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財政民生取向和內涵思考
時間:2022-04-30 08:17:00
導語:公共財政民生取向和內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以人為本,中國財政的目的和靈魂;科學發展,中國財政職能的新內涵;國有資產管理,中國財政特有職能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以人為本,是與以物為本相對應的、中國財政的“民生”取向,主要的:一是在財政收支總量上要“適度”、現代財政學強調財政的三大職能,即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穩定經濟、全面發展,就是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在構建公共財政模式的同時,對近60年來新中國積累起來的30多萬億元的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尤其是把構建公共財政與國有資產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說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題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中國財稅改革30年來,中國財政稅收隨著整個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發生了舉世矚目的變化。從財政稅收理論的視角看,主要是經歷了由傳統的國家財政論或稱國家分配論向公共財政論的轉變,由計劃經濟財政稅收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共財政稅收模式的轉變。應該說這是改革開放30年來的重要成果之一。
以人為本,中國財政的目的和靈魂
以人為本,是與以物為本相對應的。它強調人本主義,就是在處理人和物的關系中,人是第一位的,物是為人服務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應該說這就是中國財政的目的,也是中國財政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靈魂。這是西方公共財政論所不可能提及的。
中國財政的“民生”取向,主要的:一是在財政收支總量上要“適度”。我們知道,在國民收入總量既定的條件下,政府作為公共部門收支總量多了,私人部門(包括企業和居民)的就少了。政府收入總是超常增長,居民收入只能是低增長或負增長。關注“民生”,恐怕就要做到政府、企業、居民三者基本同步增長。二是在財政支出的安排上重視“民生”,包括人的“學(習,受教育)、勞(動)、(養)老、病、住”等方面,即教育和科技文化支出、社會保障(包括失業養老醫療保障)支出、經濟適用房建設支出等在財政支出中要有合理的份額。還要注重增加公共衛生、公共防疫、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出。此外,在中國還必須加大對“三農”的投入。這是因為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三是在財政收入上要注重減輕民負,更加注重稅收負擔的公平,在中國目前主要是規范政府分配秩序。
科學發展,中國財政職能的新內涵
現代財政學強調財政的三大職能,即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穩定經濟。目前,我國以《財政學》、《公共經濟學》或《公共財政學》命名的財政學教材很多。在敘述財政職能時,多是照搬這三大職能,難得一見的是將第三個職能表述為“經濟穩定與發展”。我贊成把科學發展作為中國財政職能中“穩定與發展”職能的內涵。經濟穩定包含著經濟適度增長,但經濟適度增長并不意味著發展。可以說,發展是時代賦予中國財政的歷史使命。但如何發展呢?回答應該是:科學發展!這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全面發展,就是要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證世代永續發展下去。顯然,這就要求中國財政學科建設和發展應該將這些要義貫穿到財政職能和財政學體系中去。
國有資產管理,中國財政特有職能
在構建公共財政模式的同時,對近60年來新中國積累起來的30多萬億元的國有資產進行管理,尤其是把構建公共財政與國有資產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說一直是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題。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2008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企業國有資產法》第60條指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按年度單獨編制,納入本級人民政府預算”,第61條規定:“國務院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部門負責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草案的編制工作。”這無疑為構建中國社會主義公共財政模式規定了豐富的和頗具中國特色的內容。我們知道,公共財政雖是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財政模式。但是,正如世界各國實行的市場經濟體制各具特色、形態各異一樣,公共財政在各個國家之間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顯然,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決定了參與國有資產管理,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是中國公共財政的有機構成和獨具特色的內容。
-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調研報告
- 下一篇:居民消費提振經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