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局十二五研究報告

時間:2022-03-25 02:57:00

導語:文化局十二五研究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文化局十二五研究報告

當前,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迅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古樸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植根于大峽谷秀美的自然環境與悠久的社會文化歷史之中,特色鮮明,底蘊深厚,是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這些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成為××旅游開發的資源優勢。只有注重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才能在發展旅游業與傳承××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之間找到平衡點和契合點,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以推動我州民族文化旅游業健康穩定的發展,真正成功打造多元民族文化基地。

一、××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現狀

(一)××民族傳統文化概況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全州各族人民不僅共同開發××、保衛祖國的疆土,還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詩歌、音樂、舞蹈、神話、傳說、民俗、民居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內容包含了創世、天文、地理、生產勞動、生活習俗、愛情婚姻、宗教信仰等。由于××地處邊境一線,自然環境特殊、交通閉塞等原因,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比較緩慢,形成了同內地及其它邊疆民族地區許多不同的特點,民族傳統文化的原生形態保存比較完整。

由于××各民族都沒有文字(傈僳文出現于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一種外國傳教為傳教需要側創立的拉丁字母文字,歷史僅百余年),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發達,經濟的繁榮,宗教和非宗教文化的滲透,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民間老藝人的過逝而逐步消亡。再加上外來的非教堂文化沖擊,網絡文化的紅火,各種版本的音像資料進入尋常百姓家,××又緊靠緬甸,傈僳、獨龍、景頗等民跨境而居,邊民往來頻繁,為外來文化的傳入和滲透提供了便利條件,許多地方邊民吃的是進口米、穿的是西裝、唱的跳的是外來歌舞、聽的看的是外來的廣播和電視,迫使很多地方傳統文化被冷落,民族傳統文化消亡速度日益加快。

(二)民族文化的保護開發現狀

1.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我們組織專門的工作組,搜集整理了各民族的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諺語、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十大集成,并先后出版了傈僳族《創世紀》、《傈僳族民間故事》、《普米族民間舞蹈集成》、《怒族民間故事集成》等書,做了大量的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整理工作。

2.1998年—2002年開展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藝人調查及命名,對全州300多名民間藝人作了調查,撰寫了調查材料70余份。向省里申報美術藝人8人,被命名6人;申報音樂舞蹈藝人13人,被命名9人。

3.2004年至2005年5月,根據全國全省的統一要求和布署,對全州的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地毯式的普查。經專家委員會評審,249個項目列為縣級保護名錄(其中貢山70項、福貢42項、瀘水77項、蘭坪60項),229項公布州級保護名錄,推薦申報了省級保護名錄135項,批準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1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0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人。

4.開展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傈僳族民歌”的專項保護工作。2007—2008年由州文化館牽頭,采訪了全州四縣傈僳族聚居區的傈僳族老藝人60余人次,其中高齡藝人20余人次,收集各類傈僳族民歌170余首,錄音1170分鐘,錄相1068分鐘,拍攝圖片1600多張,形成了傈僳族民歌手稿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87份,傈僳族民歌成品音視歌曲130單曲(帶唱詞字幕),藝人小傳42份,搜集傈僳族民間樂器14件。在此基礎上出版了650頁的《傈僳族民歌集》,為我州科學化、規范化、永久化的開展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奠定了基礎。

5.從1990年開始,我們每年在一個鄉鎮舉辦一屆旨在展示和發掘當地民族文化的鄉級農民業余文藝匯演,至今已在18個鄉鎮舉辦了18屆。鄉級農民業余文化匯演的舉辦,為當地農民提供了一個展示當地民族民間藝術的平臺,為專業文藝團隊提供了一批進一步提升并搬上舞臺的藝術創作素材,也培養了一批當地的民間藝人和文化骨干,激發了當地群眾承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了當地民族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的自覺意識。

6.大力組建和扶持農村業余文藝演出隊,目前,全州260個行政村和社區,共建立了168支農民業余文藝演出隊,他們立足當地自編自創自演,利用茶余飯后的時間為當地村民演出,活躍了當地的群眾文化生活,也為當地民族文化的傳承培養了一批接班人。

