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補貼資金發放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9 08:42:00
導語:農信社補貼資金發放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縣發放涉農補貼資金基本情況;涉農資金發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改進涉農補貼資金發放的措施及建議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缺乏統一規范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辦法,部門協調配合不夠、帳戶信息準確度低,安全隱患大、農戶取款成本高、農信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沒有補償,虧損經營壓力大、制訂統一的管理辦法和日常工作處理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各級財政、歸口管理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的職責、加強宣傳,搞好協調配合,確保資金安全和服務到位、統一補貼發放方式,有效整合農民補貼賬戶,合理把握發放的時間和次數、考慮農村信用社的企業性質,建立成本補償機制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推出了一系列面向農民的補貼政策,并要求逐步實行金融機構電子化發放,由于在廣大農村地區,只有農村信用社網點最多覆蓋面最廣,涉農補貼資金由農村信用社發放基本上成為了必然選擇,農村信用社也認為這是一項光榮神圣的任務,是服務“三農”義不容辭的責任。實踐證明,實行涉農資金“一折(卡)通”發放,有效防止了資金被擠占挪用,提高了資金發放的效率,減輕了基層政府機構的工作壓力,極大的方便了農民群眾,農村信用社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得到提升,是一項多方共贏深得民心的舉措。但是作為一項前所未有的長期性工作,面對整個社會最龐大的群體,農村信用社在發放涉農補貼資金的過程中,尚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有些還相當突出,如何處理好這些問題,關系到黨的惠農政策能否落到實處,更關系到千千萬萬農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也關系到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成果。為此,筆者深入湘西州*縣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了解,并以*縣為例,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建議。
一、*縣發放涉農補貼資金基本情況。
*縣位于湘西中部,轄12個鄉鎮,總人口13.85萬,農戶總數29000余戶,全縣只有農信社、農業銀行、農發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四家金融機構,除農信社外,只有郵政儲蓄銀行在部分鄉鎮有分支機構,農信社網點最多,存款、貸款總額均位居縣內各家金融機構之首。自2005年首次糧食直補資金以來,的項目不斷增多,目前全縣所有的財政涉農資金都是通過農信社發放,累計資金60余萬筆近3億元,其中僅2009年前5個月就82367筆5105.24萬元,為確保國家支農補貼資金安全足額到達農戶手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二、涉農資金發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一)缺乏統一規范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辦法,部門協調配合不夠。由于涉農補貼資金項目多,涉及到多個部門,資金未完全歸口,沒有統一規范的操作流程和管理辦法,各部門配合不協調,責任不明確,從而影響了發放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主要表現在:數據采集和更改不及時,信息質量不高,一個資金項目數據信息往往要經過多次反復修改才能發放成功;發放方式不統一,導致一人多戶,一戶多折現象普遍存在;宣傳解釋不到位,廣大村組干部和農戶甚至部分涉農單位對涉農補貼資金的內容、具體的發放程序和有關要求不夠了解,對“一折通”發放方式認識不夠,造成很多誤解。
