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改制危害性及治理對策
時間:2022-01-06 08:28:00
導語:企業改制危害性及治理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住開公司私分國有資產案的有關情況
1、案件基本情況。被告人龔偉明,住開公司法定代表人、經理;被告人夏建蘭,住開公司總會計師;被告人李美玲,住開公司財務審計部主任;被告人張岱雨,住開公司黨總支書記兼副經理。2000年7月至2002年9月間,住開公司經上述領導班子成員多次討論,先后決定為職工購買康寧終身保險、國壽福瑞兩全保險、國壽鴻泰兩全保險等商業保險,并將本應在"應付工資"科目中列支的商業保險費用及個人所得稅共計780余萬元列入"管理費"中,造成企業成本增大,利潤減少,致使國有資產被私分。另外,該公司還存在嚴重違紀問題,于1995年至2002年10月間,由于企業不按當年文件批復及時調整工資提取數,造成多提工資571萬;由于企業不按有關工資政策規定減少工資總額數,造成多提工資183萬;在企業未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指標的情況下,卻提取新增工資682萬,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共計2000多萬元。
2、此案的特點。
(1)集體研究、利益均沾。住開公司私分國有資產的行為都是經過領導班子和其他有關人員集體研究和商量,共同決定將國有資產私分的,單位全體人員人人有份,只是數額不等。如:該單位領導班子多次開會研究為公司全體職工上商業保險的事,并指定勞資、財務等有關人員對如何上商業保險的事做有針對性的了解,又將了解結果在班子會上進行了匯報,取得了班子成員一致同意后,為全體職工上了保險。又如自2000年下半年開始,在改制的大環境下,公司領導班子認為工資總額的余額還有許多,按他們自己的話就是"糧票還有很多",要采取"消腫"的辦法解決"龐大的工資總額",于是領導班子頻繁開會討論給全體職工按不同等級增發月獎、季獎、半年獎、年終獎、大病醫療補助費等。
(2)行為對內的公開性。私分國有資產總是假借發獎金、福利補助、津貼等形式,在這種合法形式的掩蓋下公開造表造冊,由領款人簽名領取的一種公開行為。住開公司領導班子就是錯誤的認為不論是巧立名目多發獎金,還是為職工買保險,只要每個職工人人有份,不全裝進自己腰包就行,這種行為對內是公開的。自2001年年初他們加快了發錢的速度,僅4月份除正常的工資、月獎金外,另發放各種獎金十次,全年共發放獎金80余次,最多為一個月發12次。獎金發放的數量標準也不斷提高。僅2001年12月至2002年5月以"職工醫療補貼費"的名義,在"應付工資"和"福利費"中列支發放現金289萬元,領導班子成員及部分科長每人12萬元。
(3)行為對外的欺騙性。將國有資產私分給個人對于單位內部是公開的,人人都知道,但對外往往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采取的是虛列費用、假報成本等欺騙手段。住開公司自2000年6月至2002年8月,經領導班子決定為全體職工購買商業保險以后,共繳納保費1220萬元。為了躲避檢查,他們在作帳時將其中404萬元在"應付工資"科目列支,而將其余的780余萬元在"管理費"科目中列支,還謊稱是在進行"納稅調整"。這樣做加大了企業的成本費用,減少了企業的利潤,造成了國有資產的減少和流失。
二、住開公司發生私分國有資產案件的原因。
1、教育淡化。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逐步深入,住開公司只重視經濟效益,忽視政治思想教育,特別是法制方面的教育。從主要領導到部分中層干部,再到一般工作人員對法律知識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全然不知,以至不知不覺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即使是被我院立案偵查后,他們還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涉嫌觸犯了法律。還在強調這是班子會決定的,是公司全體職工共同得益的事,最多也就是違反財經紀律,做個檢查,嚴重了給個處分也就了結了,不值得這么"大動干戈"。
2、思想退化。由于政治思想教育少,企業干部職工免疫力差,加上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造成干部職工思想上的混亂和困惑,甚至有的共產黨員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一切向"錢"看的思想逐步升溫,少數人私欲膨脹,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有了錢才能有一切","誰有錢就是英雄好漢"。因此為了撈錢不擇手段,膽大妄為,表現了極大的貪婪性。作為單位"一把手"的經理龔偉明在得了重病,經過長時間休息恢復上班之后,不是為企業著想馬上投入工作,而是在心態上發生了很大變化,整天琢磨發錢的事,他說:反正我可能活不了多長時間了,還不如多撈些錢,也該享受享受了。很難想象,這樣的領導能帶出好的隊伍。