7.積極扶持民間藝術團。州縣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都很重視民間藝術團的發展,特別是傳承民間技藝、民間絕技并進行市場化動作的藝術團,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比如瀘峰藝術團(傳承上刀山下火海絕技)、大南茂民間藝術團(傳承傈僳族多聲部合唱和傈僳民間三大調),為他們創造對外展示和演出的機會。

8.充分利用社會名人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努力探索民間文化的自我傳承的途徑。著名詞作家陳哲先生出于對普米族文化的興趣和愛好,在蘭坪他辦了普米文化傳承點,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普米族民間藝人,并在蘭坪縣城開辦了一個以宣傳、展示普米文化為主的土風茶樓,積極探索民族文化的傳承、展示、弘揚并與市場相結合的路子。對此州縣文化部門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并予以積極地支持。

9.積極利用并創造一切條件和機會,加大民族民間文化的宣傳和展示力度。這幾年來、我們充分利用省級的“三個一”展演、新劇節目展出演的機會,州縣文化部門和文藝團體創作編排了諸如《峽谷神韻》、《母親河》、《傈僳人》等一批優秀劇節目參加省里的展學演和賽事,取得了不斐的成績,還有如《哦得得》、《××大小調》、《傈僳歡歌》等一批優秀作品被傳唱到國內國外和港臺地區,傈僳、普米、那瑪民歌中央電視臺“中國民歌盛典”展示后被錄入“中國民歌博物館”。普米族的《跳龍》在國際旅游節中跳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傈僳的多聲部合唱多次登上了國家級的電影節和國際合唱的藝術殿堂,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驚嘆和高度評價。通過多年的努力和各種場合的展示,××各民族的文化在國際國內得到了很好的宣傳,提高了聲譽。還有一些民間藝術先后到日本、泰國進行交流和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二、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面臨的問題

××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傳統深厚。幾千年來,各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不僅有大量的有形文化遺產,也有斑瀾多姿的無形文化遺產、神話、歌謠、諺語、音樂、舞蹈、等藝術和技術以及各種禮儀、風俗、民族體育活動等,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不僅成為××各民族賴以綿延發展、增加凝聚力的紐帶,而且成為各民族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以及聯系世界的橋梁。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推進和全球化的日益增強,隨著科技手段和文化傳媒的日新月異,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發展面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經濟與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文化投入沒有一定的合理比例,業務經費得不到保障;二是一些干部缺乏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觀念,重視自然資源開發,忽視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三是民族民間文化損毀、消亡的現象十分嚴重。一些獨特的語言、文字和習俗在消亡,大批具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村落、村寨、民居建筑群遭到破壞,依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各種技藝、習俗、禮儀等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一些傳統技藝由于依靠口傳心授而長久流傳,由于掌握這些技藝的藝人年事已高,這些民間技藝往往因老藝人的離逝逐漸消亡;四是繽紛浩瀚的民族民問文化資源大多分散存留或留傳于民間,但由于缺少相關的政策法規、專門人才、管理手段和經費,文化資源的流失情況更加嚴重,收購、倒賣、盜賣民族民間文物珍品,濫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進行各種商業操作,使這些文化資源大量流失,使某些民族民間文化傳統發生嚴重變異,甚至出現一些損害民族感情和尊嚴的事情;五是大量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代表性實物和資料難以得到妥善保護,保護經費不足;六是民族民間文化的研究人員短缺,出現斷層。

在扶持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約性因素:

第一,××文化產業因受經濟社會發展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從發展的總體態勢看,尚處于培育階段。目前的產業發展狀況是市場發育層次低、消費群體小、消費能力弱。由于我州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旅游產業處在起步階段,沒有構建起文化產業發展的平臺,很難在短期內形成能夠承載文化產品營銷的消費需求市場。雖然有一些零星的經營項目和經營企業,但經營規模小、營銷檔次低,加之人才缺乏、制作成本高、投入嚴重不足,沒有系列化、規模化的文化藝術產品,家庭作坊式的經銷方式占了很大比重,尚未形成規模經營和規模效應,文化產業發展的起步難度相當大。

