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村黨委建設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4 03:42:00

導語:貧困村黨委建設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村黨委建設調研報告

一、情及農村基層黨組織概況

(一)情概況。全州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萬。全州轄自治縣,有個鄉鎮,個村委會,個社區。

是一個集邊疆、山區、民族、宗教、貧困“五位一體”的傈僳族自治州。地處邊境一線,國境線長449.5公里,占中緬邊境線的20%,占全省國境線的10%以上;處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腹地,是北高黎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州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58.3%,是祖國西南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居住著傈僳、獨龍、怒、普米、白、藏、漢等22種民族,傈僳族占總人口的50.9%,獨龍族和怒族是獨有的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3.4%,居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之首;州內群眾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藏傳佛教、本主教等四種宗教,信教群眾超過12萬人,占全州人口數的23.2%。新形勢下,正處于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爭奪與反爭奪、禁毒與防艾斗爭的最前沿,肩負著守土固邊、保護生態、維護團結、禁毒防艾、抵御滲透的重大責任。

至今還是乃至全國最貧困、開發最滯后的一個民族自治地區。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返貧率高,被省政府確定為扶貧攻堅的“上甘嶺”。2010年,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2005元,是省農民人均純收入3952元的二分之一,是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的三分之一。所轄四縣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全州29個鄉鎮中有19個扶貧攻堅鄉。全州有25.4萬人處于貧困線以下,有17萬人處于絕對貧困狀態。新時期,全力打好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大會戰,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各級黨委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

(二)貧困村黨組織基本情況。截止2010年底,有50個黨委,5個派出工委,88個黨組,33個黨總支,1001個黨支部。農村基層黨組織有7個黨總支、264個黨支部,1528個村黨小組。全州黨員有24678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有21910名,占全州黨員的88.8%。農村黨員有16741名,占全州黨員的66.5%。農村黨員中,少數民族黨員有15442名,占農村黨員的92%。

全州有269個行政村(社區)。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最高的村是金頂鎮的文興社區,主要收入來源是居委會房屋和土地出租所得。全州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10萬-50萬元之間的行政村有2個,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在3萬-10萬元的行政村有9個,村級集體經濟零收入的行政村有258個。全州95.9%的行政村屬零收入的“空殼村”,僅有4.1%左右的行政村有集體經濟收入。

二、貧困村黨組織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近年來,委高度重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委有關黨建工作的要求,把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團結和帶領全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實施“云嶺先鋒”工程、邊疆黨建長廊建設工程和強基固邊工程為契機,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當優秀共產黨員活動,創造性地開展黨的建設各項工作,農村基層黨組織基本實現全覆蓋;基本消除了黨員空白小組,農村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不斷建設完善;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實現全州覆蓋,作用日益突顯;黨員培訓力度不斷加大;信教黨員轉化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基本正常;農村經濟社會保持持續較快發展。總體上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重點突出,特色鮮明,亮點頻現,成效明顯。

同時,必須看到,農村基層黨組織還不完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還有許多難題急需破解。

(一)黨建責任難落實。一是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責任感不強。部分鄉鎮黨委對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存在重經濟工作,輕黨建工作的思想傾向,認為抓經濟是硬指標,抓黨建是軟任務,抓黨建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不強。二是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工作不系統。部分鄉鎮黨委抓黨建的作風不深入。有的對基層黨組織建設部署多,落實少;有的突擊性抓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時候多,農村基層黨建經常性工作比較薄弱;有的對村級基層組織資金和精力投入少,對基層黨員干部關心不夠;有的對村級基層組織重使用、輕管理,長期忽視對基層干部和黨員的教育和培養。三是對抓黨建就是抓發展的認識不清。一些鄉鎮黨委書記不注重黨建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對抓黨建就是抓發展的認識不清,人為地把黨建工作和經濟工作割裂開來,不善于把經濟工作和黨組織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黨建促發展,以發展促黨建,經濟工作和黨建工作呈現“兩張皮”。四是對基層黨建工作業務不熟悉。部分鄉鎮黨委書記和組織委員變動快,許多同志沒有接受過系統的黨建理論培訓,對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論和業務不熟悉,工作思路不寬,創新意識不強,心中底數不清,癥結摸得不準,目標不切實際,措施不夠得力。

(二)軟弱渙散難治理。一些村黨組織書記的思想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習慣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開展工作。沒有樹立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意識,工作中不講服務、不會服務、服務不好的問題比較突出。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收效甚微,農民不買帳,工作很被動。有的村在確定經濟發展思路,培育支柱產業上缺乏闖勁和拼勁,打不開制約經濟發展的瓶勁,沒有長遠的科學發展思路;有的村黨組織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工作推著干;有的村連續幾年沒有發展黨員;有的村“兩委”關系不和諧,工作形不成合力;有的村黨員干部思想觀念陳舊,缺乏創新意識、市場意識,不能帶領農民群眾闖市場、發家致富,在群眾中沒有威信,軟弱渙散問題比較突出。

