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普治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11-25 02:58:00

導語:山區普治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普治工作調研報告

一、普治工作發展與成效

神農架林區位于鄂西北,1970年經國務院批準建制,是全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現轄5鎮3鄉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林業管理局、濕地管理局3個正處級單位,國土面積3253平方公里,總人口8萬,山大人稀,人口密度為24人/km2,全區森林覆蓋率達88%。神農架林區初期的法制宣傳工作主要是配合黨和政府中心工作,宣傳國家新頒布的各項法律、法規,在工作形式、方法、組織領導等方面處于按部就班時期。1985年4月,林區黨委宣傳部、政法委員會、人大法制工作委員會、司法局聯合制定《神農架林區在全體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規劃》,對普法對象、內容、方法、步驟、考核辦法、標準以及組織領導等做了全面明確規定,由此步入探索發展階段。經過“一五”普法啟蒙教育,“二五”普法專業法律學習,“三五”普法學用結合,“四五”普法兩個轉變、兩個提高,“五五”普法法律六進的普治活動,二十四年的普治工作成效顯著,在宣傳形式上:一是開設法律咨詢臺。不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在中心街、人員集中區域設立法律咨詢臺,散發宣傳資料,解答疑難法律問題;二是舉辦法律培訓班。定期對鄉鎮、部門干部、村組骨干、司法行政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對法律的宣傳力度、矛盾的調處能力和依法治理水平;三是舉辦專題講座。

邀請專家教授對領導干部、法制宣講員進行法制理論輔導,夯實法制理論基礎;四是以會代訓。通過區鄉村組各種會議,傳達政策、宣講法律知識,達到提高人民群眾法律知識的目的;五是送法上門。將法律知識送到村組,以宣講、釋義和宣傳單形式進行宣傳,達到普治目的。在普治創新上:一是抓住了重點。把領導干部、公務員、青少年、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作為重點普法對象;二是抓住了熱點。把涉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作為宣傳重點;三是抓住了新點。利用電視講話、電視滾動播放法律法規標語、發送手機短信、編寫法律宣傳歌、網上講座、法制電影等方式進行宣傳;四是抓住了焦點。在執法部門推行執法四制,完善了執法程序,規范了執法行為,加大了執法監督力度。在普治成效上:一是公民的法律意識得到提高。從公民投訴到聘請律師作為或參與調解活動,反映出當事人維權意識和法律意識的提高;二是領導干部的法制觀念逐步增強。從完善制度、依法決策到自覺接受社會的評議監督,反映出領導干部的法制觀念有了明顯提高;三是民主法治建設成效明顯。從普遍落實“四民主、兩公開”、村民實行自治到村務管理規范有序,反映出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改善,農村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得到加強;四是依法行政水平提高。從完善行政執法制度、清理規范性文件到落實政務公開,反映出行政行為的法制化和規范化得到夯實;五是法治理念得到深化。從重打擊犯罪、輕保護人權,重實體、輕程序到樹立執法為民、公正執法理念,反映出執法公正、一心為民的指導方針得到落實。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山區普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法制宣傳內容針對性不強。在普法宣傳中,有時由于先拿計劃、印制宣傳資料,沒有有的放矢,面對不同層次的人群和不同的需求而不能達到宣傳效果,導致需求的法律沒有得到普及;二是法制宣傳缺乏協調配合。各部門因專業法律宣傳的多,各自因工作需要開展宣傳活動,導致不統一、無大的聲勢和內容單一,造成“單打獨斗”的現象;三是發展不平衡。在部門、社區、人口集中地宣傳較多,對農民工、社會閑散人員和下崗人員宣傳較少,導致宣傳工作不平衡,存在死面和死角;四是保障監督機制不健全。在考核評估上因內容不全、設計不科學,少數部門平時抓的不緊、要求不高,到年終評比時搞突擊、在材料上做文章、弄虛作假,影響普治成效。五是仍有人治色彩。少數部門、鄉村干部法律水平不高,說話、處理事務仍顯一言堂,認為制定的制度是應付檢查,治理是治單位或本地不服從不聽話的人,在管理中帶有人治色彩。

