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增產潛力問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6 03:15:00
導語:糧食增產潛力問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狀況
1.栽種前提
(1)天氣前提。屬中亞熱帶濕熱季風氣候區,顯示為四時清楚,熱量足夠,雨量充分,酷寒期短,暑熱期長,夏秋多旱。年平均太陽輻射能總量為96—104千卡/m㎡,年平均日照量為1486.1小時。年平均氣溫為16.6℃,大于10℃的活動積溫為5230.5℃,大于20℃的活動積溫為3344.4℃,無霜期272天,年降雨量1440.9mm。常況下,顯示為4-5月低溫寡照,6-7月洪澇成災,7-8月高溫干旱。普通小旱為三年一遇,大旱為十年一遇。中等水災為五年一遇,較洪水患為十年一遇。
(2)地輿前提。縣位于西北部的中游,處山東南麓與東北尾端交匯處。總面積5850.21平方公里,為南北高起、中心淪陷谷地地貌。境內山巒堆疊,溪河縱橫,地形復雜,二水納百川而縱貫全境。出現兩山夾一谷之勢,山地上積大,散布廣,占總面積的72.75%;平地、崗地占總面積的5.488%;丘陵占總面積19.12%;水面占總面積的2.65%。是一個山區農業大縣。轄23個鄉(鎮),有等25個民族,總人口65.3萬,農業人口為52萬人。據1984年地盤詳查材料及縣志記錄,五強溪吞沒前有稻田53.1萬畝,蓄水后吞沒稻田4.27萬畝。現全縣實有稻田面積48.83萬畝,人平實有耕地上積0.747畝。全縣水稻近年栽種面積達42萬畝;旱糧栽種面積近28萬畝,個中玉米6.5萬畝,薯類9萬畝,豆類8.5萬畝,蕎3.5萬畝。糧食總產彷徨在22.3萬噸左右。境內農業植被與生態資本非常豐厚,存有1000多種珍稀與孑遺植物,叢林掩蓋率達71.2%。
(3)勞動力資本。現有總人口65.2萬,個中鄉村人口52萬,全縣共有勞動力35.5萬人,占總人口的54.5%;個中男勞動力19.52萬人,女勞動力15.98萬人;初中以上文明水平約18.5萬人,文盲7.8人萬人。
(4)農業技能資本。現有縣級農科所一個,農技推行中間一個。全縣總專業技能人員345人,個中縣級13個專業股站有專業技能人員(含技能工人)169人;23個鄉鎮農技站共有技能人員(含技能工人)186人。全縣共有推行研討員1人,高級農藝師16人,農藝師58人,初級職稱98人。
2.生產況狀
(1)播面大、單產低。年全縣糧油作物播種面積65.55萬畝,個中水稻播種面積42.09萬畝,占實踐稻田總面積86.5%;旱糧播種面積23.42萬畝,個中玉米5.25萬畝,薯類9.525萬畝,豆類8.145萬畝;油料作物面積22.23萬畝,個中油菜實收18.21萬畝,花生4.01萬畝。200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2.27萬噸,糧食單產僅340公斤/畝。個中水稻總產17.41萬噸,單產414公斤/畝;旱糧總產4.87萬噸,單產208公斤/畝,個中玉米總產1.06萬噸,單產202公斤/畝;暑類總產2.78萬噸,單產292公斤/畝;豆類總產1.0萬噸,單產121公斤/畝;油料作物總產1.78萬噸,單產80公斤/畝,個中油菜總產1.31萬噸,單產72公斤/畝,花生總產4.7千噸,單產116公斤/畝。
(2)前提劣、基本差。一是天水田、二干田比率大,總量占全縣稻田的三分之一,為13.76萬畝。首要集中在太常、涼水井、麻溪鋪、灣、鎮、借母溪、二酉、明溪口、盤古等鄉鎮,水源不足,只能栽種生育期在110天-125天以內的早熟水稻,這類水稻發展期短,產量不高。二是農業小天氣復雜。幅源廣寬,山高林茂,小天氣復雜,至病心理小種多,僅水稻病瘟病菌小種就有64個,易發生作物病蟲害盛行。三是水利基本設備陳腐,抵擋天然災禍才能不強。我縣大局部水利設備為上個世紀60-70年月一平二調時建筑,因終年掉修,很多設備不克不及發揚應有的效果。各鄉鎮的農業水利基本設備因資金不足而無法修復,難以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排灌,嚴厲影響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
