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調研報告
時間:2022-08-04 04:30:00
導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思想文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之一。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部分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作為人生起始階段的少年兒童時期,打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不僅關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百年大計。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未成年人教育任重道遠。
核心價值體系是一面旗幟,它昭示了不論社會思想觀念如何變化,不論人們價值取向怎樣變更,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動搖的。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持續深刻變革,社會結構變動深入復雜,利益格局調整廣泛深遠,思想觀念變化激烈尖銳,各種思想文化相互交織、相互沖擊,這一切都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不斷帶來新的問題,也不斷挑戰傳統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能夠有效地在少年兒童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要在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社會思想觀念激烈變化的背景下培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新一代建設者,必須改革創新現有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對未成年人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必須求真務實。
一,要從人的發展角度去確立教育目標,把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需求之中
檢討和反思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們會發現,多年來我們習慣于把正確的價值體系作為一種理念和思想傳遞、灌輸給青少年.并在不自覺中從整體事業的視角,把青少年作為傳輸先進價值體系過程中的一個被動的客體,主流價值觀的教育與青少年自身社會性發展的需求相脫離。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大的、抽象的、理論性的、與孩子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的,甚至是相對較為空洞的觀點、理論轉化為孩子們切實需要、樂意接受、能夠理解的東西。這不是方法的問題,而是涉及到了整體教育觀念和價值的思考和轉變。其核心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青少年成長發展統一起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為青少年自身道德發展的需要。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哈維格斯特(r.j.havighurst)是發展任務學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無論是處于什么社會制度背景下.也不論生活在什么樣的發展階段,一個時期的發展任務完成得好,這一個體與外部,包括社會、他人、自然等關系就會和諧,其個體的生存狀態就會順暢快樂;相反,則會與外部適應不良,沖突不斷,甚至反社會.自身也會面臨多方面的失敗。在這一學說給6歲一12歲的人生開出的九項任務中,有一條很突出的任務就是“形成對社會制度和社會集團的看法”,這實質上就是對社會制度價值和主流意識的認同,作為一種以西方中產階級為主要對象群體的理論,我們不去全面評價其優劣。但它可以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視角,即從未成年人個體的發展出發去思考社會價值和思想道德教育。依我看,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快樂的人生,必須構建起三個支撐:物質支撐、自我精神支撐、社會支撐。而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搭建起這三個支撐。幫助他們獲得物質支撐的能力,就需要培養其學習能力和職業能力;幫助他們獲得自我精神支撐的能力,就需要培養其堅定的信仰和完善的人格;幫助他們獲得社會支撐的能力,就需要推動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學會與他人的溝通和合作。這些能力是建立在青少年所處的社會和他們的現實生活之上的,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論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還是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必然是這些支撐的重要內核。
例如,愛國主義教育是個很大的題目,但愛國主義情懷卻是一個孩子正常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一些學校和家長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身體鍵康和學習成績上,以為只要把這兩點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證了。這是極大的誤區,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離得開國家,國家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也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一個沒有國家觀念的人,一個對國家沒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夠快樂和發展呢?使愛國主義情懷伴隨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伴隨孩子價值觀、情感、社會性的發展,是有效的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比如,韓國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就把民族文化傳統融入孩子的現實社會生活之中。雖然傳統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髓,似乎很抽象,看不見、摸不著,但卻讓一個人在不經意處閃現出它的痕跡。因此,在小學階段,韓國強調學習正經的生活之道,即個人生活上強調端正、誠實、節制、創造、深思:社會生活上強調寬容、愛家庭、和睦、親切、公益精神、責任意識、團結合作、公正;國家生活上強調三愛教育: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實現了社會提倡的主流價值與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統一,其思路非常值得研究借鑒。
二,價值觀念、行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體,化“強制性的觀點灌輸和行為制約”為“全面的人生發展輔導”
