潤、廣西桂柳、浙江黃巖、河南華英等一批國家級龍頭企業建成投產,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313家。宏達食品等一批超億元項目正在建設。*縣被批準為江蘇省外向型農產品示范區,入園龍頭企業達48家。
(2)扶優扶強骨干企業,工業和民營經濟發展質量得到新提升。
一是抓優勢骨干企業壯大。著力抓好天成氯堿、龍固電廠、*縣坑口電廠、豐源鋁業、華源紡織、青島啤酒徐州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企業,促其做大做強,重點培育觀茂焦化、大豐食品、奧特印鐵制罐、農豐塑料、蘇福生物等一批增長點,以重點企業發展帶動工業和民營經濟壯大。2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37億元,同比增長32.1%。利稅完成79651萬元,同比增長34.8%,年均分別增長43.65%和55.1%,超過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年均分別增長25%和27.2%的目標。
二是抓科技創新。圍繞五大主導產業,積極引導企業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扶持企業掌控產品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兩年來,我縣先后有*縣坑口環保熱電、青島啤酒徐州有限公司、華源紡織3家大型企業和一批中小企業進行工業技術改造,企業的產能、效益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是抓環境優化。兩年來,我縣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及省、市相關政策規定,采取了“一站式”辦理、快捷審批、服務承諾、限時辦結、首問負責、AB崗、責任追究等措施,簡化了辦事程序,提高了辦事效率,改進了工作作風,開展了互保貸款、銀企對接、信息咨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訓等活動,經濟發展環境得到優化。
4、內外貿易
內外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更趨活躍。20*年服務業增加值完成58.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3.9%,同比增長20%,年均增長18.9%,超過預期目標0.9個百分點;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4.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年均增長16.59%,超過預期目標1.59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3.8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餐飲業零售額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3.3%;住宿業零售額1.21億元,比上年增長53.2%。全縣對外貿易形勢喜人。外貿出口實現268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8%,年均增長112.5%。實際利用外資3261萬美元,同比增長79.9%,年均增長102.8%。對外貿易中兩項指標的年均增幅遠遠高于“十一五”規劃中增長20%、15%的預期目標。
兩年來,我們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按照“十一五”規劃所確定的商貿服務業發展目標,全力加快“邊界商貿中心”建設進程,商貿服務業規模和質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一大批商貿設施投入使用或完工。投資10億元、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溫州商貿城一期建成開業,二期正在建設;投資5億元、建筑面積20萬平方米金鳳凰建材裝飾城已投入運營;七彩街、歌風、東關等農貿市場的擴建已基本完成。以10余條特色商業街和40余萬平方米商貿營業服務網為骨干、各類中小零售網點和商品交易市場為網絡,輻射周邊、貫通城鄉的商貿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縣在周邊地區區域商貿物流中心的地位日趨顯現。
5、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較高發展。全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0.2億元,比上年增長33.5%,年均增長25.6%,超過預期目標5.6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2.3億元,比上年增長54.9%、工業性投資66.5億元,比上年增長51.2%,年均增長27.4%,房地產投資6.3億元,比上年增長1*.4%。
6、城市建設
圍繞“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目標,加快推進城市建設,累計投資90多億元,實施了176項城建重點工程,總建筑面積近400萬平方米。城市化率達到38.9%,比2005年提高5.73個百分點。20*年以來,堅持高點規劃、高標建設、高速推進,傾力打造濱湖親水生態城市,新城區框架全面拉開,老城區改造提檔升級,成為我縣城市建設歷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化進程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的一年。城鄉規劃日臻完善。編制了《*縣鎮村布局規劃》,修編了《*縣城市總體規劃》,完成了新城區控制性詳規及專項規劃編制。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創新投融資機制,探索了金融信貸、特許經營、股份合作等多元融資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設的資金“瓶頸”。20*以來,集中實施了“二河二橋二十路”等八大類50項城建重點工程,總投資達26億元。新城區加快基礎設施、生活小區、商貿物流、餐飲服務等項目建設,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區加快實施管網改造、美化亮化、污水處理、棚戶區改造、高檔小區建設等工程,城市功能、品位不斷提升。大力實施城市綠化,新增綠地面積近400萬平方米,是建國以來綠化量之和。創建國家園林縣城通過驗收。城市管理不斷創新。完善門前責任區制度,推進城管進社區,實行重點路段雙班制保潔,推行垃圾袋裝管理。強化城管執法,集中開展居民小區、違章建筑、交通秩序、市場和戶外廣告等專項治理,城區秩序明顯好轉,城市面貌逐年改觀。
7、財政、金融、保險
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7.02億元,比上年增長41.5%,年均增長41.4%,超過預期目標21.4個百分點。其中一般預算財政收入實現8.25億元,比上年增長37%,年均增長43.6%。財政支出16.69億元,比上年增長53.7%。
金融業穩步發展。年末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16.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5%;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4.72億元,比上年下降3%;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86.38億元,比上年增長9.9%。
保險業保持平穩發展。20*年,保費收入34105萬元,比上年增長32.7%,賠款和給付額10102萬元,比上年增長138.9%。
8、交通、郵電、通信業