(3)科技投入不足、農業新技能使用系數低。一是糧食作物新種類的引種與示范發揚效果不強。2007年縣種子治理站、糧油站在涼水井創立一個水稻新種類展現片外,各鄉鎮均沒有開展新種類實驗示范,糧油作物生產難以發揚全體優勢,總體技能推行使用掉隊,糧食產量難以提高。二是糧食作物種類優勢增產潛力沒有充分發掘。近年來,除雜交水稻、雜交玉米外,大豆、紅薯、馬鈴署、花生、蕎麥等旱糧基本運用老種類,沒有獲得實時提純復壯,種類嚴厲退步。三是農業技能推行系統本能機能弱化。顯示為縣級技能部分工作經費嚴厲不足,鄉級農業技能力氣工作重心偏移本職營業。
二、制約要素
1.天然生產情況前提較差。首要是低產田比重較大。天水田、二干田有近13.76萬畝,占總量的28.2%;陰山、冷浸、亂泥田有3.97萬畝,占總量的8.1%。這類田或光照不足,或水源有限,或地下冷浸水位高晦氣作物發展。而水源、光照較好的稻田約為31.1萬畝,占總量的63.68%。
2.農田水利設備嚴厲老化。初步計算,全縣現有上型病險水庫41座(電站4座),個中需空庫運轉的4座,度汛與抗旱矛盾較大的有16座。全縣主干山塘大局部落空應有用力,終年掉修,不克不及發揚應有的效果。各鄉鎮的農業水利基本設備因資金不足而無法修復,難以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排灌,嚴厲影響了糧食生產。如縣麻溪鋪鎮田家坪水庫設計澆灌面積為21000畝,現有用澆灌面積不足8000畝;大合坪鄉的馬安潭水庫設計澆灌3000畝,實踐只能澆灌約1000畝;涼水井鎮四方巖水庫設計2000畝,有用澆灌僅300畝;明溪口鎮的大湖田水庫設計3000畝,有用澆灌僅200畝。
3.糧食生產比擬效益低下。一是生產本錢高,二是糧價較低。農資價錢漲幅過大,微觀調控才能疲軟,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因為本年農資價錢漲幅過大,致使農業生產本錢每畝添加120元左右,嚴厲弱化了國家惠農政接應有的效應,晦氣于農民災后恢復自救與當時生產,嚴厲影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據查詢,全縣本年農資價錢在從前的基本上大幅度上漲。個中尿素135元/百斤,漲幅30%;磷肥34元/百斤,漲幅42%;鉀肥250元/百斤,漲幅132%;45%南京復合肥180元/百斤,漲幅45%;25%復合肥80元/百斤,漲幅43%。農藥如草甘磷8元/公斤,上漲66%;農達10元/瓶,上漲25%。水稻殺蟲劑平均上漲25%。種子價錢同比漲幅15-20%。而糧食維護價上漲不到15%,生資本錢長價與糧食長價嚴厲掉衡。
4.勞動力資本分明不足。據計算,全縣共有勞動力35.5萬人,個中勞動力外輸16.5萬人,約為總勞動力的47%。個中45歲以下勞力外出約為14萬人,且文明水平相對較高;在家務農多為文明水平較低,年齡偏大,他們中相當一局部人承受新事物才能不強。也是我縣農業發展面對最大的問題,從事農業生產者文明水平較低,年齡嚴厲風險偏大,然后給農業新技能的推行帶來較大的影響。晦氣于農業經濟的不變與疾速發展。尤其在遙遠山區狀況特殊嚴厲。如荔溪鄉、大合坪鄉、馬底驛鄉、明溪口鎮等鄉鎮勞動輸出量超越總勞動力的50%以上。
5.農技推行力氣弱化。一是縣級技能部分工作經費嚴厲不足。縣農業局共有財務拔款人員184人,縣財務只安排88名農業行管人員及少局部專業人員的包干工作經費35.4萬元,還有96名的農技推行工作人員沒有正常的事業工作經費。二是當時農技步隊年齡老化,人才斷層景象。自98年國家教育體系體例及卒業分派體系體例的變革,農林專業學生招生分明削減,我局近十年來基本沒招進專業技能人員,原農技步隊年齡老化,專業常識構造也不克不及順應現代工作需求。三是鄉級農業技能力氣工作重心偏移,本能機能弱化。我縣于2004年縣政府機構變革,將原農業局部屬鄉鎮農技站全體帶編下放到鄉鎮治理,全縣23個鄉鎮農技站共下放技能人員186人。4年來,基層農技人員的編制、工資關系、組織關系以及財富悉數按縣縣政府部署統一轉入地點地鄉鎮人民縣政府,實踐給專業營業技能推行帶來了較大的難度。一些鄉鎮認積恍惚,將農業技能人員作為下崗分流對象。如涼水井鎮原有農技員12人,當前實踐從事農技工作者僅3人,二酉鄉原有農技員10人,現從事技能工作僅3人,馬底驛鄉原有農技員8人,實踐從事農技工作者僅2人,麻溪鋪等鄉鎮只給農技員發基本工資,沒有福利獎金與生活津貼。據計算,全縣基層當前真正從事農業技能工作的人員已不到60人,且大局部上崗人員仍有繁復的行政任務。致使很多農技推行項目無人落實,體系體例不順、機制不活、步隊不穩、保證不足,形成技能人力資本很多流掉與極大糜費,嚴厲制約農業技能的推行。
