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12-25 09:22:00

導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行情況調研報告

一、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義

茂南區目前還是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可以減輕廣大農民看病的經濟負擔,而且對于平衡城鄉社會保障結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穩定社會、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后,特別是近些年,群眾就醫費用的增長幅度大大超過了經濟增長幅度,導致農村出現了大量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就醫成為農村居民的重要負擔。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考慮綜合國力、農民群眾的需要和當前存在的突出矛盾等多方面的因素作出的決定,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各級政府拿大頭,發揮政府、社會的力量來降低農民因病造成的風險,解決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進一步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因此,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

(二)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沒有健康,就沒有小康;沒有農民的健康,也就沒有全面的小康。不建立農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就解決不了,農民就難以真正脫貧致富。從目前我縣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來看,還不具備把農民醫療保障納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條件,還難以實現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這樣的基礎上,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通過互助共濟的方式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和看病難問題,是改善我縣廣大農民生活條件,穩定農村、關愛農民的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因此,我們必須加大行政推動力度,讓這項惠民利民政策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全縣每一個農民。

(三)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是建設和諧茂南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通過2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區城鄉經濟社會事業都取得了較大發展,但農村發展明顯慢于城鎮,一產業增幅明顯低于二三產業增幅,農民不僅收入低,生活條件也差。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主要目的就是解決農村居民這一弱勢群體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體現了政府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構建和諧茂南的一項重要舉措,大家務必要引起高度重視。

二、茂南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現狀

為緩解農民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和看病難問題,茂南區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構建“和諧茂南”的需要出發,結合實際,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2009年,全區8個鎮1個(開發試驗區)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口為25.4萬人,占全區37.3萬農業人口的68.1%。

(一)主要做法

茂南區委、區政府非常重視農民群眾的醫療保障問題,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認識統一,要求明確,措施到位,積極穩妥推進,力求出成效。為推進這項工作,區委、區政府的態度非常明確,就是要把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構建“和諧茂南”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民心工程來抓,并以此統一全區各級的思想認識。

為落實省人大議案,茂南區從2002年起開始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2009年區委、區政府在關于實施十項民心工程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實施全民安康工程,把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列入全民安康工程之中,并把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構建“和諧茂南”一個重要舉措來抓。2009年區委、區政府決定用于3—5年時間解決農村“一保五難”問題(包括看病難問題),提出2009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農村居民。最近,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見,也要求積極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

在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過程中,茂南區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循序漸進,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適合茂南實情的制度形式。從2009年起,茂南區農村合作醫療實行區級統籌,合作醫療時間統一調整為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籌資時間安排在每年第四季度,2009年,人均大病統籌資金45元,參合農民在區內醫院(衛生院)住院,住院費用在200元以上的部分報銷50%,在區外醫院(衛生院)住院,住院費用在500元以上的部分報銷30%,住院補償封頂6000元。

在建立合作制度的同時,建立了區級農村合作醫療保障救助基金作為合作醫療的補充形式,資助困難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對患大病重病的特困群眾給予一定的醫療救助,緩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救助基金并用于調劑合作醫療基金運作風險。救助基金由各級財政安排,可以吸收社會捐款。省財政每年安排20多萬元扶持茂南區建立和完善對特困群眾的醫療救助制度。區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小組制定醫療救助實施辦法,為解決特困群眾看病難進一步發揮了作用。民政部門出資扶持農村低保戶參加合作醫療。2009年,全區五保戶、低保戶全都得到扶持參加合作醫療,其中五保戶參加合作醫療人數為3000多人,低保戶參加合作醫療1.2萬人。為擴大參合農民的受惠面,2009年,茂南區試行了門診醫藥費用以戶為單位定額補償,每人每年限補償5元,這一措施,很好解決參合農民受惠面的問題,提高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

(二)成效與問題

2009年,茂南區農村合作醫療有了顯著發展。一是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2009年度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25.4萬人,覆蓋率為68.1%,比2009年來的增加10萬人,覆蓋率增27%。全區8個鎮1個開發試驗區140個村(居)委都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二是受益而擴大。2009年全區享受大病住院補助人數2409人,補助資金247萬元,227人獲特困醫療救助,救助金額28萬元。2009年1—10月份全區有5697人享受大病住院補助,補助金額599萬元,有317人得到醫療救助,救助金額30萬元。三是保障水平提高。2009年我區各鎮(開發試驗區)合作醫療報銷封頂線普遍為1000元(個別鎮只有500元),2009年封頂線2000元,2009年為3000元,2009年報銷封頂線達6000元,是2009年封頂線的6倍。

雖然茂南區農村合作醫療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仍存在不少困難與問題。

(1)宣傳發動工作有待加強。個別干部對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工作認識不足,存在畏難情緒;一些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仍心存疑慮,擔心不能及時得到補助;一些農民仍不知道參加合作醫療繳費時限,要求中途參加合作醫療。這些都說明了我們宣傳工作仍然不夠深入細致。

(2)各鎮(開發試驗區)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人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目前,全區各鎮(開發試驗區)合作醫療管理機構的管理人員大部分是兼職,業務素質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制約著服務質量的提高。