對一個人來說,價值觀念絕不是孤立單一的。但長期以來.不管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在社會上,我們都習慣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簡化為道德價值、倫理、觀念、信條的傳遞與灌輸。對處于人生學習階段的未成年人,即使注意到行為的重要作用,我們大多數時間里也習慣于使用教訓、限制、規定、懲戒等手段。特別是現代的孩子,他們享受了中國人從未經歷過的物質成果,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輩完全不一樣的物質態度;他們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寬松空氣中呼吸,自然就更加重視自我的發展,追求著父輩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縱;他們經受著快速發展的高科技的沖擊,必然視野開闊、思維敏捷、蔑視權威、崇尚創新。一定意義上,他們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人性,發展也會更加全面。在社會性發展上,價值觀念、行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體,是這一代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其內在成長的必然選擇。而全面理解和實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則是我們必須充分重視的問題。
在社會價值觀念上,祖國利益至上、堅持人民利益方向、誠信守紀、崇尚科學、熱愛勞動、和諧與包容,等等,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也是當代青少年自身成長發展、積極適應社會的必然要求。在行為能力上,對他人的理解、包容和接納的能力;對社會元素,包括祖國、人民、制度價值的適應能力;通過創造性勞動,實現“天人合一”的能力;正確地認識、評估、接納自我的能力等四種能力,反映了道德價值的幾個基本關系,既是一種規則能力,也是一種在價值指導下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而情感則是一個人道德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關系到一個人生存狀態的好壞、關系到一個人生存環境的優劣、更關系到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狀況。當一個人與他人相處時,如經常面對一種正面的如尊敬、信任、贊美、喜悅、熱情等情感及態度的話,他必然會是精神愉快,獲得支持的;反之,一個人總是處于仇恨、嫉妒、厭惡、冷漠、懷疑、恐懼等負面情感和態度時,他必然會情緒低落,遠離人群。所以,培養孩子對祖國、人民、勞動、科學的正面情感,激發孩子對損人利己、愚昧無知、好逸惡勞、驕奢淫逸等負面情感進行調整的情感能力,同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忽略。
例如對孩子的“人民”觀念和價值的教育,這是主流價值觀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以往的教育中找們往往忽略了啟發孩子對“人”的關注,不知不覺中就把“人民”抽象起來。其實,以人為本,不僅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指導價值觀,也是服務人民的道德和品質的認識論基礎。對未成年人進行服務人民的教育,必須注重培養他們對“人”的正確認識和態度。這包括對每一個個體意義上的“人”的尊重,特別是對社會弱勢人群的同情、感悟和援助支持,從“人”’的角度引導未成年人去理解服務社會及人民大眾的榜樣人物的行為和思想,等等。教師、家長平時注意對他人的尊重,在未成年人周圍培育起互相尊重的氛圍,這些看似與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等核心價值的教育關系不大,但對于未成年人的影響卻絕不可低估。
再如,愛國是一種社會價值觀念,但對一個社會個體而言,它更是一種真實的情感。運動員獲得世界冠軍,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往往會淚流滿面。而此時,國家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愛國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蘊含著的豐富的內容,激蕩著每一個人的心田。幼年的生活是一個人情感發育的基地和搖籃,更是一個人愛國主義情感的最主要的發生地。充分利用社會環境中愛國主義的情感元素,使之對未成年人的愛國情感養成起到渲染、感動、激發、加強等作用;善于制造情緒場景,活動的準備、物件的擺設,都努力創造一種氛圍,讓未成年人在接受價值觀念的同時,心靈也能夠受到震撼,這對于愛國主義核心價值的確立特別重要,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更是意義重大。
三,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改“把真理交給孩子”為“帶領孩子去尋找真理”
強調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是現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帶領孩子去尋找真理”,就是真正把未成年人放在教育的主動者的地位;真正實現未成年人的積極主動探索狀態;真正改變主流價值觀念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積極灌輸自說自話、被教育者消極接受不激不動的狀況。
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斷更新,特別是在和孩子具體接觸時,要樹立正確的工具價值,即具體的、貫穿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那些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如,正確看待少年兒童,真正把他們作為能動的、具有發展性的主體來給予應有的尊重;把每一個少年兒童都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實體,應該受到不同的對待;始終采取接納的態度,即從理解出發積極面對少年兒童;樹立尊重的觀念,即在工作過程中尊重少年兒童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權利;注意對少年兒童負責與對社會負責的一致性,注重把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孩子自身的發展需求統一起來,等等。
二是圍繞社會現實和兒童需求尋找教育主題,我們的道德教育的計劃絕不能只來源于上級的精神、下發的文件,好的教育主題一定來源于孩子成長的焦點,他們關注和議論的熱點,他們與社會、與成人、與自身的矛盾點,他們發展的關鍵點,等等。我們習慣于以系統觀點,如愛國主義、民族傳統、理想信念等為主要的教育組織形式,而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更需要“以問題為中心”“問題”,就是緊密聯系現實生活的,就是跨系統、跨學科的,就是孩子有興趣,并且需要主動去思考、去探究的。離開這些與未成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教育的實效性很難提高。
三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必須強調實踐、體驗、創造的過程,盡可能通過孩子自己的角色體驗、情景體驗,讓孩子成為社會化成長中的主動者。特別是那些離他們實際生存的現實社會有較大距離,甚至在孩子看來是矛盾的、相反的純理論、觀點和認識,如果沒有孩子的主動積極的參與,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認同。
例如,“誠實守信”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但如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誠實守信教育卻是教育中面臨的困惑和難題。除了孩子自身表現出來的時代特征之外,社會多元化的思想意識以及成人間的道德失范行為,也對以簡單講道理、提要求的誠信教育提出了尖銳的挑戰。
