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市場變遷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06 08:29:00
導語:區域市場變遷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內在動力:商品經濟發展與貿易繁榮
區域市場發育的過程表明,商品經濟越發達的地區市場發育水平越高,越是地區經濟同質性高、市場流通范圍小的地區,越容易形成統一市場。隨著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商品流通突破了地方市場的局限,擴及毗鄰地區,從而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進而波及遠方市場。同時,商品生產規模的擴大,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從而滿足商品生產規模擴大的基本條件。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明顯存在著區域間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性正是區域市場結構變遷的動力。各地區在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資本資源等方面的稟賦條件、稀缺程度和分布組合特征一般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表現出優劣并存、長短互見、彼此都有所求的特征。這種資源需求與資源分布之間存在的不對稱現象,是推動區域間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內在動力和制定區域協作及聯合政策的重要基礎。在市場經濟和工業化起步階段,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在共同發展基礎上相對差距擴大。因為市場是以效益為導向,那些經濟基礎好、交通運輸便捷、信息靈便的區域投資效益高,必然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而那些經濟基礎薄弱、地處遠離經濟中心的邊緣區域,在競爭中勢必失去更多的發展機遇,進而強化了區域間的不平衡性。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是中心區域產生的前提。與生產力區域間分布不平衡相一致,市場發育在區域間也表現出不平衡,使社會資源得以重新配置,從而改變過去區域市場的格局。
商品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是分工的結果。地域分工、專業分工為區域市場形成的必備條件,通常來說,區域市場是以專業分工為原則向專業化市場方向發展。關于這一點,建立在市場發育基礎上的“斯密動力”理論能夠給我們一定的啟發:如果區域農業條件優越、糧食產品豐富,那么當地就可能形成糧食區域市場;有色金屬資源豐富的區域,則可能形成有色金屬交易市場等。
區域貿易(包括區內貿易、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三個部分)的繁榮是區域開放的結果,同時又成為區域市場變遷的動力。不論是區內貿易、區際貿易,還是國際貿易的發展,均相應地增加了市場流通的商品種類與商品數量,促進了商品市場規模的擴大。貿易業的發展,特別是對外貿易的發展,對農副產品、手工業產品的出口產生了刺激,極大地帶動了商品市場的發育。正如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所論述的那樣:我們先假定有這樣一個團體,貿易已在其中獲得某種社會價值;而最容易發展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東西的是對外貿易。如果對外貿易要贏得這種重要地位,它所提供的機會就必須大于國內的機會。因為有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原來囿于生產地或地方性市場交易的農副產品突破了過去的交易圈,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工業原料流向城市集散市場或口岸市場。同樣,由于多邊貿易的興起,原來進口商品僅限流通于口岸市場或城市市場,現在能夠沿著商路網進入內地,悄然影響、改變內地市場的流通與消費。
貿易業的興盛,使區域經濟能夠突破原來的市場邊界,從而納入一個范圍更大的新的區域經濟系統之中,這就勢必引起區域市場差異縮小,形成某種共同市場。這種共同市場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區域市場的變遷過程。外在動力:工業技術變革與交通技術革命及運用