3、企業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缺乏制約力。住開公司單位內部各項監督機制缺乏制約力,形成一個人說了算、少數人說了算的局面。一是缺乏黨內有效監督。對于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說,黨內監督是最直接的監督。黨對黨員的監督要鐵面無私,不能講人情。只要他是黨員,就不管他是一般黨員,還是高層領導的黨員,都要一視同仁。但是住開公司的黨組織是如何對黨員進行監督的呢?在領導班子成員每次開會討論用剩余工資總額給單位職工上保險和多發獎金時,作為黨總支書記的張岱雨不但沒有一次提出反對意見,反而支持這種做法,他說之所以這樣做,一是怕得罪領導班子成員,二是家里也需要錢。可見,張岱雨已經喪失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最起碼的黨性原則,更不要說發揮黨的監督作用了。二是缺乏財務人員的監督。作為財務人員,要嚴格遵守各項財務管理制度,當好領導的參謀,同時有責任對領導的行為進行監督。如果住開公司的財務人員敢于監督,對領導的錯誤做法及時指出,并嚴格按照財物管理制度辦事,那么住開公司私分國有資產的行為就不會得手。但是作為住開公司總會計師的夏建蘭,不但贊同購買商業保險,而且同意將此費用列入管理費的做法。作為財務審計部主任的李美玲在自己也想多分到一些錢財的私心驅使下,不但積極參與操作購買商業保險,還直接執行了將商業保險費用列入管理費的行為。會計師事務所在年度審計中要對住開公司此事進行披露時,李美玲在龔偉明和夏建蘭的授意下,還積極找人疏通此事,使得該所未將此事在審計報告中予以披露,使得該案未能及早被發現和查處。
1、嚴重影響企業改制工作的順利進行。在企業改制過程中產生私分國有資產等單位犯罪,及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自然人犯罪,嚴重侵犯公共財產和破壞國家行政管理秩序。特別是單位犯罪較之自然人犯罪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一些企業利用其雄厚的資本、掌握的權力或者其他特殊條件,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它們打著改革、開放的幌子,相互勾結實施犯罪。同時,為了掩蓋違法犯罪行為,他們必將在企業改制過程中,處處設置障礙,從事破壞活動,這些人往往都是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其結果必然會導致企業改制工作遇到更大的困難,甚至使企業改制工作不能順利進行。
2、給國家造成大量經濟損失。貪污賄賂等職務犯罪造成的經濟損失非一般刑事犯罪案件所比。有人把這些犯罪分子形象地比作"蛀蟲",把國家政權比作"大廈",一旦大廈內生了蛀蟲,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倒塌。可見,企業改制過程中產生職務犯罪的危害性有多大。
企業改制過程中發生職務犯罪案件不僅給國家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影響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還嚴重腐蝕我們的干部隊伍,敗壞了黨風,污染了社會風氣。
四、企業改制過程中預防腐敗及經濟犯罪的對策。
1、大力加強法制教育,黨性教育。加強對國家公務人員的廉政法制教育、黨性教育,培養干部廉潔自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自覺性是預防職務犯罪的治本之道。一個時期以來,各單位較為注重國家工作人員的改革開放意識,商品經濟意識,個人價值意識教育,強調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而在公仆意識、廉政勤政意識、國家整體利益意識、奉獻意識方面的教育就顯得有些薄弱。致使一些意志衰退的干部產生意識上的錯誤,好像改革開放,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自己保持革命本色就是"吃虧","不撈白不撈","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而忽視了自己是一個負有特殊使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忽視了共產黨員以國家利益為自己利益的黨性原則。加強對國家公務人員的廉政法制教育、黨性教育,就是要使所有的國家工作人員知法、守法,樹立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自我犧牲意識,要讓他們知道貪污賄賂非但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反而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2、加強管理、健全制度。要加強財務、經營等活動中的管理和健全企業經濟合同、工程招標、承包管理以及對外經濟活動中的各項制度,從管理、制度上鏟除職務犯罪的土壤和溫床。各部門、單位在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的同時,關鍵在落實,不能讓制度只是"掛在墻上、說在嘴上",形同虛設。如,嚴格執行財會管理制度,就要錢帳分管,加強對現金、支票、印章、憑證的使用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堵塞漏洞。