公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綜合運輸能力不斷提高,綜合運輸業務量大幅增長。全縣公路總里程2144公里。公路客運量800萬人,比上年增長29.7%,公路貨運量781萬噸,比上年增長10.8%,內河港口貨物吞吐量578萬噸,比上年增長42%,水上運輸貨運量72萬噸,比上年下降65.4%。
郵政業務量持續高速增長。全年郵政業務總量為5699萬元,比上年增長18.3%。電信業發展迅速,城市電話用戶達到100043戶,農村電話用戶達到168040戶,移動電話用戶370552戶,比上年增長19.5%,國際互聯網用戶16768戶,比上年增長27.9%。
9、社會事業
科技創新步伐加快。20*年我縣先后組織實施國家級、省、市級科技項目57項,新上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15個。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值19.4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12.2%,超過“十一五”末既定的目標2.2個百分點,R&D投入占GDP比重達到0.2%,比上年提高了0.16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教育結構進一步優化,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義務教育鞏固提高,高考取得優異成績。20*年末,全縣擁有各類學校174所。其中普通中學49所,職業中學5所。專任教師10576人;年末在校學生189269人。其中小學在校學生74216人,普通中學在校學生1*275人。20*年,我縣九年義務教育率達到100%,學齡前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事業健康繁榮。年末全縣擁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室)藏書18.6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電視臺1座,有線電視臺1座,廣播電臺1座,電視、廣播覆蓋率都達100%。有線電視蓬勃發展,有線電視入戶率40.2%。
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縣衛生系統衛生機構188個,衛生機構擁有病床2329張,衛生技術人員3262人,其中:執業醫師1321人,注冊護士1047人。農村衛生事業繼續發展,三級防保和醫療網絡建設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92.3%。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58所。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我縣運動員在各級體育比賽中再創佳績。在省級體育比賽中,獲第一名12項,第二名5項,第三名5項;在市級體育比賽中:獲第一名43項,第二名31項,第三名25項。向省市輸送體育人才40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符合城鎮低保條件的2322戶70*人、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13967戶25364人做到了應保盡保。新建、改建、擴建鎮中心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11*張,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62%。全縣城鎮失業保險、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2%、94.3%、78.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達到92.3%。
扶貧濟困工作不斷加強。在全縣開展“一日捐”活動,成立*縣慈善會,募集慈善捐款1100萬元,特困群體的生活保障得到進一步加強。對全縣考取二本以上的151名特困大學生發放救助金50.6萬元,對1200名孤兒和2000名特困生發放生活補助金65萬元。
平安*縣、法治*縣建設扎實推進。全縣新建治安監控點64處,增加攝像探頭163個,被評為全省社會治安安全縣。深入開展嚴打整治斗爭,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進一步強化。全縣信訪形勢總體趨于穩定,進京、赴省、去市上訪大幅下降。礦區、湖區聯防聯調工作進一步加強,減少和避免了湖區及接邊地區矛盾糾紛,保持了湖區及省際邊界地區的持續穩定。
10、人口、人民生活
20*年末全縣總人口為1235899人,比上年增長1.5%,其中非農人口294987人。全年出生率為10.31‰。死亡率6.74‰,自然增長率3.57‰。居民收入進一步提高。20*年人均GDP達到15204元,比上年增長19.1%,年均增長18.7%,低于序時進度1.3個百分點,在崗職工人均工資15298元,比上年增長11.8%,農民人均純收入5831元,增長13.1%,年均增長13.2%,超過預期目標4.7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6元,增長11.8%,年均增長15.7%,超過預期目標5.2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達到86.38億元,增長9.9%。
二、規劃綱要執行中的難點
總體上看,我縣“十一五”規劃實施較為順利,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達到或超過了預期目標,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效投資不足,經濟發展后勁不強;一些企業發展方式轉變較慢,發展受到影響;受土地、資金等因素制約,新上項目難度加大;商貿服務業升級優化任務較重;就業再就業需要加強,社會事業發展仍是薄弱環節,人民群眾持續增收難度加大;資源環境制約加劇,節能減排任務加重等。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三、推進完成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的建議
黨的“十七大”提出“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我縣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今后三年中,我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實施“工業騰飛、農村繁榮、城市崛起”三項戰略,立足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潛力,不斷優化經濟結構,正視挑戰、搶抓機遇,鼓干勁、出實招,實現全縣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及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水平穩步提高,切實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推進“十一五”規劃綱要主要目標和任務的全面實現。
(一)提升主導產業,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發展。