(3)合作醫療缺乏工作經費。鎮(開發試驗區)級合作醫療經辦機構辦公業務經費未能納入財政預算,由于缺乏工作經費投入,個別的鎮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管理網絡都無法開通,制約了合作醫療管理工作的開展。

(4)個別制度未夠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一些制度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如醫療救助制度、即時賠付制度、門診補償制度等。

三、對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思考和建議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新形勢下我國正在探索的新型農村保障體系,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的重視和關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實施總體上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同,如何讓這一制度步入常規化、長期化,讓社會保障更為完善,是試點工作的一大重點。對目前試點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要研究采取進一步的措施加以改進。從幾年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實踐,我有幾點體會:

(一)做好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領導重視是關鍵。各級領導已經逐步把這項工作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來認識。將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作為解決農村因病致貧的一項重要措施。實踐證明,領導越重視,農村合作醫療發展就越好;一些地方由于缺乏認識,措施不力,工作就較落后。

(二)農村合作醫療持續發展,有效的資金管理是基礎。合作醫療基金是農民的救命錢,決不能出問題。要防止資金被挪作它用,在群眾中樹立政府的誠信形象。農村合作醫療已經深得人心,關鍵是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真正發揮了作用,得到了群眾信任;相反,如果資金存在問題,就會影響了群眾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

(三)農村合作醫療要取信于民,加強監督是保證。要注意發揮領導監督、人大監督、部門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的作用。把對農村合作醫療監督列入經常工作,建立監督機構,加強監管。這些措施的推行,才能有效保證農村合作醫療健康發展。

(四)完善制度建設,典型引路是導向。在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的工作中,要建立一些工作試點,通過各種方式及時交流經驗,推廣典型,逐步統一規范和完善合作醫療制度。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交流平臺,加強農村合作醫療宣傳和信息交流工作。

茂南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加強領導,加大投入,加大工作力度。為此,我們建議:

(一)正確樹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指導思想。要充分認識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各級應正確理解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目的意義,把農村合作醫療的工作質量和實際效果擺在第一位,把對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重視貫穿于整個工作的全過程。基本工作要求是:鞏固和提高覆蓋率,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統籌層次,提高保障水平。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補償機制。要在建立風險基金的基礎上,堅持以保大病為主、適當兼顧受益面的原則,把農村合作醫療資金最大限度用在農民群眾身上,使群眾真正得到實惠。一是住院補償封頂線要確保6000元以上,并逐步提高;二是要進一步擴大合作醫療受惠面,要將部分大額慢性病門診費用納入大病統籌范圍;三是要建立合作醫療門診補償制度,按一定標準預算門診資金,以戶為單位結算支付,門診費用可在區內醫療機構就診使用,或用于體檢;四是積極探索區內醫院(衛生院)實行即時賠付的辦法,進一步方便群眾辦理住院報銷補償。

(三)加強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監管。管好、用好農村醫療基金,是政府的責任,是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的責任。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是農民群眾治病救命的保命錢,必須專款專用,全部用于農民治病的需要上。為此,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使用管理的有關規定,從制度上規范合作醫療基金的預算、籌集、支付,加強監督和檢查,實行帳目公開,民主理財。同時接受審計和合作醫療監督組織的監督檢查,防止截留、擠占、挪用、貪污基金現象的出現。

(四)加強經辦機構的能力建設。目前,鎮(開發試驗區)級沒有專職合作醫療管理人員、辦公場所、辦公電話、辦公經費等,要采取積極措施,在現有的鎮(開發試驗區)編制內,必須調整2名以上責任心強、綜合素質好的人員,從事合作醫療管理工作。安排一定業務經費給農村合作醫療經辦機構,保證做到有人辦事,有錢辦事。要規范農村合作醫療各方面工作,加強和改進基礎工作,增強工作手段,加快農村合作醫療信息化建設。

(五)解決好貧困農民的看病就醫問題。農村醫療救助是一項惠及農村特困群眾的新工作、新任務,要解決農村貧困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和醫療機構的密切協作。為此,要采取措施,解決農村困難群眾參加合作醫療問題,民政部門要從農村醫療救助金中安排部分資金幫扶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享受相應的醫療報銷待遇。對因患大病經合作醫療補助后個人負擔醫療費用過高,影響家庭基本生活的特困群眾,再給予適當的醫療救助,最大程度緩解農村困難群眾就醫難的問題。

(六)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一是抓好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療機構的管理工作。要建立定點醫療機構承諾制度,簽訂相關協議,明確定點醫療機構的責任和義務。二是要加強對住院費用的控制,各定點醫療機構要嚴格按照《廣東省城鎮職工醫療藥品目錄》(2009年版)規定的用藥目錄和《廣東省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診療項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診療范圍,對參合患者進行治療。三是要加強醫療收費收據使用管理,嚴格會計核算制度。四是要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檢查。各級農村合作醫療主管部門要經常深入到定點醫療機構檢查、核實住院收費情況,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各方面的監督管理,防止以各種手段套取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的現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