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

時間:2022-12-14 09:38:00

導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思考

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以從事專業生產經營的農民為主體,自愿以產品、資金、信息、技術、設備、土地、管理為紐帶,為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維護其成員的合法權益,增加其成員的收入,實行互助合作和對外參與市場競爭、對內實行服務的一種新型組織形式。近年來,隨著農業市場化、標準化、外向化進程不斷加快,以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得到了蓬勃發展。目前,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發展到65個,其中,專業合作社6個,專業協會59個(含6個勞動力轉移協會);入會成員2.29萬人,帶動農戶6.5萬戶;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8億元,創利6057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廣泛建立和快速發展,對深化農村改革、發展市場農業以及創新農業經營機制等,都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全面審視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現狀,我們也看到仍然存在不少問題:一是運作不夠規范。合作經濟組織經過民政、農經部門登記的只有32個,占總數的49.2%;多數為松散型的,未能結成緊密的經營共同體;絕大多數未實行“二次分配”,社(會)員不能享受加工流通增值部分的利潤。二是服務功能不強。基本停留在信息、技術以及幫助成員銷售上,不具備直接經營和開展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能力,因而收益甚少;沒有必要的公積金和風險基金,發展后勁不足,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三是官辦色彩較濃。相當數量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由農村干部任負責人,未能充分體現了“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這些合作經濟組織往往求穩,怕冒風險,拓展市場的主動性不夠。四是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人才相對缺乏。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著眼于培強農業市場主體、應對國際市場競爭,采取一系列更富操作性的措施。

——強化指導,促進合作經濟組織規范化。充分發揮農經部門的職能作用,重點引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制定規范的章程,明確組織機構、合作內容、運作方式、分配制度與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具體規定與要求;制定生產計劃,定期為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建立提取公積金、公益金制度,提高自身發展和防范市場風險能力,促使合作經濟組織在規范化的軌道上不斷發展壯大。同時,指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正確處理好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技部門以及龍頭企業的關系,保證正常運轉。

——培植典型,擴大示范帶動效應。選擇運作較好的合作經濟組織,在完善運行機制的基礎上,著重引導其以銷售、品牌創立以及農產品深加工為發展方向;在內部合作上,加強資本合作,實行聯合經營,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在外部合作上,主動與龍頭企業“聯姻”,建立鞏固的合作關系,真正發揮組織成員與龍頭企業的橋梁與紐帶作用,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并實行“二次分配”,讓組織成員分享加工、流通增值利潤,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更多的農戶自愿加入合作經濟組織,吸引其它合作經濟組織自覺借鑒學習,發揮成功典型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

——抓好培訓,培養好的領頭人。實踐證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能否正常運轉、能否發展壯大,關鍵在于組織領導機構成員的素質,尤其是負責人的素質。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負責人不僅要有心系成員的品德,而且要懂技術、善經營,有駕馭市場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組織經營者。因此,農經部門要有計劃地組織各種類型的培訓班,邀請專家對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實施培訓,重點講授互助合作、市場營銷、經營管理以及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知識,有重點地組織一些觀摩活動,拓寬他們的視野,提高其經營管理能力,掌握真本領,帶領社(會)員共同建設好自己的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