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及運用,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如同早期大多數經濟史學家宣稱技術變革是西方經濟成長的主要原因一樣,促進了商品結構的變化,進而促進了市場結構的變遷。一個地區的工業化意味著制造業的發展是為了一個比特定地理區域更大的市場。工業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在商品生產和服務中引進了機械力以代替人力和畜力,大多數使用現代機器生產,生產設備比較先進,生產技術含量高。先進機器設備與現代技術一旦進入生產領域,就導致了商品和服務生產的迅速增長。原因在于先進機器設備與現代技術加速了制造的過程,比過去任何時候多得多的工業品被生產出來了,技術效率極大地提高了。正如洛克伍德所強調的那樣,1868年以后日本絲綢工業的市場組織和質量控制以較少的現代技術內容在經濟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顯著而廣泛的效果。在此,我們還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當現代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傳統手工業經濟同樣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原因在于傳統手工業經濟發展的潛能還沒有全部釋放出來。這也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經濟現代化不是簡單地用現代生產力去替代傳統生產力,而是在培育現代生產力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生產力中有價值的東西及其對現代生產力的互補作用,才可以避免既有生產能力受到破壞,才能使現代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快速增長。現代工業產品及傳統手工業產品量的擴張,增強了商品的供給能力,改善了商品市場結構,直接推動了區域市場結構的變遷。
現代交通與通信技術變革及運用對區域市場產生的影響與對歐洲市場所產生的影響不謀而合。歐洲經濟所有主要的歷史性變遷,都是伴隨著(或首先是由于)運輸與通信基礎設施的革命而實現的,歐洲13世紀至20世紀的經濟發展狀態的變遷歸結為四項運輸與通信的革命:13世紀內河水運與城市的興起;16世紀期間的海運與東印度及西印度間的貿易;19世紀中葉由于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鐵路等新運輸方式導致了工業革命和市場范圍的擴大;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信息技術革命,產生了及時生產系統(JIT)等高效的生產與分配系統。正是運輸與通信技術革命及運用,使歐洲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統一市場逐漸建立起來。
落后的交通運輸及通信設施對經濟發展和市場發育的影響,使區域自我封閉起來,僅依靠農林產品及少量的手工業產品維持生計,使區域封閉、地方市場彼此孤立、極少往來。當現代交通運輸與通信網絡開始建立并獲得了快速發展以后,在現實的交換活動中,運輸成本的降低是借助現代運輸方式來完成的。這必然要求有相當的運輸系統作為前提條件,并花費生產和交換活動中能夠承受的運輸費用。交換費用是市場范圍的函數,一般來說,交換活動的空間范圍越大,或者說,交換雙方的距離越遠,交換費用的數額就越高。由于投入到交換活動中的資源和投入到生產活動中的資源是同樣的資源,因此,將資源投入到交換活動中抑或生產活動中,取決于兩種活動的邊際生產率誰高誰低。當交換活動的邊際生產率高于它的生產活動的邊際生產率時,資源繼續投入到交換活動中。在生產活動的生產率既定的情況下,交換活動的空間范圍取決于交換活動的單位費用。因此,交換的空間擴張的歷史,就是單位交換費用不斷降低的過程。當然,交換活動的空間范圍不可能無限地擴張,是因為存在著正的(或不為零)交換費用。或者說既定的單位交換費用決定了既定的交換邊界。交通運輸技術的創新,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加速了商品流通速度,極大地便利了地方市場的貨物流通,使分割的市場聯結起來,由此引起市場范圍的擴張,提高市場的整合程度,進而形成區域市場。云貴區域市場形成與急劇變遷時期,正好是該區域現代交通運輸大建設、交通技術大運用的時期。
現代交通技術變革及其運用對市場層級變遷具有重大的作用。距離和費用的摩擦限制了市場的供應與需求范圍,為了方便起見,市場中心往往沿交通線配置。運輸網絡不僅促進客貨的流通,而且決定著市場功能的邊界。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在大范圍內、較大程度上改變了商路聯系的方向,使一些傳統商道在商貿聯系中的重要作用漸漸被新興的現代商道所取代,原來依附于傳統商道旁的中心區域降級為次中心區域,依附于新興商道旁的次中心區域迅速上升為中心區域,與之相對應的市場層級發生相同方向的變化。同時,現代交通工具的出現大大減少了地方市場的距離摩擦,由于到達一個大的市場中心更加便宜和方便,因而貿易活動存在著向少數大型市場中心集中的趨勢,使邊緣區域市場向中心區域市場遷移,中心區域的市場范圍逐漸擴張。
[論文關鍵詞]區域市場;市場變遷;內在動力;外在動力
[論文摘要]區域市場變遷是由于兩種動力即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與現代技術變革及運用的外在動力作用的結果,通過研究,彌補現存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 上一篇:企業改制危害性及治理對策
- 下一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