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院人才與經費問題調查報告
時間:2022-02-10 10:58:00
導語:衛生院人才與經費問題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正確領導下,市農村衛生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特別是鄉鎮衛生院的建設和各項工作均有較大改觀。市現有鄉鎮衛生院34所,其中中心衛生院7所,一般鄉鎮衛生院27所,床位750張,職工總數720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484人
市共向國家爭取國債資金739.9萬元、地方自籌資金656.7萬元,一基礎設施條件逐步改善。2005年至2008年。先后對黑城子中心衛生院等29所鄉鎮衛生院進行了新建、擴建和維修改造,新建13463平方米,維修改造10754平方米,大大改善了農民的就醫環境。利用上級資金支持及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自籌資金添置更新了大量的醫療設備,目前全市鄉鎮衛生院都配備了X光機、半自動生化分析儀、心電圖機、B超儀、救護車,西官營鎮、寶國老鎮衛生院還購置了CT儀,北塔鄉中心衛生院購置了意大利進口百盛彩超儀,大型高檔醫療設備的不斷引進,讓越來越多的農民享受到省、市級的醫療服務。
市積極開展千名醫師下鄉工程,二人才隊伍建設有所加強。近5年來。共派醫護人員下鄉625人次,診治患者4萬余人,開展手術418例,搶救危重患者326人次,對鄉鎮衛生院醫務人員開展業務培訓2000余人次。建立了兩家二甲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結對幫扶制度,免費為鄉鎮衛生院培養進修醫護人員316人次;衛生部門免費為鄉鎮衛生院培訓醫、護、檢人員7500余人次。認真實施國家學歷教育項目,全市有2395人接受雙衛網醫學繼續教育,免費為鄉鎮衛生院培養本科學歷醫護人員76人。通過“請進來、送出去”人才培訓方式,既提高了農村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也提高了鄉鎮衛生院的服務能力和水平。
市對鄉鎮衛生院實行千分目標管理制度,三規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近年來。管理內容包括依法執業、醫療質量、護理質量、財務管理、院容院貌、婦幼保健、應急管理、群眾滿意度等項目,對每項內容予以量化賦分,經過考核、考評,按總分排序,并在全市衛生系統內進行通報。同時,市出臺了市農村衛生院手術分級管理辦法》加強對鄉鎮衛生院診療項目的管理,對從業人員資質、輔助科室功能、醫療設備設施等進行嚴格審核,對不具備執業條件的診療項目一律不予準入,杜絕超能力、超范圍執業,保障了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安全,管理水平和質量有了明顯改進和提高。
二、存在問題
市鄉鎮衛生院在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來。但農村衛生總體水平不高、發展后勁不足問題仍比較突出,還不能適應新農合制度下農村醫療保健的需求。
作用難以發揮。市鄉鎮衛生院為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一功能定位不準。其主要經濟來源依靠醫療業務收入。為求生存、穩定和發展,確保職工工資、獎金能夠按時發放,各鄉鎮衛生院千方百計在能帶來經濟效益的醫療業務上動腦筋、挖潛力,對不能帶來經濟效益的預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衛生服務則缺乏應有的積極性。由于定位偏差,目前我市大多數鄉鎮衛生院都把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作為終極目標,忽略了其公益性質,從而導致管理體制上的各自為政”難以實行一體化管理。
基礎設施簡陋。近年來,二經費投入不足。各級財政對鄉鎮衛生院的投入雖明顯增加,但由于歷史欠賬太多,地方財政增加投入部分遠不能滿足農村醫療衛生發展的實際需求。還有相當數量的鄉鎮衛生院院舍破舊、面積狹小、設施陳舊落后,同時結構布局不夠合理,且水、電管道和電話、網絡線路不配套,已不適應當前農民看病就醫、預防保健需求。部分鄉鎮衛生院缺乏先進醫療設備,已有設備大部分都已老化,而且保管不善,使用率不高,準確性、可靠性難以保證,嚴重影響了農村基本醫療的質量。
發展缺乏后勁。鄉鎮衛生院處在城市醫院、個體診所、鄉村醫生的三面夾擊之中,三技術人才匱乏。其生存空間正面臨著巨大挑戰,而醫療技術人才短缺更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由于缺乏優秀的醫療隊伍和優良的服務水平,鄉鎮衛生院市場競爭力日漸疲軟,農民群眾的信任度直線下降,導致鄉鎮衛生院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市鄉鎮衛生院醫療技術人員“三低”即低職稱、低學歷、低技術,三老”即年齡老化、知識老化、技術老化問題十分突出。有的衛生院醫療技術專業人員嚴重匱乏,已影響工作正常開展。
三、幾點建議
加強農村衛生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改善鄉鎮衛生院的環境條件。涉及面廣、難度大,需要各級領導的重視、支持和有關部門的積極參與,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突出政府主導作用。應以深化農村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明確功能定位。有效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基本要求,以“戶戶擁有家庭醫生,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為長遠目標,盡快在全市建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網絡健全、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保障有力、運行科學、監督規范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理順管理體制,明確功能定位,規范運行機制,形成服務網絡。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科學合理確定鄉鎮衛生院數量和布局,建設好以市級醫療衛生機構為業務指導,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合理布局、有效輻射的新型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絡,使廣大農民均能享受到預防保健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
完善基礎設施條件。應在明確功能定位的前提下,二加大資金投入。著力構建以政府為主、社會支持的多元化衛生投資體制,保證鄉鎮衛生院正常業務工作的開展,并把基層衛生的配套措施落到實處。市、鄉兩級政府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每年撥付部分基礎設施專項資金加強衛生院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改造完善鄉鎮衛生院業務用房,購置、更新醫療設備,為其開展基本衛生工作、衛生執法監督和農村基本醫療服務提供必備的設施保障,形成農民就醫“小傷小病在鄉村,較大傷痛在衛生院,重傷大病到市級醫院”層次格局。鄉鎮衛生院的業務收入應通過轉移支付,用于人員培訓和業務發展,確保衛生院正常運轉。
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一是應建立農村衛生人才穩定機制,三強化人才培養。事業留人、感情留人的基礎上,實現待遇留人的突破。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勵機制,實行一流人才一流報酬。二是應建立符合農村需要人才的培養機制,重點解決人員在職培訓成才后流失的問題。對選送外出進修學習人員,應明確任務課題,力爭做到送出去一個人,帶回一項新技術新療法,形成一個特色專科。三是應建立開放靈活的人才使用機制,重點樹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用人觀念,實現人才向農村的柔性流動。鼓勵、支持和吸引城市離退休和富余衛生技術人員到農村承辦衛生機構,并通過開展項目合作、衛生支農等活動,鼓勵在職人員為鄉鎮衛生院建設提供服務。
- 上一篇:草原沙化整治調研匯報
- 下一篇:金融工作交流會發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