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員干部現(xiàn)代遠程教育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15 04:08:00

導語:農村黨員干部現(xiàn)代遠程教育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黨員干部現(xiàn)代遠程教育調研報告

一是參加遠程教育學習培訓的重點是黨員,然而,黨員的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結構偏低,學用轉化還還夠理想,再加上年輕黨員多數(shù)已經外出務工,在家的大多數(shù)是60周歲以上的老黨員。由于受到年齡、文化等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人的科技意識淡薄,在學習觀看遠程教育實用技術科教片時,只當作一般的片子一看了事,沒有把科技片當作學習技術的教科書,導致學用效果毫無效果。另一部分人是由于年齡偏大的原因,對運用農村實用技術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子女外出務工,自己勞力差,也只能看后發(fā)幾聲感嘆,恨自己年老體衰。在這種情況下,學用轉化效果也無從談起。

二是經濟條件制約,也使學用轉化效果差。五里是邊遠貧窮的少數(shù)民族鄉(xiāng)鎮(zhèn),農民的經濟條件差,思想比較保守,畏首畏尾的現(xiàn)象仍然普遍存在,擔心失敗還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多數(shù)人總是滿足于現(xiàn)狀,敢闖敢干的精神狀態(tài)只存在于少數(shù)年輕的黨員或農民之中,但年輕多數(shù)都已外出務工,遠程教育學用轉化效果差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遠程教育開展幾年來,農村的產業(yè)化不太大,這也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是政府所投入的捆綁使用資金有限,也是學用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上級遠程教育辦公室提出的一個站點一塊試驗地,以試驗地帶動周邊的農戶,是正確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種投入不足,加之生產周期長,管理差,多數(shù)的試驗地根本就沒能起到示范帶動的作用,有的則是形同虛設,名存實亡,學用效果更是無從談起。

四是遠程教育工作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遠程教育要有一支專門的工作隊伍,這是遠程教育工作經常性開展的必要條件,但事實上是,現(xiàn)在的遠程教育工作隊伍全部是由村干部兼任,在村級事務越來越多,越來越繁雜的現(xiàn)實條件下,要讓村干部騰出一部分經歷,來搞好遠程教育工作,這幾乎是不現(xiàn)實的,這也是村干部的工作經歷、工資待遇所決定的。這是農村遠程教育不能正常開展的原因之一。

五是遠程教育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還不高。盡管在形式上已經形成了由鄉(xiāng)中心播放戶、各村(各中小學)的終端站點、各村組的中心播放戶,構成的遠程教育網絡體系,但是從根本上講,這些網點只涉及到部分黨員和部分群眾。這除了在宣傳力度尚待加強外,也是學用效轉化果不明顯所導致的一種惡性循環(huán)。上級部門為遠程教育開通的服務熱線“*”所接轉的專家熱線,相當部一分時間處于無人接聽的狀態(tài),希望從遠程教育服務熱線學到點實用的技術,以彌補觀看電教片不足的人們的積極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遠程教育服務熱線的信譽度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這不能不說也是遠程教育學用轉化效果不太明顯的癥結之一。

六是在遠程教育的教學課件上,多數(shù)令參加學習的黨員和群眾望而卻步。在接收到的遠程教育課件中,大都是規(guī)模化、規(guī)范化的先進典型經驗、上檔次的生產技術。專門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要花大量的資金,而這些每項都要上萬元的資金投入,對于多數(shù)的農民來說,無疑是一個個天文數(shù)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當農村流行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十打伙,九扯皮”,更沒有實行股份制意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條件下,要完成較大項目的投資,實現(xiàn)規(guī)模化、科學化經營,規(guī)范化管理提高農村的經濟收入,是不現(xiàn)實的。形象地說,遠程教育科教片上已經是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生產經營,而現(xiàn)在的農村仍然處于家庭式的作坊階段。在外界已經實現(xiàn)的生產經營模式,而在這落后的農村,只能當作一部理想化了的片子一看了事。這也是我鄉(xiāng)農村黨員干部現(xiàn)代遠程教育學用轉化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之一。

實施農村黨員干部現(xiàn)代遠程教育,是黨和國家為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高全民科學技術文化素質,加快農村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戰(zhàn)略性舉措,在我鄉(xiāng)開展好農村黨員干部現(xiàn)代遠程教育,是落實好畢節(jié)試驗區(qū)“開發(fā)扶貧、生態(tài)建設、人口控制”以及“農業(yè)穩(wěn)縣、工業(yè)強縣、城建帶縣、旅游活縣”四大戰(zhàn)略的關鍵。我們要憑借地處水西湖畔的區(qū)位優(yōu)勢,在遠程教育工作中應該(或者是說主要是)開展以個性化教育為主,把原來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和廣大黨員的方式,改為普遍開展面向大眾的教育培訓與開展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培訓模式,提高學用的轉化效果。

