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機化改革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3 09:56:00
導語:縣農機化改革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30年來,該縣農機局在縣委、政府的領導下,把握山區農機化發展方向,堅持“因地制宜、農機開發、興機富民”的農機治縣方略,通過全縣農機人的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走出了一條以“小型為主、戶營為主、效益為主”的農機化發展新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30年的改革實踐,我們在認識上有新突破,在理論上有新發展,在政策上有新舉措,為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農機化逐步成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支撐
1.機制轉換,農民逐漸成為農機化經營主體。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普遍推行,國家允許農民自主購買、經營使用農業機械,國家、集體、農民個人和聯戶經營、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經營農業機械的局面開始出現。農民逐步成為農機化投資、經營的主體,標志著以民辦農機化為主要特征的時期到來。其主要特征一是農民自主購機開展多元化經營,農機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二是農機管理方式變革,農機服務范圍拓寬。七五、八五時期,國家對農機化的政策進行了調整,形成了“計劃+市場”的運作機制。農機管理部門適應新的形勢,轉變工作職能,從健全服務網絡、拓寬服務領域、開展項目建設、開展農業規模經營入手,積極推進農機化事業的發展。村級農機服務組織、農機大戶等農機服務組織不斷涌現;機械化耕作、化肥深施、機械化插秧、機械化收割等新技術新機具得到推廣。到2008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8.9萬千瓦,其中:耕整類機械1000臺4734千瓦,收獲機械5臺,栽插類機械3臺,運輸類機械1652臺42771千瓦,加工類機械8158臺69132千瓦,排灌類機械8058臺40768千瓦,植保機械1407臺1633千瓦;完成機耕作業30余萬畝;完成機械收獲1000畝;推廣微型耕整機1000臺(套);農機安全事故四項指標全部控制在市農機監理所下達的指標內;農機校培訓拖拉機駕駛員750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1200人次。
2.政策扶持,農機化撐起現代農業一片藍天。從2004年開始,黨中央連續出臺了5個關于三農問題的1號文件,文件中有關農機化的問題一次比一次具體,農機化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機化的投入尤其是購機補貼資金逐年增多。在中央政策的引導下,從2005年起,通江縣全面啟動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落實機制,加大了機械化耕作推廣力度,完善了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業特色產業機械化工程,通江農機化事業步入了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農機化已經成為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成分。截至2007年底,全縣耕、播、收機械化水平分別達25%、8%和12%,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15%。
3、基礎設施,拓寬農民的致富渠道。從2002年起,我們抓好以工代賑、扶貧新村村道路、機耕道和農機提灌建設項目。根據農機業務工作的需要,完善了管理機制。一是我局成立了“村道路勘測設計隊”,購置了道路勘測設備。購置了兩臺經緯儀、兩臺水平儀和公路制圖專業設計軟件等等。二是制訂了工程流程圖,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嚴格工作程序,規范工作行為,落實工作措施,提高工程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三是加強業務指導力度,提高辦事效率。在完善機制的基礎上,項目管理取得了明顯的實效。截止目前,共新建以工代賑村道路、機耕道693公里,改建633.6公里,新建農機提灌站36處792千瓦,改建提灌站60處1080千瓦,有效地緩解了農村“行路難”和“飲水難”問題,為農民致富增收創造了條件。
二、農機化催生現代農業,促進了三農發展
一是農業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化。首先,農民的生產工具發生了根本變化。國家購機補貼政策的連續實施,促進了農民購買農機具的積極性,提高了現代農業的裝備水平。到2007年底,全縣農機戶數量達到13490戶,拖拉機、農用車擁有量達到2351臺,各類配套農機具達到16558臺。其次,農業生產耕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機具和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實現了農機與農藝的緊密結合。精少量播種、化肥深施、中耕管理和保護性耕作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的耕作模式。第三是農民素質提升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機化迫使廣大農機使用者必須不斷學習使用新知識、新技術,從而帶動農村廣大農民素質的快速提升。至2007年底,全縣建成20個農機化綜合示范村,培育了12個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年收入1萬元-5萬元的農機大戶(含1萬元)1069戶;累計培訓各類農機駕駛員、基層干部、農機技術人員24130人,提高了農機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
二是農村勞動力結構發生明顯變化。隨著農機化的不斷推進,農機新機具和新技術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減少了農業生產用工,部分農民轉移進入二三產業。截至2007年末,通江縣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為22.4萬人,進入二三產業和外出打工的農民18萬人,全縣農機從業人數達到2.3萬人,占農村從業人數的7%。
三是農民生存質量發生巨大變化。農機化生產“少數擁有、資源共享、高效利用”的發展道路,實現了農機資源市場的有效配置。少數農機大戶通過市場化、社會化服務,解決了廣大“無機戶”的生產問題,大大推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步伐,廣大農民擺脫和摒棄了傳統簡陋農具和落后耕作方式的束縛,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2007年底,全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1964萬元,實現利潤1212萬元,全縣農民人均140元,農民的生活質量發生了顯著變化。
三、農機化發展的啟示
1.必須堅持政策扶持與市場取向相結合。30年的實踐表明,國家關于三農問題的十個1號文件和對農機化發展實施的項目支持、購機補貼、減免稅費等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動了農機化事業的發展。要在充分發揮國家政策導向作用的基礎上,注意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利用作業補貼和燃油補貼杠桿,充分調動民資和各種經濟組織投資農機化的積極性,激發農民購機、用機熱情。政府重視、政策扶持是發展農機化的前提和保障;調動民力、多元投入,市場推動是發展農機化的根本和方向。只有堅持政策扶持、市場推動這個雙輪驅動機制,才能保持農機化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對農機的柴油補貼政策和近年來國家對包括農機購置補貼在內的促進政策,確實促進了這兩個時期的農機化發展,這是歷史的證明。
2.必須堅持農機與農藝相結合。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應用離不開農藝技術的支撐,先進農藝技術也必須以農機裝備作為其實施載體。凡是農機農藝結合得好的領域,其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多數是成功的。多年以來,通江縣農機部門與農藝部門相結合,不斷引進、改進適合農業生產的新機具和新技術,成功解決了農業生產許多環節的機械化難題。如精少量播種技術、機械深施化肥技術、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和機械化中耕管理技術等,都是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農機化技術和農機化事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賴于農機與農藝的緊密結合,在結合中改進,在改進中完善,在完善中發展,這也被世界農機化發展史所證明。
3.必須堅持宣傳培訓與工作實際相結合。加強宣傳輿論是優化農機化發展環境的重要舉措,加強對農民的素質培訓是各項農機化工作實施成功的基礎。圍繞農機化發展中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新聞宣傳活動。同時,對廣大農機戶進行技術培訓,讓他們及時掌握農機新技術和新知識,是促進農機化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
30年的改革開放,30年的農機化發展,30年的“三農”巨變,都不可辯駁地印證了同志的偉大預言,那就是“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歷史的實踐證明,沒有農機化就沒有現代農業,用現代農機裝備武裝起來的現代農業將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由之路。
- 上一篇:黨管干部模式研究論文
- 下一篇: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