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察系統網絡反腐調查報告

時間:2022-02-12 10:41:00

導語:監察系統網絡反腐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監察系統網絡反腐調查報告

網絡反腐的本質,是利用互聯網這種新型公共傳媒平臺來反腐敗,其主體不再局限于政府專門反腐機構,社會力量、民間社會參與成為新的反腐源泉。近年來網絡反腐的熱浪一浪高過一浪,使一些腐敗案件得到了及時的查處和披露,網絡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威力已經嶄露頭角,勢不可擋,網絡反腐已經走進了實踐領域和研究領域。

一、網絡反腐的主要模式

(一)網絡信訪模式

紀檢監察機關通過互聯網設置廉政網站、廉政信箱、信訪舉報、效能投訴、反腐諫言等專欄,網民自主選擇本人文帖所要投向的板塊,工作人員定期收集網絡信訪舉報件,并明確時限向信訪人員作出受理反饋。這種模式拓寬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得腐敗行為的揭露、檢舉、曝光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有效的保護了舉報人。

(二)網絡招投標管理模式

為解決建設工程領域招投標管理中評委數量不足而導致評標公正性受質疑的問題,尤其是政府招投標領域中,政府工作人員與供貨商違反采購規范以邀請招標取代公開招標、虛假招標、投標人相互串聯進行圍標、假借資質參與競爭、投標人與招標人和評委串通招標等“串謀”問題,采用遠程監控、評委異地抽取和異地評標的網絡招投標系統來實現招投標管理。這種方式不僅保證了招投標有充足的評委數量,有效地降低了本地評委被抽中的概率,而且也大大降低了投標人賄賂評委的可能性。

(三)電子監察行政審批模式

紀檢監察機關以推行網上電子監察建設為抓手,以開發實用有效且具有地方特色的電子監察軟件系統為手段,以促進高效、優質和廉潔審批為目標,推進行政審批行為公開、高效、廉潔。這種做法破除了傳統的行政審批中的人為因素,阻斷了行政審批中的尋租空間和權力腐敗,改善了審批人員的辦事效率和辦事態度,優化了電子政務流程,為經濟社會發展打造了無阻力無障礙的發展環境。

(四)網絡信息公開模式

政府部門將所有涉及公眾的專項資金項目的基本情況全部錄入監管平臺,在政府門戶網上進行公布,公眾可以利用互聯網隨時登錄該平臺進行監督,紀檢監察機關可以利用平臺隨時監控專項資金的流向和使用情況,受理群眾舉報,從而確保專項資金規范運行,足額使用,發揮最大效益。這種做法既保障了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同時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從源頭上預防了專項資金腐敗。

二、網絡反腐的利弊

(一)有利方面

傳統的批評、檢舉、揭發、控告、示威、聚眾上訪等反腐手段,有明確的法律保障且審理機制完善,因此依然是現今反腐的中堅力量,但因傳統手段涉及群眾少,紀檢監察機關信息披露不夠及時透明,致使民眾知情權無法得以保障,造成案件積壓,甚至冤假錯案,其效果并不理想。網絡反腐的出現,恰好彌補了以上不足:一是受眾率高。目前中國上網人數快速增長,2010年年底達到4.57億,其中寬帶上網人數4.50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二是方便快捷。網絡能夠全天候地播報即時信息,民眾坐在電腦前便可方便快捷地了解這些消息并自由地加以評論。網絡系統的完善化、精細化給予網民多種渠道搜集證據和信息,讓全社會以最快的速度得知反腐的進度。三是隱蔽性強。傳統的反腐手段往往需要檢舉人與被檢舉人面對面對質,面對面地提意見或質疑,有時會礙于情面、尷尬難堪而有所保留。網絡以其匿名性解決了民眾的心理負擔,坐在家中,打開電腦,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便可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檢舉不法腐敗行為。四是傳播迅速。傳統的反腐手段涉及群眾少,個別民眾的只言片語可能會遭到相關部門的冷落不予處理。事件一旦放在網上,民眾通過粘貼、轉載相關信息就擴大了事件的波及范圍。民眾自由地發表評論,及時、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形成巨大的輿論勢頭,促使相關部門提高處理案件的積極性與透明度。

(二)不利方面

網絡反腐是專門機關監督與群眾監督的有機結合,是紀檢監察工作解放思想、創新思維、依靠群眾,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有力武器。然而,實踐中也發現一些不利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侵犯他人隱私。網絡的匿名性可保護檢舉人的權益不受損害,可這個特點也極有可能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不法分子加以利用而對他人進行惡意造謠、誹謗。如果證據與事實不符,不僅浪費相關部門的精力和財力,也會打擾到被檢舉人的生活,損害他們的名譽,但檢舉人卻可逍遙于法律之外。二是認識時有偏差。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反腐力量,人們對它的正確認識及應用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期間難免會出現偏差,現在網絡反腐被炒得沸沸揚揚,一旦出現成果便會得到各種媒體的報道,有些地方官員便盲目追求這種轟動效應而過度推崇網絡忽略其他途徑收集上來的信息。三是非主流性。關于網絡反腐的新聞雖炒得沸沸揚揚,但與傳統反腐相比,網絡反腐案件占全部反腐案件的比例卻并不高。再加上我國絕大多數貧困地區通訊手段落后,根本無法安裝網絡,所以網絡反腐雖然是一個新興事物,有其發展勢頭卻并非主流手段,所以大多數人所認同及運用的仍是傳統的檢舉、批評、上訪等手段。

