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流通管理現代化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07 10:40:00

導語:糧食流通管理現代化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糧食流通管理現代化調研報告

通過這次全國清倉查庫,一方面,使我們看到了太倉糧食庫存管理工作的已有基礎和條件,另一方面,更讓我們發覺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這里面既有管理體制的缺陷,也有經營機制的弊端,既有傳統思維的禁錮,也有客觀條件的制約,我們必須正視存在問題,深入剖析原因,認真研究對策,構建長效機制。主要反映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倉儲物流基礎設施滯后,難以滿足現代科學保糧的需求。從整體而言,我市目前的倉容設施老化嚴重,區域布局不夠合理,倉容季節性緊張矛盾較為突出,作業設施陳舊。二是糧食企業管理基礎薄弱,不能適應規范化管理的要求。突出反映在部分基層企業糧食保管賬、糧食質量檔案、糧情檢測記錄等基礎資料不夠健全。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統一標準的倉儲管理規范,基層糧食購銷企業人員年齡、知識老化,業務素質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三是糧食購銷企業“小、散、弱”狀況突出,跟不上糧食宏觀調控政策的走勢。基層糧食企業布局結構不夠合理,資源整合力度不大,企業經營機制和管理體制不能適應市場化和糧食宏觀調控的需要。國有購銷企業龍頭作用的發揮還不夠明顯。

針對我市糧食倉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圍繞著推進糧食流通管理現代化的目標,下一步,我們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改進和提升:

1、強化規劃引領,推進糧食倉儲設施現代化建設。

一是做好倉儲規劃,優化倉儲布局。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我市糧食收儲的布局狀況發生了重大變化。經過多次鄉鎮區域調整,太倉已從原來的22個鄉鎮合并成現在的7個鄉鎮,全市糧食種植面積減少了10萬多畝,糧食生產的區域分布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原有的糧食倉儲設施由于年久失修、老化嚴重已明顯不能適應全市糧食收儲的需要。根據這一情況,去年我局邀請相關專業單位組織編寫了《太倉市現代糧食物流建設規劃》。《規劃》對全市收儲倉房建設提出了“2312”工程建設方案,即規劃建設2個中心庫(直塘庫、新區庫共5萬噸的倉容量)、3個骨干庫(沙溪庫、金浪庫、批發市場庫各1萬噸的倉容量)、12個臨時收購點。同時,從全市糧食倉儲物流長遠發展考慮,結合《2006-2015年江蘇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綱要》把蘇州作為全省糧食物流體系的重要節點城市,太倉港是“蘇州節點”中重要的糧食水路運輸通道的實際,提出了在太倉港和沿江鐵路太倉站附近各建設一個糧食中轉庫區的中、遠期糧食物流建設規劃。二是加快改造建設,改善倉儲設施。我們堅持多渠道籌資、因地制宜、分期分批的原則,對布局規劃內的倉儲設施進行建設和改造,盡快形成以中心庫、骨干庫和收購點為主要內容的糧食倉儲體系。總投資2000萬元倉容量為15000噸的太倉糧食物流園直塘中心庫(又稱第一儲備庫)改造擴建工程已于去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總投資4000多萬元倉容量為35000噸的太倉糧食物流園新區中心庫(又稱第二儲備庫)年內將開工建設;總投資1500萬元的港區糧油配送中心工程已全面開工建設;面積3000平方米、儲存規模為5000噸、改造投資額為80萬元的太倉糧油批發市場成品糧低溫儲備庫改造工程也已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總投資400萬元的金浪骨干庫第一期5000噸舊倉房翻修改造工程已經結束,并已投入夏購,第二期改造擴建工程將于今年下半年進行,明年全面竣工,改造完成后金浪庫的總倉容量將達到15000噸。三是采用先進技術,提升作業設施。在已經建成的中心庫中,我們全面采用了碼頭吸糧、機械輸送、電子計量、電子測溫、計算機遠程控制、機械通風、環流薰蒸、電子監控等技術,提升了倉儲作業設施的機械化、現代化水平。下一步將逐步對其它骨干倉庫進行裝備改造,使我市重點庫點的倉儲設施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2、建立長效機制,夯實糧食倉儲管理工作基礎。