(二)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是認識不夠。少數領導對普法的意義認知度不夠,認為每一年都在普法、發放傳單、搞培訓,沒必要再抓,致普治機構虛設、普法經費減少,影響普治進程;二是形式單一。有些部門搞形式,只上街設一咨詢臺、發點宣傳單,而不深入基層有針對性的開展宣傳教育,使基層群眾對枯燥的法律條文不能理解;三是宣傳力量不足。大部分單位普法機構人員都是掛靠,有的人員法律知識欠缺,單位又不能為他們提供學習、培訓機會和平臺,宣傳時現學現講,一知半解,影響普法效果。四是經費不足。重點是宣傳器材和交通工具制約,少數存在著說起來普法重要,運作起來受阻的現象,影響普法工作的正常運行。

三、當前面臨的新變化

山區范圍廣、文化層次差異大、組織程度低,這些制約著山區普治工作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在轉型期中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山區農村生產經營方式轉型,組織困難。農村從單一的農業生產正轉向外出從事第一、二、三產業,農業集體勞動和活動已成歷史,在普治中增加了組織難度,同時也打破了傳統的宣傳教育管理方式;二是經營模式改變,宣傳困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農村向“公司十農戶”等模式轉變,行業分工也越來越細化,專業法律法規也日益完善,使普法教育在宣傳員本來少的情況下,更要求宣傳形式多樣化、宣傳法律專業對口;三是群眾法律意識增強,運作困難。隨著社會進步、普治工作深入,基層干部群眾對學法由提高法律意識己向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轉變,學法的目的、要求也向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實用性轉變,使宣講內容、方式方法及實際效果也有了新的考量。

四、建議及對策

目前隨著“六五”普法的開展,針對山區普治工作中出現的新變化、新問題,我們應該在總結成效、找出問題的同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立新的普治教育工作體系,以新的思維模式推動普治工作良性發展:一是建立硬性管理機制。目前國家尚無統一的普治工作法律出臺,地方法規中對普治管理職權硬性程度不夠,如果把普法依法治理職權管理硬性化,賦予管理部門更硬的檢查考核權力,建立一套規范的管理機制,將有利于推動依法治國進程。如賦予縣級以上普法依法治理辦公室即司法行政部門在行政任免上行使一票否決權、人大常委會人事任免上有行政建議權、考核情況直接向黨委上報權;普法依法治理辦公室檢查考核必須制度化,建立起部署、檢查、調查、評價、公示、督查等客觀科學的普治管理體系;二是完善組織保障體系。依法治國需要從觀念認識到制度建立至應用實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長遠目標的實現就應先夯實基礎,構建起普治工作保障體系,如在普治工作組織上應形成以司法行政部門統一管理,其他部門的法制宣傳工作人員由司法行政部門派駐,派駐人員直接向司法行政部門負責,以確保普治工作真正開展并達到實效;三是采用靈活的普治工作方式。

在法律知識傳播途徑上,除沿用培訓、講座、咨詢和培養法律明白人等形式外,更應當注重現代媒體和適應群眾生產生活的本土文化,即利用現代媒體平臺,建立法制宣傳群網,從條文到釋義、案例等進行全面宣傳,使有一定水平的人群便捷地學到用到法律知識;同時在宣傳中也應考慮到文化水平較低和不善學習的群體,應利用山區的薅草歌聲情并茂、婚禮歌趣味盎然、喪禮歌粗獷蒼涼、民間小調抒情優美等村居民易接受的本土文化傳播途徑,組織人力挖掘民俗文化精髓,把法律編排成薅草鑼鼓歌、花鼓子歌、喪鼓歌和順口溜等,在集市、村頭地頭開展法律宣傳,真正使宣傳達到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四是規范檢查評議內容。應分行業、分職能制定出檢查評議的內容,從計劃培訓、教材定購、資料臺帳到應用效果查看都要有統一考量標準;從現場考試、問卷調查、座談交流到評定效果都應有統一考量摸式,防上評定標準不統一、考量隨意性,挫傷抓的好的部門積極性。五是運用好目前職能。在沒有更多硬性管理職權情況下,法制宣傳教育管理部門要運用好《全國人大會常委會關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第六個五年規劃》和《湖北省法制宣傳教育條例》賦予的職權,抓好組織、協調法制宣傳教育的培訓、考試、考核和評比,履行好考核與獎懲的職能,對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給予表彰、獎勵;對有突出貢獻的,必須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記功或者授予相應榮譽稱號,以調動社會各界參與法制宣傳教育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