6.糧食產物財產化加工歷程遲緩。當前我縣糧食加工企業如七優米業、百姓園米業等雖已初具規劃,但因為受基本前提、開拓資金、技能力氣等要素制約,農業財產化全體發展不快,表現在數目不多,規劃不大,實力不足,質量不高,品牌不強,效益低下。多量糧食產物不克不及當場進行轉化升值。縣政府投入相對滯后,開拓力度十分單薄。糧食產物加工企業基本沒有生產基地,也沒發展訂單式農業生產,不克不及更好的帶動生產的發展。
7.惠農政策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糧食生產面積漏統漏報非常嚴厲。如涼水井鎮在計算上報糧食生產面積與產量時,只報并鄉后的原計稅面積37635畝,將巖屋潭等水庫吞沒區6個村原減免農業稅的稻田近3000畝沒有的計算上報,致使這些糧農沒法享用糧食直補、良種補助、農資綜合補助等各項優惠政策與待遇。
三、發展之策
1.向耕地播種面積要產量。想方設法保證糧食播面,充分發揚面積規劃優勢。年我縣水稻栽種面積為42萬畝,雜交玉米8.4萬畝。要添加糧食總產,必需保證三大主糧生產面積到達60萬畝,個中水稻栽種面積恢復到45萬畝,雜交玉米栽種面積到達10萬畝,小麥播種面積到達5萬畝。一要加大惠農政策宣傳力度,為農業的發展供應強壯的言論支撐。縣內新聞媒體要開拓專欄對農業生產發展動態進行宣傳報導與服務。各鄉鎮要進村入戶宣講國務院發展糧食生產十項辦法政策,使黨的支農惠農政策眾所周知,大家皆知。二要進一步落實好中心、省、市、縣關于糧食生產的一系列惠農政策,保證災后恢復重建資金、糧食直補、良種補助、農資綜合補助實時足額發放到種糧農戶手中。三要采取卓有成效的辦法,敏捷遏制耕地疏棄苗頭,盡量削減耕地疏棄面積。四要量體裁衣發展雙季稻,提高復種指數,不變并擴展糧食播種面積。五要嚴厲維護耕地,嚴厲執行的耕地維護準則,保證現有基本農田面積不削減、用處不改動、質量不下降。地盤治理部分要制訂工作方案,認真清算和處置近年來各類違法侵犯耕地行為。六是要執行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目的治理責任制,制訂糧食生產獎勵處分方法,與各鄉鎮簽署責任狀,履行鄉(鎮)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對工作不力、落實不到位的,視狀況賜與行政處置。
2.向種類更新換代要產量:糧食生產發展的歷史,可以說就是種子技能提高的歷史。要進一步提高糧食產量,必需在種子革命上再下時間。一是大力發展超等稻。我縣能栽培超等稻稻田約為15萬畝,當前實踐栽培約為8萬畝。袁隆平院士研試成功的準兩優527超等稻,平均單產可到達770公斤,最高單產達900公斤,平均單產比通俗雜交稻增產近200公斤,顯示出了分明的增產特點,并且米質優秀。如能栽培超等稻稻15萬畝,僅此一項就全縣可增產糧食1.5-2萬噸。二是加大高抗種類推行的力度。我縣是一個稻瘟病區,水稻病瘟病菌小種就有64個,曾屢次因病害盛行形成糧食減產,因而,引進推行抗性好的水稻種類對不變我縣糧食生產具有特殊主要的意義。三是大力普及推行雜交玉米,當前我縣雜交玉米產量普通在400-450公斤,相當于一季中熟中稻產量,且生產本錢低于水稻生產,因而要大力推行天水田與二干田的改制與改種,利于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四是要發展訂單農業,制訂優惠政策加速地盤流轉,發展栽種大戶,糧食加工企業要堅持與發展優質稻生產基地,以優惠價錢訂單收買,在企業發展的還帶動農民發展糧食生產。五是高度注重小雜糧的生產。蕎麥、小米、高粱、紅豆(飯豆)等輔佐性糧食作物雖然不是主食,但有較好市場需求與經濟效益,在生產中積極引進優秀種類,會有用推進這些糧食作物的發展,促進糧食增產。六是在質量上下氣力。以發展優質稻為主體,具體提高糧食作物質量。如大力開拓高奈胺酸玉米,高淀粉紅薯、馬鈴薯,高卵白大豆等。
