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用設施建管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9 05:26:00

導語:市政公用設施建管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政公用設施建管調研報告

城市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經濟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環境,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城市建設管理作為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立足于“城鄉建設水平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的宏偉目標,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努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城市功能日益提升,我縣經濟水平飛速發展的時代已然到來,如何充分運用這一良好優勢,更好的服務我縣經濟發展?關鍵是堅持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作為破解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管理難題的“金鑰匙”。

一、建設現狀

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市政建設與管理各項工作,強化配套設施建設,重點加強城市生態環境、道路交通、城市亮點建設等民生工程,為提高城鄉建設水平,為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開好了局。

1、以生態環保為重點,著力改善城市人居環境。實施生態環保工程,完成了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建設,實現了污水達標排放和垃圾無害化處理。截止2007年底,我縣城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了65.39%,污水處理費征收率達到了98%,城區垃圾處理率達到了100%,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8.11%,同時興建了生態觀光景區桃花島和集防洪、蓄水發電、改善城區生態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橡膠壩。還對城區的南城壕、北城壕和雙利大溝進行綜合整治,開發建設了城南商業步行街。

2、以道路改造為重點,著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實施道路綜合改造工程,完成了鳴鳳大道、安泰大道、沮陽路、鳳翔路、大橋路、解放路北段、西門路、東門路等主要街道設施綜合改造,改造道路總長4.9公里。在改造路段,構筑了寬闊的地下通道,所有管線全部下埋;人行道鋪設全部用青石板鋪設,并增設了文化板和專用盲道板;配套完善了交通監控指揮系統、視頻監控系統;路面刷黑全部以玄武巖和改性瀝青為材料,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壽命全面改善,徹底解決了鳴鳳城區主干道路基礎軟化、路面破損、年年開挖、重復建設以及市政建設部配套、不協調等一系列問題。

3、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豐富城市綜合功能。實施了城市供水、燃氣、公交客運、背街小巷道路等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截止目前,新建輸水管道4100米,擴建了凈水構筑物、加藥間及配套的工藝和電氣設備,擴建和改造了部分配水干管和管網,在鳴鳳城區形成了三回路供水,日供水能力達到2.8*104m3/d,城區供水普及率達到98.21%,水質綜合合格率達到99.11%,管網漏網率降低到12.44%,安全用水普及率達到100%,燃氣普及率達到90.5%;每萬人擁有公交車輛9.82標臺;完成了鳴鳳山路、園林路等7條斷頭路的建設和18條背街小巷道路的硬化,新增道路面積1.7萬平方米。

4、以綠化亮化為重點,著力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實施了城區增綠補綠工程、景觀亮化工程。完成了世紀廣場、桃花島、地稅小游園、棲鳳園等公共綠地建設項目;實施了鳴鳳大道、安泰大道、臨沮大道等城區道路的綠化改造。;結合城區道路綜合改造,對城區主干道路的路燈進行了全面改造和更新;以消除鳴鳳城區“摸黑路”為重點,對城區27條背街小巷和部分居住區統一架設公共照明設施。目前,我縣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9.94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15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7.15%,街道綠化覆蓋率達到30.24%,城區主干道路及背街小巷的裝等綠達到了100%,亮燈率保持在98%以上。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1、資金瓶頸有待突破。我縣市政設施建設投資單一,缺乏穩定、規范的建設資金來源渠道,沒有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公用設施建設融資新機制,造成城市公用設施建設滯后于城市建設發展。目前,我縣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管理,都是以政府投資為主,加之財政投入有限,有心而力不足,相對于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要求,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投資總量不足,人均享用的設施水平不高,特別是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城市園林綠化總量不夠,規劃、配套設施不足,僅靠政府籌集建設資金難以滿足實際需求。

2、管理體系有待完善。市政設施管理體制不順,我縣城市管理在市容市貌、環境衛生、市政秩序的管理上還是“城建獨唱”,沒有各職能部門的全程支持配合;管理方法主要方法還是突擊整治。為“管”而管,沒有處理好“先管人”、“后管物”的關系,綜合執法體系有待健全,例如城區路燈管理維護方面,在燈具損壞、或群眾投訴時,未能做到及時修復、及時回復;重要街道的亮燈時間未能按照季節更替規律進行科學的計劃、安排;市政下水道承包管理還須進一步規范、完善;損壞路面修復如何在未影響正常的交通秩序下進行等問題等等。