一是完善制度,嚴格按章辦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涉糧法律法規,進一步細化糧食倉儲工作業務程序,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進一步完善企業內部規章制度,包括糧食倉儲設備與設施管理、糧食庫存管理、財務與統計管理、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與勞動管理、檔案信息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抓緊出臺《太倉市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認真落實《蘇州市地方儲備糧管理考核暫行辦法》的相關精神,使儲備糧管理更加科學、規范。二是健全臺帳,夯實工作基礎。臺帳是糧食倉儲管理的基礎。下一步,在設施設備管理方面我們將重點健全優化庫區布局、美化庫區環境、規范設施使用方面的臺帳資料;在糧油實物管理方面,將重點健全糧油分類儲存、糧情檢測、糧油薰蒸、機械通風、品質檢驗等方面的臺帳資料;在財務和統計管理方面,重點是健全糧食經營、糧油庫存帳務管理方面的臺帳;在安全生產管理方面,重點是健全安全生產工作和責任制體系,抓好儲糧藥劑保管、薰蒸作業、防汛、消防、安全保衛等方面的臺帳資料。三是加強考核,強化有效監管。按照省糧食局即將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糧食倉儲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明確糧食倉儲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標準,加強對基層糧食倉儲業務工作的指導服務,開展經常性的業務技術培訓和檢查活動。加強倉儲工作目標管理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實施獎懲。09年,我們已從基層企業庫房租賃費中劃出12%用于對糧食倉儲管理工作的專項考核,促進全市糧食倉儲管理工作上臺階。

3、創新機制體制,提升糧食流通管理的組織化水平

一是培育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我們將把做大做強市糧食購銷有限公司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糧食工作的重點,在機構設置、資產整合、資源配置、用人機制、管理和運作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化改革,采取措施,引導和支持國有糧食企業做大做強,使該公司成為一家集收購、儲備、加工、貿易、倉儲、信息、配送于一體的現代糧食流通企業,發揮其在原糧購銷、地方儲備糧管理等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并在引領本市糧食企業加強糧食倉儲管理方面發揮示范帶頭作用。二是創新投融資機制。適應形勢發展,我們將堅持多渠道籌資改造建設糧食物流設施。通過對上爭取一點、變現陳舊庫房籌措一點、向銀行借貸一點和市財政撥付一點等途徑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同時我們將對即將開工建設的第二儲備庫通過市財政將“撥改投”的形式進一步創新投資渠道。三是創新糧食倉儲管理模式。引導國有購銷企業將糧食日常管理和輪進輪出,通過“購買糧食服務”的形式,將其折算成一定管理費用面向社會競招管理單位,既加強了對庫存糧食的管理,又減少了企業管理人員,真正做到了“養事不養人”,節約企業運營成本。四是加強糧食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組織在職人員學習培訓,不斷更新知識,全面提升業務能力和水平,逐步培育一支懂政策、熟業務、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糧食流通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引進年輕的技術人才,培育后備力量,為糧食流通管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保證。五是推進糧食信息化建設。2008年,我們率先成功開發與應用“糧食銀行”管理系統軟件(2009年3月獲得國家版權局計算機軟件著作權)。在此基礎上,我們以“太倉糧網”(外網)和“糧食銀行”(專網)為基礎,逐步建立糧食行業信息化管理平臺,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糧食行業行政管理、“糧食銀行”、商品糧收購、糧食行業地理信息、糧食價格采集監測預警、糧食現代物流、儲備糧管理、糧食統計、糧食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形成集糧食流、信息流、資金流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提高糧食流通管理現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