此時,訂立孩子認同的“規矩”,讓抽象的團結友愛的思想品質條文化、規則化,就是發揮孩子主動接受教育的積極性的好方式。在家里訂立一些體現個人與他人、與集體、與社會等關系的規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規則:有好吃的要先給爺爺奶奶,出門要和爺爺奶奶說再見,下學回家要主動向爺爺奶奶問好,拿長輩的東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語的規則:見了老師或長輩問聲”您好”;與同學或家人道別時說聲“再見”;得到別人的幫助說聲“謝謝”,;無意做了影響他人的事說聲“對不起”;別人向自己道歉時說聲“沒關系”;回到家時說聲“我回來啦”,等等。
規則的內容、適用范圍、獎懲方式等,要和孩子一起討論、商議決定;一經確立,家長帶頭執行,不小心違反,就主動接受懲治;規則還要隨社會形勢變化和孩子的成長,不斷修訂,豐富其內涵。對于孩子來說,規則是一種外在的制約,而自我參與訂立,會幫助他使這種外在制約逐漸內化,讓他在自我的約束下、在不斷強化的行為訓練中逐漸懂得,自己應具有對父母的孝心、對同學的善意、對老師的理解、對朋友的寬厚、對團體規則的遵循、對沖突的理性、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對弱勢人群的尊重、對異族文化的接納、對外部的主動適應以及對世界的愛心,等等。這些團結互助的價值和行為習慣將真正深植心中。
再比如,對孩子來說.參加一次社會公益勞動,植樹節在郊區種上一棵樹,幫助社區里一位需要幫助的鄰居,創作一幅歌頌祖國新風貌的作品,等等,都是他們樂于參與的事情。成人積極引導,孩子們就會在這些實踐中獲得書本上無法得到的東西,點滴之間明是非、辨榮辱。很多社會道德行為都具有利他和自覺兩個特點,只有調動了自覺的積極性,價值觀才是牢固的,利他也才能是主動的。
四,以變遷中的社會為道德教育的背景,敢于面對社會道德領域中新的挑戰,重視現代社會道德價值辨析,讓孩子心目中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立在真實的現實社會基礎之上
作為先進的社會思想體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會使得這些價值理念與社會現實生活,特別是孩子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距離。我們常看到的小學共產主義、中學社會主義、大學愛國主義的道德教育層次跌減的現象,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主流價值體系教育與現實社會巨大作用間的博弈;而遍布社會的正確價值觀念表達與實際行為選擇兩種模式、兩種話語體系的現狀,更是可以從青少年基礎的道德教育中找到端倪,甚至源頭。
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滲透在現存中國社會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影響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思想價值.是引導未成年人完成社會化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現代成功教育的內在原則。對未成年人的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能脫離未成年人真實的現實生活。所以,以變遷中的社會為道德教育的背景,特別是要敢于把現實社會道德領域中一些新的挑戰放進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之中,是今天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多元化意識形態并存的社會環境背景下,未成年人每日每時面對的是鮮活的現實,活躍的媒介不斷推動著未成年人認知社會方式的轉變,正統的、主流的、過去占有絕對統治地位的思想意識及其教育的影響力日漸減弱,并對青少年社會價值觀念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一定意義上,提高價值選擇能力代替接受面面俱到的主流意識教育,成為青少年道德發展的重要任務。企業家包機送高分學生進京值不值得稱贊,是不是捐助貧困學生更好?富家子弟在海外被害,該痛剿罪犯還是給他們及其家庭以道德上的拷問?忙的時候,花錢雇人為未成年人做家務合適不合適?諸如此類的問題靠我們一一為孩子解讀是永遠也解讀不完的,只能充分發揮未成年人自主認知的功能,把問題交給孩子們自己,運用多種形式(討論、辯論)來引導他們不斷進行價值辨析。
例如,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必須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緊密相連,如果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和青少年流行文化“兩張皮”,互不對接,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價值的教育。所以,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內容,推進青少年文化建設,努力構建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核心的當代青少年流行、時尚文化,是教育者和青少年共同面臨的任務。這包括認真研究、積極面對和引領青少年時尚及流行文化;培育、建設和諧校園文化、健康社區文化、特色企業文化等。
比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離開公民教育。因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公民意識以基本權利和義務觀念為核心;以主體地位為基礎;以責任感、使命感和集體主義思想為條件。包括愛國意識、責任念識、自主意識、平等意識、公德意識、節儉意識、規則意識、納稅意識、科技意識、環保意識、國土意識、國防意識等在內的公民意識面向未來,也與當代青少年發展方向保持了一致,較容易為青少年所接納。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現代公民的培養統一起來,關系到通過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現代元素、包裝傳統等手段對傳統價值的繼承與創新,也關系到面對全球化背景對現代人類共同價值的批判、吸收和揚棄。
再如,對于革命傳統的教育,一說起長征,大多數人頭腦里可能首先反映的就是“爬雪山、過草地,吃草根、咽樹皮”,是對于一種艱苦生活情境的回顧和再現。這種認識就與我們長期以來傳統教育強調外在物質對比、忽略精神追尋的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因此,當現實物質生活呈現出豐富、多樣、充裕色彩的時候,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往往就會不由自主地淡化,甚至游離于長征和長征精神。其實,對于今天的青少年來說,長征實在是一座蘊含著豐富精神食糧的寶庫。信念的力量、團隊的力量、奮斗的力量等都是當代青少年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關鍵是我們如何在教育實踐中認真加以挖掘,并以現代青少年的思維特征加以詮釋。
道德教育是通過向人們傳授道德知識和講解道德理論,從而幫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過程。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不過,其涵蓋的基本內容和層次卻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時所必須充分注意的。公務員之家:
- 上一篇:網絡購物信譽度調查報告
- 下一篇:縣委中心組專題理論學習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