所畏個性化教育培訓,就是按照農戶現(xiàn)有的種植或養(yǎng)殖類型,區(qū)別對待地分開進行。個性化教育培訓的模式,就是因人施教,即對愛好養(yǎng)豬的農戶,對其進行養(yǎng)豬專方面的專門培訓;對愛好養(yǎng)羊的農戶,對其進行專門的養(yǎng)羊技術培訓,使其對自己熟知的種植或養(yǎng)殖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了解并掌握相關的種植養(yǎng)殖技術、病疫防治、病蟲害防治等相關技術,降低成本,提高種植養(yǎng)殖的經濟效益,率先在全鄉(xiāng)的某個實用技術領域取得實質性的突破,為遠程教育學用成果的轉化作出表率,為加快周邊的農戶學習遠程教育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通過個性化教育的成功典范,帶動較多的農戶學習并運用遠程教育科教片上的農村實用技術堅定遠程教育培訓能幫助他們發(fā)家致富的信念,加速遠程教育學用成果的轉化,全面提高農村生產中的技術含量,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圍繞以提高學用轉化效果,實施遠程教育個性化教育培訓工作,著重開展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建設一支遠程教育經常性工作隊伍,保證他們有時間、有經歷、有計劃、有步驟地從事遠程教育培訓工作;遠程教育的技術輔導員要有實際種植、養(yǎng)殖經驗和相關技術操作技能,能指導接受教育培訓的農民群眾或黨員干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遠程教育培訓工作學用成果的轉化的效益和水平。

二是要收集各種農村各種實用的種植和養(yǎng)殖技術資料,這些資料的來源可以是通過從遠程教育終端接收站點上接收下載而獲得,也可以是從貴州希望網上下載而得,也可以從其他方面通過其他的方式獲得。在技術的運用過程中,還可以通過“*”這一遠程教育服務咨詢電話中獲得相關的配套技術資料。不管是通過何種方式上取得技術資料,都必須是全面的、系統(tǒng)的。養(yǎng)殖方面要涵蓋圈舍建設、養(yǎng)殖技術、病疫防治等相關的技術。種植方面要有土壤條件、相關種植的一整套技術、貯存保鮮、運輸?shù)纫幌盗械南嚓P技術,使農戶對該項實用技術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而不是一知半解。這對于農村運用實用技術的農戶來說,是保證其能順利取得實在的經濟效果所必須的,是保證其產業(yè)從小做大做強的根本保證,是從事相關行列的農戶立于不敗之地的保證。使農村黨員干部遠程教育在學用成果轉化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達到黨和國家作出開展遠程教育的初衷,達到黨員受教育,農民得實惠的真正目的。

所收集的技術資料,既要有規(guī)模、上檔次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模式,也要有能適合農村單家獨戶都能生產經營的、小規(guī)模的、投資少的實用技術,方便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寬裕的農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三是選擇對象,開展個性化教育培訓。選擇技術條件、經濟條件、市場前境等各方面都較好、有開創(chuàng)精神、敢闖敢干的黨員或群眾作為開展個性化教育的對象,把開展個性化教育對象選擇好,對于加速接受教育培訓的對象的學用轉化成果,對于降低生產成本,使其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發(fā)揮先進典型的模范帶動作用,增強示范帶動效果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四是建好實驗地,發(fā)揮試驗地的示范帶動作用。開展個性化教育培訓,能加速對學用成果的轉化。但是,由于單個農戶所種植或養(yǎng)殖的畢竟單一的品種,并不是對所有的農戶都能產生示范帶動作用,因此這就需要用試驗地來彌補這其中的或缺,因為試驗地可以分為多個不同的小塊,每一塊可以試驗不同的品種,以彌補無相關專業(yè)戶示范所帶來的不足,給徘徊不定的人們吃個定心丸,增強他們對遠程教育的信心,對遠程教育學用成果的轉化,推動農村實用技術的普及、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五是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把遠程教育的學用成果轉化引向深入。不管是專業(yè)戶的示范帶動,還是遠程教育試驗地的示范帶動,在本鄉(xiāng)鎮(zhèn)的范圍內畢竟還是有限的,因此,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開放式的教育培訓方式,更有利于把各種實用技術不斷地引向深化。由于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一向把“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捧為真理的農民群眾,希望見到的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利益,因此,采用走出去,可以讓當?shù)氐霓r民群眾增長見識,學習外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增強其生產經營的信心和決心。請進來,就是把外面的相關專家學者請到本鄉(xiāng)傳授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使當?shù)厝罕娫谧悴怀鰬舻那闆r下就能學習到通過遠程教育學習不到的知識和技術。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提高生產中的科技含量,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社會和諧和發(fā)展。

總之,遠程教育工作要以個性化教育培訓為主要模式,才能使常用轉化效果取得較好的效果,達到示范帶動的目的。同時也要收集適合于普通農村家庭生產經營的農村實用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達到“同在一片藍天下,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斷提高農村科技文化素質,增加農村收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