三、網絡反腐的啟示

(一)網絡反腐是科技反腐手段的運用

反腐機制中借助科技手段有助于降低反腐成本,提高反腐效能,將腐敗生存空間壓縮至最小化。當前一些地方推行的集遠程監控、評委異地抽取和異地評標的建設工程遠程評標系統,運用了科技手段,取代了以往紀檢監察人員靠聽匯報、查資料,明查暗訪等手段開展監督檢查,創新了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方式,強化了招投標的行政監管,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環境,從源頭上有效預防了招投標領域的腐敗問題。如“周久耕”事件被網絡曝光后,兩三天就有7萬多條跟帖,在網絡輿論的強大壓力下,南京市有關部門9天內介入調查,18天內免去周久耕房產局局長職務。

(二)網絡反腐是汲納民間反腐力量的有效手段

網絡反腐的運用,使反腐主體逐漸轉向官方、民間、社會力量幾個方面。目前,中國的網民數量居世界首位,網絡成為公民利益訴求的新載體,網絡輿情成為公民行使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的有效途徑。如“周久耕”事件、“周老虎”事件的曝光和處置,皆顯示了以網絡監督為主的社會監督作為一支新的反腐力量正在崛起。

(三)網絡反腐需要制度化機制作保障

要使網絡反腐取得實效,需要完備的制度化機制。首先紀檢監察機關要建立專屬的網上投訴中心,配備專職人員處理投訴和舉報,整理歸類信息,交由負責人審查,并及時反饋處理意見給網上投訴舉報的公民,進入調查階段的并給出后續結果。除此之外,網絡反腐制度化還需要職能部門的協同整合。如對網絡腐敗舉報,保證網絡反腐敗舉報材料不僅僅是受理,而應該建立一條通暢的網絡反腐材料處理專門渠道,由紀檢監察機關初步調查,然后根據材料舉報內容的真實與否決定是否進入司法調查程序。

(四)網絡反腐要培育理性的網絡公民

理性的網絡反腐有助于民間社會穩定,增進社會公眾和政府專門反腐機構之間的相互認同。培育理性的網絡公民首先要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和網德教育,引導公民理性辨別網絡曝光和侵犯他人隱私的界別。其次,要培育公民的網絡反腐知識和技能,不要在公共網絡隨意暴露腐敗線索,以免被舉報人銷毀證據或串供。第三,網絡反腐應注意網絡輿情的引導,防止網絡輿情演變成網絡暴力,誘發社會突發事件。

四、如何深化網絡反腐工作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確保網絡反腐有法可依

我國關于網絡安全和信息的法律很多,但民間網絡反腐依然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任何反腐形式若無法律依據和法規保障,便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無法有效實施。各地只有建立健全了網絡反腐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檢舉調查系統,保障民眾依法行事,才能增進民眾對政府反腐倡廉的信心,提高民眾檢舉不法行為的積極性,為民間反腐提供制度化的平臺,使民間反腐不至于走向盲目。

(二)積極加強引導,強化網絡媒體的自律性

實踐證明,就近些年網絡反腐整體形勢而言,網絡反腐是利大于弊的。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網絡反腐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對這條渠道加以規范。只有在必要的調控及管理下,網絡反腐才能正常的進行。而所謂網絡反腐調控是指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及行業組織利用相關政策法規、倫理準則等手段,對網絡反腐信息傳播的環節、流向給予監管、調節和約束。如網絡的匿名性容易使不法分子借以生事,擾亂治安,因此必須加強對網絡舉報的規范和引導。又由于網站眾多,網民分散極廣,對他們進行約束十分困難且復雜,政府要把握好輿論導向,使其朝健康合法的方向發展。同時加大教育以從根本上減少虛假消息傳播。此外,網絡媒體應加強自身的品牌建設,的每條信息要追求真實以博得民眾的信任。這樣網民便可以比較安心地揭露腐敗行為,也不敢貿然散播虛假信息,進而從整體上推進社會風氣的凈化。

(三)加大網絡普及率,兼用各種反腐手段

政府應加大教育投入,廣泛普及網絡教育,兼顧各種反腐手段,為“制度+科技”反腐打下堅實基礎。要通過舉辦各種法律講座,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讓他們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通過法律來解決,堅定他們對政府的信心;要舉辦網絡學習班,提高民眾網絡維權意識,讓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網絡發表自己的見解,了解外面所發生的事情,關注自己所關心的事情的發展進度;要加大網絡建設,給予民眾一個新的平臺來如實地反映問題,發表評論。此外,在積極合理地運用網絡進行反腐的同時,應兼用傳統反腐手段,相關部門也應多開通其他渠道收集反腐信息,建立專門的反腐信息收集渠道,廣泛傾聽群眾的心聲,認真核實每條信息的真實性,一旦核實便立即立案調查,在審理過程中要及時反饋案件進度,給民眾一個合理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