(三)陣地建設難突破。近年來,委下大力氣加強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特別是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克服了山高坡陡,建設成本高等不利因素,按照“因地制宜、統籌規劃、規范建設、綜合利用”的原則,投入資金6276萬元,完成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新建、重建了104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全州村級基層黨組織的面貌煥然一新。但總體上看,全州基層黨組織活動基礎設施仍然很薄弱。目前,全州256個村委會辦公設備、活動器材不配套,不齊全;還有106個村活動場所面積狹小;10個社區活動場所面積偏小或無活動場所;2850個20戶以上村民小組無黨員活動室。農村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四)黨員活動難開展。近年來,建立和落實州縣鄉村黨建工作聯系制度,組織開展城鄉結對“雙聯共建”活動,建立黨建經費向農村傾斜的長效機制,把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黨員活動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按時足額撥付每村每年2萬元工作運轉經費和每名農村黨員每年50元活動經費。但無錢辦事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是活動經費有限,只能開展常規性的黨組織活動,村級基層組織為群眾辦事的條件受到限制,在群眾中威信低。二是山高坡陡,黨員參加黨組織活動需要長途跋涉,有的不能當天返回,黨員活動經費有限,不能完全解決黨員的吃住問題,黨員活動難召集。三是村級活動場所設施不齊、不配套,不能滿足黨員活動需求。四是黨組織活動形式單一,缺乏活力。

(五)農村黨組織負責人和黨員難發展。一是村黨組織負責人難選、難當、難留。目前,村干部月報酬在700元左右,與外出打工的收入差距很大。村干部離任后又沒有任何生活保障。村黨組織普遍處在“工作任務重、手頭沒權力、賬上沒資金、倉里無實物”的尷尬境地,在群眾中缺乏威信。村黨支部書記前途不廣,發展空間窄。許多人認為當村支書經濟上待遇低,工作上壓力大,政治上無前途,離任后無保障,不愿意當村支書。二是農村黨員難發展。農村青壯年人口流動性強,留守人口以婦女、兒童、老人居多,青壯年黨員難發展。農村群眾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可列為發展的對象相對較少。邊境地區信教的風氣很濃,許多群眾從小就信教,個別村出現全民信教現象,黨員發展對象難確定。

(六)黨員作用難發揮。近年來,各級黨委不斷加大村黨組織書記和農村黨員的培訓力度,全州涌現出胡興中、何軍、楊應香、鄔小鳳等一大批農村致富帶頭能人,但從總體來看,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雙帶”能力仍然很弱,文化素質高、有勞動技能、懂經營、會管理、能闖市場,能帶領一方群眾致富的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帶頭人還很少。有的黨員干部的觀念、知識、技能等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自己不能發家致富,也不能帶領群眾致富,黨組織的各項工作也不能有效開展;有的黨員宗旨觀念和組織觀念淡化,參加組織生活不積極,在農村經濟發展、村務決策和村務處理上發揮不了作用;有的黨員混同于一般群眾,極少數老黨員還參與信教活動。

三、加強貧困村黨組織建設的對策

當前,正處于決戰扶貧的攻堅期、支柱產業的培育期、基礎設施建設的突破期、加快發展的黃金期,面臨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新一輪興邊富民行動,特別是重點解決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深度貧困群眾的溫飽問題,重點推進邊境山區整體脫貧問題等重大機遇;面臨我省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面臨“發展問題”繼續深入研究解決和實施扶貧攻堅“五大工程”帶來的重大機遇;面臨我省加快調整優化區域空間布局,加快沿邊對外開放經濟帶建設步伐,積極培育北次級城市群帶來的機遇。機遇是流動的戰略資源。喪失機遇,就會停滯不前;抓住機遇,就能乘勢而上;用好機遇,就可跨越發展。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扶貧攻堅,落實政策,需要各級黨組織不懈努力,苦干實干,創先爭優。