3.向冬天農業開拓要產量:重點抓好小麥生產的發展,積極推行稻---麥二熟制。我縣在二十世紀五十年月小麥曾發展到8.5萬畝,但長期以來,我縣小麥生產不斷處于面小低產低質形態,現僅麻溪鋪、灣鎮有零散栽種,全縣總面積不到1000畝,大局部農田處于冬閑形態。緣由在于一是新種類的引進與開拓推行力度不夠。二是栽種粗豪,比擬效益低,農民的積極性不高。提高小麥的產量,既抓良種,也抓良法。假如全縣栽種5萬畝小麥,畝產按200公斤核算,能增產糧食約1.0萬噸,將為糧食增產作出主要奉獻。
4.向提高耕地質量要產量:一要積極做好與穩固全縣19萬畝低產田的改進工程,加大地盤開拓整治復墾力度,積極爭奪國家、省、市三級地盤整治項目,加速小型農田水利基本設備項目區的建立,完成耕地總量動態均衡。二是大力推行桔桿還田技能,以及大面積推行綠肥栽種,提高泥土有機質含量。三是具體推行測土配肥技能,科學施肥,均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形成泥土板結。
5.向改善農田水利基本設備要產量:加大投入夯基本。扎實推進農田水利設備基本建立,穩固農業發展基本,提高抵擋天然災禍的才能。一是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立,對農戶、農民協作組織、村組集體的建立項目,縣財務賜與必然的津貼。二要努力提高抵擋洪澇、干旱等天然災禍的才能。切實抓好41險水庫整治,突出抓好田家坪、巖屋潭兩座中型水庫及婆田、金子溪、龍洞、千公壩、四方巖、田家坪、官莊、栗坡等8座小(1)型水庫及米溪、黑毛沖等86座小(2)型水庫的除險加固項目建立。并做好以上水庫運轉情況、安全評定工作。努力添加有用澆灌面積,保證糧食生產不受洪澇與旱災影響。三是以中低產田革新為重點,增強農業基本設備建立,提高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綜合生產才能與抵擋天然災禍的才能。充分發揚國家以工代賑與扶貧專項資金效果,加大我縣園田化建立力度,努力穩固農業發展基本。
6.向優化糧食生產情況要產量。一是要增強基層技能力氣,保證正常工作經費,保證技能辦法到位。依據各鄉鎮糧食生產面積巨細,按每5000畝左右面積確定一名農業技能指導人員,或打破條塊限制,整合我縣農業技能資本,堅持跨區域的綜合農業技能服務機構。還要明確和完善農業技能后續步隊培育的長效機制,保證技能人才步隊不變。每年椐據需求從本科院校直接選聘一批農業技能專業人才充分到技能指導一線。二要組織好全縣農業技能力氣主攻糧食單產。農業科技治理要素是糧食生產中的主要生產力,大力推行高產、優質、低本錢的糧油生產技能,具體提高糧食單產。縣、鄉都要堅持新種類示范基地,加大新技能、新效果示范與推行力度,大力推行超等雜交稻和優質雜交稻,具體施行“種三產四”豐登工程和質量提高工程,從種類上改良上下功夫,不添加勞動力投入,又能提高產量和質量,完成栽種水稻高產、優質、高效的目的,力爭全縣超等雜交稻和優質雜交稻面積到達20萬畝。大面積推行節本、高產、增效的農業新科技效果,力爭軟盤育秧拋秧全縣到達35萬畝,水稻測土配方施肥30萬畝,玉米育秧移栽或地膜全掩蓋栽培5萬畝,提高作物單產。然后使我縣水稻、玉米生產程度躍上新臺階。三要節制農資價錢,削減農業生產本錢,維護好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四要加大農業行政法律力度,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為農業生產發明一個優越的生產情況。五是改動現行各項對農補助方式。選前提較好的鄉鎮進行補助變革試點,改由現行的現金直補為農資直供,直供農資執行縣政府收購,由基層縣政府發放到種糧農戶,盡量削減中心流通環節,直承受惠于民,以提高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 上一篇:基層為民創業經驗交流
- 下一篇:黨組生活新模式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