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業機械化學校辦學紀實
時間:2022-12-23 09:48:00
導語:縣農業機械化學校辦學紀實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盛夏的*,人們揮汗如雨,懶蟬的“知了”聲都顯得有氣無力,而在岳家鎮政府的大禮堂里,六臺大吊扇呼呼的高速旋轉也難掩有人用手搖蒲扇來降溫,主席臺上方紅底白字的“*縣農業機械化學校第17期農機操作手培訓班”的橫幅沉穩的一絲不動,除了臺上的*縣農機局副局長李毅洪亮的講話聲外,臺下坐著的200多名農民學員全都鴉雀無聲,專注的神態儼然一群小學生。
帶著一絲探求,筆者采訪了農機校校長李清林。對為什么農民參加農機培訓有如此的熱情,為什么在如此炎熱的季節到鄉鎮來舉辦培訓班,*的農機培訓工作走過了一條什么樣的路子,取得了什么樣的成就等問題,他不無感慨地說:
農機培訓工作就是要以農村需求為導向。隨著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實施,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加大,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業生產對農業機械的依賴和需求逐步旺盛,農民渴望及時掌握農業機械的相關知識和技能,簡單的說就是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農機校的存在,我們正是抓住了需求這個大市場,順應了這個大的發展趨勢,農機校才辦得紅紅火火起來。在如此炎熱的季節到鄉鎮來組織培訓,正是農機校結合農事季節,利用種收之間農民相對空閑的時間,使培訓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的選擇。上門培訓也就是上門服務,雖然加大了我們的工作量,但確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服務到家,這正是農機部門的服務宗旨所在。
八十年代的農機校“人丁興旺”。*縣農業機械化學校成立于1980年4月,建校初期,占地面積2070平立米,其中訓練場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240平方米,擁有教學設施5萬元,一次可培訓學生200人。在資金和生源上主要按照上級農機部門下達培訓計劃指標組織實施,在培訓方式上主要采取集中脫產學習和業余教育兩種方式,對系統內職工進行文化和技術補習,即“雙補”教育,開設語文,數學,理化和初級技工應知應會課程。集中脫產學習,學制分為二年和四年,業余培訓一般為30天左右。至八十年代未,全縣共開辦機手、會計、管理及其它專業技術培訓班16期,培訓機手200人,摩托車駕駛員36人,財務人員120人,鄉鎮農機管理人員80人,青年工人54人,其它人員44人,加上“雙補”培訓共計3125人次,其中雙補教育達到初中水平的占76%,達初級技工水平的占94%,收到了明顯的辦學效果,也初嘗了計劃辦學的好處。所取得的社會效益在農機校的發展史上達到了鼎盛時期。
九十年代的農機校“缺衣短糧”。隨著時間的推移,農機校在固有辦學模式的推動下進入九十年代。由于各行業都處在一個改革探索過程中,“雙補”培訓淡出,主管部門取銷了農機校培訓計劃和培訓資金支持,農機校的辦學亦處于一個等米下鍋的境地。既缺泛生員,更缺泛資金,十多年的時間均無所是事,僅開辦了一期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班,一期以新會計制度為主要內容的財務會計培訓班,兩個班共培訓77人。十年時間培訓77人,其窘境可想而知。農機校的教學工作實際處于嚴重癱瘓狀態,*農機校已名存實亡。
如今的農機校“勃勃生機”。*農機校在沉睡十年后終于迎來了新世紀的曙光。特別是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實施以來,*縣農機校共已培訓各類農機從業人員10616人,其中微耕機操作手7962人次,拖拉機駕駛員150人次,插秧機手人851次,收割機手1100人次,農機管理人員553人次,涉及的培訓項目有扶貧辦的“勞務扶貧培訓”,勞動部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勞務辦的“勞務品牌培訓”,農業部門的“陽光工程培訓”。在培訓資金上,2006年前,均由農機主管部門籌措資金保運轉,2007-2008年,縣政府協調相關單位共解決培訓項目資金50多萬元。2009年縣委政府又協調解決培訓項目資金153萬元,共舉辦培訓班31期,培訓農機從業人員2734人。其中微耕機操作手培訓班17期,培訓學員2580名;拖拉機駕駛員培訓班12期,培訓學員101名;農機管理人員培訓班2期,培訓學員53名。進入新世紀2004年以來,五年時間培訓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十年培訓的3.4倍,是九十年代的138倍。*縣農機校又渙發出了頑強的生命力。
*農機校之所以能死去以活來,他說:
縣委政府領導重視,使農機由“配角”變“主角”,奠定了*農機發展的基石。縣委政府明確提出,要把農機工作當作生產力來抓,當作產業來抓,當作民生工程來抓,當作是推動農業上臺階,推動縣域社會經濟持速穩定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出臺了《*縣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廣普及農業機械的決定》和《*縣農機發展三年規劃2009-2011》兩個規范性文件。把過去的部門工作上升到政府層面,由部門單方面工作變成全社會重點工作,農機培訓工作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整合培訓資源,使農機校的培訓工作如虎添翼。2009年,縣委政府將分布在全縣各系統和單位的上級下達的培訓項目、指標、經費進行整合,專項用于全縣的農機培訓并由農機校統一組織實施。其中整合勞動部門的“勞動技能培訓”指標2000人,培訓經費80萬元;開發辦的“勞務扶貧培訓”指標500人,培訓經費20萬元;農辦的“勞務品牌培訓”指標600人,培訓經費18萬元;農業局的“陽光工程培訓”指標1000人,培訓經費35萬元。共計整合培訓指標4100人,培訓經費153萬元。農機校也由此變得兵精糧足。
對農機校的下一步發展,李清林校長信心十足的說:只要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方向不變,農機校抓住農村需求不變,*農機校的前景一定會更美好。
- 上一篇:領導應具備的素質研究論文
- 下一篇:我國行政咨詢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