解決貧困村黨組織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從根本上解決深度貧困問題。解決深度貧困問題需要從國家和省級層面加大對的投入,以突破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為支架,以發展教育為代表的社會事業為支撐,以開發水能、礦產、旅游、生物為代表的優勢資源為支柱,著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集中力量開展深度貧困問題大會戰,逐步縮小與發達地區越來越大的發展差距,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打好深度貧困問題大會戰,核心在領導,關鍵在落實,根本在基層。只有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好,把基層黨員的力量組織好,把基層廣大黨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艱苦奮斗,真抓實干,頑強拼搏,奮勇爭先,才能打好扶貧攻堅大會戰。針對貧困村黨組織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必須始終堅持以“黨建促經濟,經濟促發展,發展促穩定,穩定促和諧”的目標措施,深入推進邊疆黨建長廊建設工程和強基固邊工程,從落實責任、加大培訓、加強管理、完善陣地、促進發展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努力把全州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堡壘,維護邊疆安寧和民族團結的堅固基石,抵御敵對勢力滲透的鋼鐵長城,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創造良好發展環境。

(一)認真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制,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人抓。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必須堅持領導抓,抓領導。要強化各級黨委管黨意識,樹立“黨委書記不抓黨的建設就是失職,抓不好黨的建設就是不稱職”的思想,并以此作為衡量和考核縣鄉兩級領導班子水平和政績的標尺。一要建立和落實州縣鄉村黨建工作責任制。建立州縣黨員領導干部、州縣機關聯系鄉村級基層黨組織制度。落實黨員領導干部聯系基層、接待群眾等制度。明確縣委書記、鄉鎮黨委書記、村黨支部書記是黨建“第一責任人”。堅持“一把手”親自抓,黨委成員分工合作共同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真正把黨建工作抓在手上,落到實處。三要建立縣鄉黨委定期研究農村黨建工作制度。縣委每半年至少研究一次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每年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情況進行一次部署;鄉鎮黨委每季至少要研究一次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并制定指導工作的具體方案。各縣每年要對鄉鎮黨政“一把手”、鄉鎮班子成員進行一次黨務知識集中培訓。三要堅持黨建工作考核制度。以“五個好”為主要內容,細化、量化縣、鄉、村三級的具體目標和工作內容,把“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堅持一年一考核,兩年一表彰,實行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末位問責制。四是繼續組織開展城鄉結對“雙聯共建”活動。建立機關黨支部聯系農村黨支部、機關黨員聯系困難黨員、黨員聯系群眾,認真開展以贈訂一份黨報或黨刊,集中過一次組織生活,上一次黨課,建立健全一套管理制度,發展一名以上的農村黨員,培養一名農村后備干部,慰問一次黨員群眾,幫扶一戶困難黨員,資助一名貧困學生,辦一件實事好事為主要內容的“十個一”幫扶活動。

(二)加強基層黨組織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有人做。一是以選好配強農村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為重點,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優化結構、提高素質、著力提高領導科學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探索鄉鎮黨員干部到村兼任村黨支部書記,鼓勵把到村任職的大學生和退休黨員選為村支部書記。二是著力拓寬農村基層黨員來源,注意從農村致富能手、退伍軍人、外出務工返鄉人員中選拔培養發展農村黨員。

(三)建立黨建經費向農村傾斜的長效機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開展活動有經費。一是認真落實《中共委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意見》,把村級組織運轉經費和黨員活動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按時足額撥付每村每年2萬元工作運轉經費和每名農村黨員每年50元活動經費,確保村級基層黨組織能正常運轉。二是認真落實《關于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意見》(云發[2005]8號)精神,縣、鄉鎮黨委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定規劃、定項目、定措施,把任務落實到村、責任明確到人,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消除村級集體經濟零收入現象。三是整合涉農部門資源。發改、財政、農業、林業、科技、扶貧等涉農部門及對口幫扶單位,積極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資金、項目、信息、技術、人才等全方位支持,扶持村級組織培植產業,開辟財源,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四是強化“兩委”責任。通過培育產業、開發資源、創辦實體、提供服務等方式,因地制宜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五是建立健全集體經濟資金管理使用制度,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定期公開資金使用情況,接受黨員群眾監督。

(四)繼續加大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力度,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作用有場所。信教群眾超過12萬人,占全州人口數的23.2%。近年來,宗教活動場所不斷向村民小組延伸,與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形成鮮明對比。為有效防止宗教勢力和敵對勢力的滲透,必須以實施強基固定邊工程為契機,積極爭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增加州縣財政投入力度,把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與“興邊富民”、邊疆解“五難”惠民工程、邊疆扶貧項目、“黨員書屋”等結合起來,整合各方資源,把村級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并逐步把基層黨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延伸到村民小組,不斷增強黨在宗教重點地區的影響力,筑牢黨在邊疆民族貧困地區的執政基礎。