第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薄弱。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以文化事業的繁榮作為基礎的,但由于受經濟發展滯后的影響和制約,我州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十分有限,基礎設施建設的硬件部分幾乎完全靠省里支持和補助,以至發展緩慢、依賴性強,自我發展能力嚴重不足。人才難舉,特別缺乏高、精、尖的專業人才和懂經營、會管理的文化市場營銷人才。文化隊伍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依賴思想嚴重,缺乏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

第三,文化產業發展的軟環境不足。主要體現在:一是沒有配套的政策措施,中央和省制定的相關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難于兌現;二是沒有形成適應我州文化產業發展的投融資機制,文化部門自身沒有造血功能,社會供血嚴重不足,產業起步艱難;三是缺乏精品藝術產品、知名文藝人才、聞名遐邇的人文景觀和支撐文化產業發展的旅游產業。

三、十二五期間××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相關對策

在世界向現代化邁進的今天,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已成為人類促進文明發展的重要之舉。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政府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社會各界關注的目光越來越多。盡管如此,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現狀仍不容樂觀。大量珍貴的無形文化遺產和浩瀚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在不同程度地遭受著破壞和毀滅,不少瀕臨絕境的民間藝術品種和文化表現形態正亟待搶救和保護。

對此,我國政府自1990年以來,連續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涉及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政策和管理辦法。2003年初,文化部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與此同時,我省還制定了《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這些無疑為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保護得當、利用得好,則可造福于民;反之它將隨著歷史的演進而逐漸淡化直至湮滅。因此,我們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緊迫感,要緊跟科技進步的時代步伐,利用現代科技成果和方法,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這一資源,為民族發展的現實服務。但在開展這項工作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加大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的宣傳。制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列,用法律的形式保護優秀民間傳統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促進我州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采取利用民族節日、宣傳車、宣傳欄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使之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參與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二)各級人民政府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程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給人員、給編制、給經費,確保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順利開展。同時,制訂地方民族文化開發保護的管理辦法,依法開發保護。

(三)組織相關部門聯合對民族民間文化進行普查和編目,詳細掌握本地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情況,分類登錄,以便于系統地開發。

(四)認真開展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將民族民間文化列入教學內容之一。這樣既能弘揚民族民間文化,又使民族之瑰寶有更多的傳人。

(五)加大對民族節日活動的宣傳與扶持。民族節日的開展,對于弘揚本民族優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大對節日的扶持,能夠達到較好、較廣的宣傳效果,同時也能挖掘出許多優秀的民族文化。

(六)要把民族文化資源開發納入科技進步工作這個大的范疇。民族文化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和資本,其經濟價值是不可低估的,通過舉辦民族文化節,把文化與經貿、技術、人才、資源開發等很好地結合起來,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所以在抓好科技進步工作時要將其納人工作范疇,統籌安排,齊抓共管,使科技進步工作與民族文化資源開發實現良性互動。

(七)挖掘民族優秀文化的內核,弘揚民族精神。一是通過民族文化本身展示各民族祖先的科技成就和創造精神,激勵后人奮發向上;二是大力弘揚民族文化中重視知識、重視教育、重視創造的積極內核,因勢利導、積極善用,凝聚成一種全民族的科學精神。

(八)拓寬文化投融資渠道,完善、優化文化經濟環境,逐步形成多渠道籌措資金,多元投資文化產業的新格局。

1.向上級部門爭取資金,增加財政性扶貧性無息、貼息資金投入。

2.以優勢的民族文化資源為依托,吸引州內外資金投入文化產業的建設。

3.鼓勵民間、社會資金投資文化產業。

4.加強資本積累,開源節流,擴大再生產,充分利用州內外甚至省內外市場發展我州文化產業。

(九)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在此基礎上,優化投入,不斷增加動態投入。

(十)大力培養和引進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優化人才流動機制,以文化系統內懂經濟,會經營管理的人員為對象,集聚一批人才;實行公開招聘,按照公平、公正、公開、擇優的原則,向社會招聘一批立志于文化產業,善于經營的人才;以優厚待遇聘請特殊人才,吸收一批文化產業發展的急需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對于文化產業開發、營銷中的有功人員,給予榮譽和物質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