3、共建共管格局有待加強

由于我縣是偏遠山區,市民群眾的社會公共意識與其他發達城市有一段距離,認為市政設施的好壞與自身利益關系不大,市民參與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的積極性沒有廣泛調動起來,沒有真正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共建局面。因此而存在部分市民隨手摘花、踐踏綠地、雜物扔進雨水管等破壞現象。對于破壞市政設施行為也沒有形成及時制止、檢舉的意識。

三、對策與思考

1、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資金監管

資金是市政建設的瓶頸,在依靠政府投入的基礎上,通過多渠道增加公共設施建設、維護經費的投入,同時加強資金的監管力度,確保“有錢辦事、多辦事、辦好事”,提高設施的配套水平和質量,不斷推進“百姓路”、“百姓燈”等各項工程的建設力度。

一是吸引民間資金。積極吸引民資參與城市建設。充分利用縣內部分民間資本實力雄厚的優勢,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的市場化運作方式,積極引導縣內建筑企業和房地產企業參與城市公用設施建設。另外,也可以通過其他多種靈活的資產運作方式,如租賃等形式,引入民間投資,建立市場化的經營機制。

二是要盤活存量資產,提高城建投入效益。要把可以投入市場流動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如收費道路、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公交線路等的使用權和經營權,逐步推向市場,或將某個市政企業的全部或部分股權向民間投資者包括上市公司有償轉讓,經營性地增加收入,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市政設施建設。

三是加強對城建稅、城市建設管理費、城市公用事業附加以及國債資金等資金的管理,保證資金專項用于城市維護以及道路、污水垃圾處理、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杜絕非法挪用、占有或者用作他用的現象。

2、推進管理創新,提升管理效能。

通過建立聯動機制,變城市管理由“城建獨唱”為“城建領唱、大家合唱”。

一是強化部門責任管理。切實貫徹“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的要求,科學劃分各職能部門、社區、居委會的管理目標、責任、權限,同時將城市市政公用設施建設管理納入“門前四包”責任,由各責任單位負責,推進管理重心下移,社區、居委會負責次街、背街及各自轄區道路的市政設施管理維護,分解市政公用設施管理壓力,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效率。

二是強化協調聯動管理。建立市政設施維護、監督、管理協調聯動機制,設立“城市管理110”熱線,統一接納市政設施等方面的舉報和咨詢,根據職責分工進行責任分配,及時對破損公用電話等有礙觀瞻的市政設施進行“舊改新”、“丑改美”、“壞改好”維護改造,大力促進管理審批手續、流程“慢改快”、“繁改簡”。

三是強化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責任體系,職責到人,具體到“具體路段誰負責、采取什么方式、達到何種程度”等,都一一定性定量,切實提升管理效果。

3、堅持以人為本,營造共建共管氛圍。

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傾聽群眾呼聲,貼近群眾需求,滿足群眾意愿,幫助弱勢群體解決生計問題,讓市民從心底理解、支持市政設施建設、管理,積極主動的參與市政設施建設管理。

一是提高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意識,培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管理氛圍。將城市管理、公民道德、相關法規的宣傳與落實納入政府各部門目標管理,確保層層宣傳教育到位。調動所有宣傳教育資源,通過長時間、全覆蓋來擴大影響,對一些不文明、違反城市管理規章制度的行為進行曝光,營造自覺愛護城市、主動參與管理的氛圍,潛移默化的培養市民的城市情結,提升市民的社會公德意識,使城市管理得到市民的真切理解、廣泛支持。

二是強化聯合執法。加大對破壞、盜竊市政公共設施行為的打擊整治力度,公安、工商、交警等部門要加強與城市管理部門的配合,依法依規處罰。

三是技術上要有創新。采用現代化的技術,提高防范水平,市政設施建設、養護的發展要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在市政設施建設、養護中的應用,加大科技創新力量的投入。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努力使我縣走在全省山區縣市前列”的總體目標,不斷改革創新,拓寬融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配套完善市政公共生活設施,提高設施水平,加強管理,規范服務,努力改善市民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生活質量,為建設經濟中心城市和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