3、完善有關監督制約機制。企業內部缺乏嚴格的職責分工和明確的責任界限,國有資產產權不明,帳目不清,管理權力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就必然會導致官僚主義的產生,給一些人實施犯罪以可乘之機。因此,深化企業體制改革的關鍵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首先是黨的監督。黨的監督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其它監督的有效實施,其中,最重要的是監督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情況,如在貫徹執行中央路線、方針、政策及上級組織指示精神方面,監督有無違反"四個服從"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實用主義;監督重大決策時有無個人獨斷,不能正確集中正確意見的問題;監督在班子政治生活中,有無民主集中制形同虛設或有不同意見不能真誠、坦率表達,甚至當面贊成背后拆臺的問題等等。其他監督形式還包括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以及廣泛的群眾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等,要將這些監督方式融化為一體,形成監控合力。
4、加大對貪污賄賂犯罪打擊的力度。加大對企業內部職務犯罪打擊的力度是預防企業在改制過程中職務犯罪發生的關鍵環節。一是要廣開案件來源渠道,提高發現犯罪的能力。二是要盡快提高偵查破案的能力。三是加強紀檢、監察機關的查案工作。做到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讓有犯罪動機的人不敢犯罪,從而達到預防職務犯罪的目的。
五、治理腐敗、預防經濟領域內的職務犯罪必須實行綜合治理
1、要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特別是要加強對企業"一把手"的教育、監督和約束,強化企業民主監督。
2、明確產權責任。在企業改制過程中要明確產權責任,建立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利益機制。在我國,社會主義全民財產的產權屬于國家,并由國家交給企業進行經營管理,但是誰來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有時不很明確。由于產權責任不明確,那么國家交給某一企業經營管理的財產,就很難得到很好的保護。要想預防職務犯罪的發生,一個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對國家交與企業經營管理的財產,有專門的機構對其進行監督保護,以防止企業的不正確使用和國家工作人員對國有資產的侵吞。在明確產權責任的同時,要建立國家、企業和職工等人之間的利益機制,克服三者利益之間的反差。這樣就能使他們自覺地去維護國家財產不受侵犯,并認真負責地去經營和關心自己的勞動成果,從而國家工作人員侵吞國有資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3、加強政策性預防。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應對所屬企業的轉制工作制定操作性強的細則規定,做到有章可循,層層把關,責任到人。尤其要注重制定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追究制度。為了使政策的醞釀、決策制定和貫徹執行的全過程都能起到有效的預防職務犯罪的作用,必須把握住以下幾個環節:一是要保證政策制定程序的合法化、科學化和民主化;二是要保證政策內容要符合客觀實際;三是保證要有與政策出臺相適應的全面、完整、縝密的制度措施體系,堵死"你有政策我有對策"的漏洞。
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搞好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既是一個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作為檢察機關,為我區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保駕護航,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要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職能作用,在嚴厲打擊企業改制過程中出現的職務犯罪的同時,要結合辦案,針對發案單位在管理和制度建設上存在的漏洞,提出相應的檢察建議,幫助發案單位堵塞漏洞,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還要積極開展法制宣傳工作,教育廣大干部職工遵紀守法,強化廉政建設,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風氣,減少和遏制職務犯罪的發生,為保證我區企業改制工作的順利進行作出我們最大的努力。
- 上一篇:紀檢監察信訪監督作用調研報告
- 下一篇:區域市場變遷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