(二)帳戶信息準確度低,安全隱患大。據調查,大部分涉農資金專戶開戶時農戶的身份信息完全是由財政及相關部門提供,農信社受自身電子化建設滯后制約,很多網點當時不具備網絡身份核查功能,無法對身份信息進行核實,賬戶開好后,存折又是由財政及政府相關部門發送到農戶手中,取款時也沒有要求持身份證明,由于個別部門在履行職能時沒有完全盡職,導致農戶身份信息準確性不高,很大一部分帳戶名稱和身份證號碼有誤,導致無法掛失無法加密等多項業務的辦理,給農戶資金安全帶來巨大隱患,農信社只能發現一戶修改一戶,費時又費力。
(三)農戶取款成本高。絕大多數農民都居住在山區,交通不便,辦理一筆業務往來交通費約5至30元不等,還要耽誤一天工,而各種補貼金額卻較少,一般補貼總金額在500元以下,再加上涉農補貼發放的次數多,宣傳工作不到位,導致部分農民每次一發錢就立即前來取款,還有的錢還未發放就來取款或者取了一次又來取二次,花費了高額的交通費用和浪費很多工時。
(四)農信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沒有補償,虧損經營壓力大。一是憑證等辦公用品耗費巨大,2008年度,共耗費涉農、低保等存折12780個(成本10560元),取款憑單17萬余張(成本15300元),存折打印機打印損壞6臺(購價15000元),還有大量的色帶、打印紙等;初步統計以上費用占全社印刷品及電子耗材成本費用的40%以上。然而信用社在辦理此項業務時,從來沒有收取1分錢的存折工本費,大大加重成本費用負擔。二是對信用社其它業務經營造成了較大影響和沖擊。部分黃金存款客戶流失,特別是單位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對存取款的時效性要求比較高,部分與信用社常有業務往來的存款大戶因辦理存取款時要長時間排隊不如以往方便而轉向了其他銀行開戶,剩下來的業務也比以前次數減少。通過調查發現;這些留下來的客戶已改為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資金分散存放;貸款發放及回收當日不能即時到位,借款人持信貸員辦理開出的貸款發放及收回單據大部分要到第二天才能入帳到位,借款人為在信用社貸款而等待不安,為還清貸款而來回跑路怨氣很大,反應強烈。三是信用社承擔了過多的壓力和責任,成為各種矛盾和意見發泄的主要對象。由于農戶文化水平和素質普遍較低,對農信社發放涉農資金理解認識不夠,把資金發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歸到信用社,把對政府的一些不滿情緒發泄到信用社,責罵和刁難一線員工,對因自身原因導致的密碼遺忘、磁條消磁、存折遺失等不理解,甚至有個別心懷不良的人趁人多擠亂借資金差錯或有假幣故意制造事端,被識破后在營業間吵鬧及辱罵信用社員工,加上高強度的超時服務,造成臨柜員工精神高度緊張,心理壓力過重,信用社的社會形象也受到影響。
三、改進涉農補貼資金發放的措施及建議。
(一)制訂統一的管理辦法和日常工作處理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各級財政、歸口管理部門以及金融機構的職責。各相關部門要指定專人負責,明確數據采集的標準,數據受理、處理、反饋的時間,賬戶掛失及信息修改的程序,使流程保持高效暢通,減少積壓。
(二)加強宣傳,搞好協調配合,確保資金安全和服務到位。各級黨委、政府部門、村組干部要高度重視農戶數據信息的采集,保證信息采集的質量,要加強對涉農資金的政策宣傳,對發放的項目及標準及時公告,讓農民群眾心里明白;信用社要加強資金的管理,及時和財政部門對賬,防止款項被擅自挪用,要加強農戶身份信息的核查,對身份信息不符的憑相關證明進行修改和重開戶,提醒農民妥善保管“一折通”存折,引導農民使用密碼,防止資金被冒領和盜取,同時要對系統進行優化升級,在發放補貼時注明具體的補貼名稱,方便農民知道得到了什么補貼,從而減少農民的查詢時間,提高取款效率,使員工輕松,農民滿意。
(三)統一補貼發放方式,有效整合農民補貼賬戶,合理把握發放的時間和次數。按照方便農戶取款、規范補貼資金管理的原則,由財政部門牽頭,配合農村信用社開展農民補貼賬戶的清理工作:以戶為單位,保留戶主存折作為農民補貼基本賬戶,其他成員補貼賬戶進行銷戶;對必須按人開立賬戶的,保留其賬戶。除明確規定必須進入家庭成員賬戶的補貼,其它各項補貼均直接撥入“一折通”賬戶,避免農戶手中有多個存折分不清到底哪個存折領什么補貼,拿錯存折導致取不到錢;同時對同一階段或同一類別的補貼盡可能集中時間發放,發放時先張榜公告,避免農戶往返多次取款。
(四)考慮農村信用社的企業性質,建立成本補償機制。信用社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必然要求其注重自身經濟效益的提高,發放涉農資金后,業務量成倍增長,但收益與成本極不對稱,導致金融服務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很難提供優質服務。由于其它金融機構在農村網點少,無法分攤更不可能通過招標選擇,建議地方政府和財政部門充分考慮發放涉農補貼資金業務的政策性特征,給予信用社政策性業務的費用補貼,從而不斷提高涉農補貼資金發放的服務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