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2-08 02:24:00

導語: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做好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努力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可以為黨分憂,下可以為民解難,任重而道遠。從“一五”普法到“五五”普法,經過20多年的普法教育,廣大農民法律知識貧乏、法制觀念淡薄的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農民的法律意識有了較大提高。在農村,有事找法律、出事靠法律已漸成習慣。農村基層干部依法行政、依法辦事、依法管理農村各項事務的意識明顯增強,“四民主,兩公開”在農村普遍推開,“民主法治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是,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普法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農民的法律知識、法制觀念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存在著較大的距離。“五五”普法規劃第一次把農民列入普法的重點,為此我們必須把破解農村普法難的問題,作為“五五”普法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來探討。

一、當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存在的問題

1.從業結構的多元化,使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難組織。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農村的逐步確立,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單一務農的生產經營格局被打破,個體、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使農民從業趨于多樣化,除傳統的農、林、牧、副、漁等產業外,從事二、三產業的人員比例逐漸增多,在各行各業都有農民一顯身手。這種紛繁復雜的從業新格局給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農村新格局,使廣大農民沒有大量的時間去參加集中的、有系統的法制學習,無疑使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難以開展。

2.經營活動的分散化,使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難落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法制宣傳工作的環境、對象、內容、任務和方式方法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傳統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適應要求。廣大農民為適應發展的需要,沖破舊的小農經濟觀念,沖破土地束縛,離開故鄉闖市場,走南闖北做生意。特別是隨著多種經營方式的發展,使農民的分散和流動形成了必然趨勢,農民生產經營的分散性、流動性還會進一步加大。在這種情況下,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很容易出現“盲區”和“死角”。另外,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的勞動時間從過去由集體統一安排變為由個人自由掌握,這也給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落實帶來了新的困難。

3.法制宣傳需求的層次化,使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難深入。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對象是農村的廣大干部群眾。但由于個體之間存在年齡層次、文化層次上的差異以及政治身份、社會角色、從業崗位等方面的多樣性,使農村的社會成員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特征,使法制宣傳教育的內容也呈現出明顯的層次性需求。這就需要我們根據不同對象的層次特征,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而不能簡單搞“一刀切”和“一鍋煮”。

4.普法方式的簡單化,使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難持久

當前農村普法的方法比較單一,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新辦法還不多,多數地區還是采取橫幅、標語、黑板報、宣傳櫥窗、宣傳資料等形式進行。有時候通過掛橫幅、貼標語進行宣傳,往往造成農民只知法律名稱而不知其內容。至于分發的法制宣傳資料,雖然內容詳細,但很多農民未必能看得懂、弄得懂、用得上。

加上農村普法隊伍力量薄弱、隊伍建設青黃不接、普法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使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難以持之以恒,富有生機和活力,常此下來農民的學法熱難以持久。

二、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對策

在新形勢下,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必須改變“內容的同一性、方法的劃一性、時間的統一性、隊伍的單一性”的做法,堅持以人為本,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探索和創新法制宣傳教育的新機制,著力從根本上扭轉法制宣傳教育長期處于“上面熱、中間溫、下面冷”的局面,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平安法治和諧的社會環境。

1.法制宣傳的內容上要堅持實用性,找準“興奮點”,以增強法制宣傳的吸引力。面對農村社會成員從業結構的復雜性和法制宣傳需求的層次性,在確定法制宣傳內容時,要做到既“求同”也“存異”,在注意普遍適用性的同時,又要兼顧到從業的特殊性需求。通過在農村開展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題的農民法制教育活動,既安排諸如《憲法》、《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民法》、《稅法》、《婚姻法》、《消費者權益保障法》等“公共必修課”的學習,又要因人而異,安排如《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物權法》、《合同法》、《企業法》、《土地管理法》、《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專業選修課”的學習,按需施教,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摸準了不同層次農民的“興奮點”,才能教育引導農民懂得如何守法致富闖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才能教育引導農民學會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他們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和能力。從而使農民親身感受到法制宣傳教育的重要性,懂法的必要性,以激發農民的學法熱情,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吸引力,逐步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使法制宣傳教育真正進村入戶,深入人心。

2.方式方法上要堅持實效性,把握“著力點”,以增強法制宣傳的滲透力。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對象的分散性、流動性,需要我們改變過去光靠“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來做文章的老套路,在原有基礎上拓寬思路、拓展渠道,尋找新載體,把法律條文變成通俗易懂、形象幽默、朗朗上口的群眾性語言滲透到千家萬戶。一是要適應新形勢,將原有的法制宣傳網絡、陣地向農村延伸,打“貼身戰”,并向多功能拓展,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法制宣傳教育的作用。二是要充分運用廣播、電視、網絡等現代傳播媒介,發揮其“觸角”長,“射程”遠,傳遞快,覆蓋面廣,形象直觀,入耳入腦的優勢,使農民走在路上能聽到,坐在家中能看到,以耳濡目染的形式,把法律送到農民身邊。三是組織行之有效的法制宣傳活動,以開展“農村普法富民工程”為載體,寓法制宣傳教育于生氣勃勃的活動之中。如開展“法律咨詢活動”、“以案說法宣講活動”、“法律知識競賽活動”、“法制四進農家”、法制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農村法制文化活動,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文化內涵,讓法律文化融入農村主流文化當中去,用法律文化吸引人、感染人、說服人,以此來優化法制宣傳教育的環境和途徑,起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點滴滲透的作用。在教育方法上,要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層次,把握教育內容的遞進層次和重點,注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同時又要注意改變過去枯燥的“灌輸式”、“填鴨式”的做法,多進行啟發誘導,進行深入淺出的教育。多聯系本地區計生、土地管理、集鎮建設、社會治安、基層民主法治建設等實際,利用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案件來“現身說法”、“以案說法”。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直觀,使農民感到法律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用得上,以有效地激發他們學法的熱情。

3.時間安排上要堅持靈活性,選擇“結合點”,以提高法制宣傳的效果。在時間安排上要注意結合農民的實際,盡量避開農忙季節或經營時間,采取見縫插針的辦法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可按照農民從業的特點分類,因“類”制宜實施教育。如對在家務農的農民,可利用下雨天或農閑冬休時間組織機動教育;對外出經商、務工的農民可采取郵寄法制宣傳資料進行函授式教育;對農民中的黨團員可結合黨校、團校培訓及平時的黨團活動開展陣地式教育;對農村年老體弱、沒有文化的農民可上門走訪開展談心式教育,以提高法制宣傳的效果。

4.組織實施上要堅持社會性,形成“多網點”。農村普法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點多面廣,層次多,工作大,為此要確保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不但要充分發揮農村黨團組織、法庭、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調解組織和廣大基層干部、法律服務工作者的主力軍作用,培養大量的農村普法骨干和“法律明白人”,同時,要整合社會各界的力量,形成農村普法的網絡化和社會化。積極推廣“百、千、萬”工程,在農村地區開展“法律人在行動”活動,組織法官、檢察官和行政執法人員、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及普法骨干深入農村,結對幫扶,送法到千家萬戶。大力開展政府主導、部門配合、農民參與的“一人說法百場、千人送法千家、萬人學法萬次”農村普法活動,同時注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全面落實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四個一”工程,實現農民被動接受普法教育向主動參與學法的轉變,由單一灌輸式普法向雙向互動式普法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