一是強力推進招大引強。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不動搖,積極推進招商引資的三個轉變,全面加強產業招商,重點圍繞五大產業,策劃包裝項目,增強產業集聚。主攻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產出效益好、就業容量大的項目,進一步提升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土地集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二是培強做大支柱產業。圍繞做大做強五大產業,策劃包裝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項目,增強主導產業的競爭力和集聚效應。加大鋁輪轂、精密鋁鑄件、聯堿、酸脂、醋酸、醋酐、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農副產品加工等項目的招商力度,加快項目簽約落地,盡快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三是做強做優經濟開發區。進一步落實開發區政策,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提高辦事效率,降低商務成本,構筑綜合優勢。嚴格執行入園審批制度,堅決實行國家限制和禁止發展的項目不進園、總投資低于5000萬元的項目不進園。四是著力激活民營經濟。深入貫徹“六放”方針,積極營造濃厚的創業氛圍,激發群眾創業熱情。擴大創業主體,加大金融財稅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民營企業扶優扶強計劃,引導民營企業向協作型、科技型、外向型、規模型發展,形成一大批一般納稅人和列統企業,提高民營經濟發展水平。
(二)突出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新農村建設。
一是突出發展設施農業。繼續鎖定生態肉鴨、創匯特菜、優質稻米三大主導產業,圍繞“七條主線、六條輔線”13條產業線路,重點建設10大設施農業工程。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與全國知名龍頭企業加強交流與合作,引進培育2個國家級、10個省級、20個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重點發揮外向型農業示范區的作用,加快外向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建設,入駐省級龍頭企業新增10家以上。加快特色市場建設,培育年交易額超千萬元的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改造新建產地市場,發展市級以上“四有”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加工銷售的農產品占農產品銷售總量保持在80%以上。二是突出培育新型農民。完善教育培訓機制,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和培訓,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突出抓好農民的創業培訓、就業培訓和勞動技能培訓,讓每一個農民都能掌握1-2門致富技能。努力培養一批年收入超10萬元的致富帶頭人、超100萬元的創業能人,超1000萬元的企業老板,以典型示范推動廣大農民創業興業、增收致富。三是突出抓好新村建設。不斷完善“政府規劃、農民自建、社會共助”建設模式和“縣指導、鎮推動、村落實”的聯動機制,以“五化、六通、六有”的標準規范新農村建設,以“環境整治、新村建設、農民公寓、以企帶村、城鎮社區”等五種類型指導新農村建設,建設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響的新農村典型,形成層級推進、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三)推進城市建設,塑造蘇北名城,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是著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新城區要加快道路、小區、管網、學校、醫院、車站、商貿市場等建設,完善熱力、燃氣、弱電、給排水、綠化、亮化等基礎設施配套工程。老城區要加快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不斷改善城區面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全面落實城管執法責任制和市容環衛責任區制度,進一步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努力實現長效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統一,實現人與人、人與城市的和諧共處。二是著力發展城市產業。以現代服務業、房地產業、商貿物流業、文化旅游業等城市產業為重點,加快發展城市經濟。積極融入淮海經濟區物流體系,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和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信息中介、金融資訊、現代商務、科技服務、法律咨詢等新興服務業,提升傳統服務業。加強城市建設用地的開發利用,規范房地產二級市場,加快發展房地產業。三是著力打造旅游品牌。依托微山湖、大沙河、漢文化等旅游資源,打響漢文化、微山湖、休閑農業三大旅游品牌,做強旅游產業。深入挖掘漢文化旅游資源,打造AAAA級漢文化景區品牌。加強旅游品牌宣傳,積極融入“一山兩漢三孔”旅游圈。
(四)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社會事業,構建和諧社會。
一是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擴大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面,力爭2-3年實行全覆蓋。高度關注困難人員和弱勢群體,按時足額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搞好幫扶救助工作,使社會保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二是大力推進教育事業發展。深化教育體制改革,鞏固義務教育,抓好高中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強化職業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加快教育資源整合,實施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品牌化學校建設,促進全區教育均衡發展。三是加快推進衛生事業發展。繼續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步伐,完善衛生監督體系、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信息網絡直報體系建設,拓寬社區衛生服務領域,有效緩解社區居民就醫難、看病貴現象,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抓好食品藥品安全整治,確保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四是積極推進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深入推行計生綜合改革和利益導向機制,繼續實施“計生惠民”行動,不斷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促進優生優育,穩定低生育水平。五是構建和諧平安新*縣。認真解決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問題,積極消除不穩定、不和諧因素。嚴格落實信訪工作目標責任制,妥善處置各類群眾性信訪事件。大力開展安全生產工作,狠抓事故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 上一篇: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
- 下一篇:縣鹽化工產業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