(五)積極構建黨組織和黨員聯系服務群眾工作體系,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有載體。一是重構農村基層黨組織體系。針對我州行政地域面積大、黨員居住分散、參加組織活動困難的情況,對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進行調整,50人以上行政村應設置黨總支,3名黨員以上的村民小組應設黨支部,努力擴大組織工作覆蓋面。二是建立農民服務站。按照“黨委領導、部門協同、信息先導、服務到家”的工作思路,打破“七站八所”的職能分割和分散辦公的格局,在鄉鎮設立“農民服務站”,村設立集中服務點,為農民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廣泛開展民情懇談、無職黨員設崗定責、依崗承諾、結對幫扶、創優爭先、黨員志愿者活動,建立民情民意收集網絡,拓寬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渠道。著眼于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的實際困難,定期不定期到村開展流動服務,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三是建立健全城鄉黨的組織互幫互助機制,構建城鄉統籌的基層黨建新格局。以掛鉤扶貧工作和選派新農村指導員為載體,健全完善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對口幫扶農村基層組織工作制度,在資金、項目、信息、技術、人才方面給農村基層黨組織重點幫助。大力開展“提供一條致富信息、解決一筆啟動資金、教會一門實用技術、聯系一個就業崗位、落實一個脫貧項目”為主要內容的“五個一”幫扶活動,組織機關黨員結對幫扶農村黨員、先富黨員結對幫扶困難黨員、黨員結對幫扶群眾的“三結對”活動,形成城鄉黨的基層組織互幫互助的工作機制。

(六)大力實施農村黨員“雙帶”工程,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領致富有能力。一是抓好年度培訓。各縣要認真研究制定農村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確保農村黨員干部每年輪訓一遍。二是抓好農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建設管理和使用。在全州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管理好維護好使用好站點,大規模培訓農村黨員,組織黨員學習政策理論,為黨員群眾提供種養殖技術服務,市場供求信息,讓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成為幫助農民群眾致富的空中課堂。三是整合培訓資源,按照培訓共抓、陣地共用、資源共享的思路,大力整合農業、科技、林業、扶貧、財政等涉農部門的培訓項目和資金,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擴大培訓覆蓋面,增強培訓效果,提高農村黨員的“雙帶”能力。四是抓好“三培養”工作,把農村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優秀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組干部。力爭用3年時間,使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能力明顯提高,“雙帶”型黨員達到60%以上。

(七)建立健全農村黨組織和黨員激勵關懷機制,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日常工作有動力。一是繼續推行村干部“基礎補貼+績效補貼+村集體經濟創收獎勵”的結構補貼制度,積極探索發放村干部績效補貼辦法,逐年提高村黨組織負責人月人均補助標準。二是探索健全村黨組織負責人社會保障機制。采取財政補助一點,個人負擔一點的辦法,為村級基層黨組織負責人購買必要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險種,積極探索村黨組織負責人離任經濟補償機制,著力解決村級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的后顧之憂。四是認真總結2010年從任職時間較長的村黨支部書記中選拔副鄉(鎮)長的成功做法,繼續探索從村黨支部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或鄉(鎮)公務人員,使這一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度化、常態化,著力解決村黨組織負責人發展空間狹小的問題。五是建立黨內互助資金,構建城鄉一體的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親和力。繼續堅持節日走訪慰問農村黨員干部制度和受災、因公受傷黨員干部的救濟制度,讓農村黨員干部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增強黨員的榮譽感和對黨組織的歸屬感。六是建立農村黨員致富增收基金。由省州財政拿出一筆基本金,作為農村黨員致富增收基金。投放基金以村委會為單位,按照黨員在50人以上的支部投入30萬元、50人以下的支部投入20萬元的標準,政府一次投入,支部管理,黨員周轉使用,資金滾動發展,以無償貸款方式資助農村黨員帶頭致富,提高農村黨員的雙帶能力,增強黨員的榮譽感。

(八)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制度建設,確保農村基層黨組織自身管理有規章。一是建立和完善村黨組織工作制度、村委會工作制度、黨員民主議事制度、村民代表議事制度、黨務公開制度、村務公開制度、黨支部定期報告工作制度和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等制度,保證村級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二是制定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管理辦法,對活動場所的資產登記造冊,建立和完善臺帳,安排專人進行維護和管理,防止損壞、盜竊事件發生。三是建立村黨組織干部正常辦公和交流輪班制度,公開值班電話,做到每天有一名村干部在辦公室工作,確保群眾有事能找到。四是建立黨務村務公開欄,把公開承諾事項、黨員履職情況、發展黨員工作安排、黨費收繳情況、公益事業建設、集體資產管理、計劃生育、村級財務收支、民政優扶和救濟、村干部管理及時按程序公開,做到重大事項民主決定、常規工作定期公開、重點工作適時公開,保障黨員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